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資源型經濟就業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就業問題形成機理的框架資源型區域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經濟增長對資源開采的高度依賴”,以此為出發點,會帶來區域的資源部門繁榮、資源性產業在工業中占有較大份額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資源型經濟視角下勞動力市場中各種就業問題的產生。論文為了探究就業問題的內在形成機理將其大致梳理為就業總量失衡、就業結構性矛盾、就業風險3大類。事實上,各個就業問題產生的原因間肯定存在著一定的交叉性、互融性。具體見圖1。
(二)就業問題成因的理論闡釋1.就業總量失衡的理論解釋資源型經濟下的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總量失衡特指由于資源部門的繁榮引起對勞動力需求不足或者供給不足,造成就業總量失衡問題。第一,資源型區域由于對礦產資源的高強度利用和開發,使得資源部門在短期迅速擴張,產出規模及比例不斷擴大。資源部門的繁榮本應帶來要素的集中,包括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但一方面由于資源產業鏈條短、結構重、粗放式發展,導致該部門可吸納的勞動力人數偏低;另一方面由于資源產業的弱相關性(前向、后向聯系,與區域內其他產業的聯系和與其他區域的聯系),導致該產業帶動相關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不足。第二,隨著資源型區域對資源的發現和開采,該區域居民對資源的依賴度逐漸提高,減少了靠勞動收入支撐消費的需要,降低了從事工作的動力,一定程度上造成勞動力供給的減少。
2.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理論解釋資源型經濟下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主要是指在勞動力市場供求總量基本相當的情況下,基于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轉型、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在職業、技能、產業、地區分布等方面存在著不匹配,出現結構性失衡。第一,資源部門的繁榮強化了對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的需求,使得非資源部門(包括制造業、服務業和非傳統經濟部門)本就稀缺的經濟要素更加稀缺,進而對其吸納就業的能力產生擠出,進一步表現為從業人員在產業間、行業間以及經濟類型間的分布不均衡、不匹配。第二,資源部門的繁榮導致對創新性要素的擠出,造成勞動力素質與技能低下,再就業難度增強,結構性矛盾凸現。首先,資源部門繁榮帶來的豐厚利潤會吸引創新者和企業家去從事初級產業部門(主要是資源部門)的生產而削弱創新活動,并且資源型區域居民的自負行為會減少對教育的投入,引起人力資本的流失。[7]其次,對資源部門的高投入勢必會擠壓創新平臺、公共創新組織建設以及教育、研發等方面的投入,導致R&D投資不足和勞動力素質低下。最后,資源產業的有機構成低,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并不高,長期會造成該區域的勞動力素質低下。第三,隨著資源型經濟的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的資源型支柱產業(煤焦冶電)會釋放出一定的勞動力,同時各種新興產業需要吸納大量勞動力,但現有勞動力的技能、素質、經驗等在短期內無法迅速滿足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招工荒”和“就業難”現象并存。
3.存在就業風險的理論解釋就業風險指由于社會經濟生活中未來存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和個人預期的不完善性,勞動力未來可能面臨失業的可能、就業壓力以及由于失業而引起損失的可能性。本文借鑒諶新民(2012)[8]的觀點,將資源型經濟特征下就業風險狀況分為4個方面:失業風險、收入風險、健康風險和侵權風險。第一,由于煤炭等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一旦資源減少乃至枯竭,就會造成原有資源產業的萎縮甚至倒閉,就業崗位趨于減少,就業風險指數升高。第二,隨著資源型部門(主要是采掘業)的技術進步會使就業崗位減少,增加失業風險和就業壓力。第三,經濟增長的波動性會對就業風險產生影響,具體表現在:經濟繁榮時資源價格提高,帶動資源產業發展,就業容量增大,反之就業容量減少。第四,礦業開采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嚴重的破壞,資源型區域土地承受壓力大,同時采掘業又屬于高危行業,這些均會給勞動者帶來較強的負外部性,使其未來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承受的就業風險加大。
二、資源型經濟下山西就業的特征與問題癥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就業體制的建立,山西加快了勞動制度改革步伐,就業規模增加,就業結構趨于合理。但是由于經濟增長依然受到資源型經濟特征的影響,對煤炭資源的依賴使山西的就業問題依然突出。
(一)山西就業現狀和特征
1.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社會從業人員的增長速度低于勞動力資源增長速度據山西統計資料和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勞動力資源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加,1980~2013年,全省勞動力資源年均增長率為2.29%,高于同期總人口增長率1.17%,相當于它的1.96倍。山西進入勞動力資源豐富期,同時就業規模也在持續擴大,2000~2013年,山西從業人員增長率為32.45%,年均增長2.27%,但是從2000年開始社會從業人員占比卻低于勞動力資源占比(如圖2所示),說明山西勞動力資源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未得到有效緩解。再加上山西綜改試驗區建設以來,隨著產業轉型、結構調整、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一方面釋放出大量的在崗勞動力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又帶來一定的就業崗位縮減,從而造成的發展型勞動就業壓力有增無減。
2.從業人員在各產業、行業、城鄉及不同經濟類型間分布存在偏差(1)從業人員的就業結構呈現出“三一二”格局。改革開放以來,山西三大產業產值間的比重一直呈現“二三一”格局,但三大產業的就業結構目前呈現出“三一二”格局(見表1)。具體看,第一產業吸納的就業人數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但相對于第一產業產值占比,其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甚微;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穩中有升,但相對于產值增長,就業吸納率變化緩慢,說明第二產業吸納的就業人數有限;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呈上升趨勢,說明第三產業對就業吸納的提升空間大。(2)在工業各行業中從業人員主要分布在采礦業和制造業。第二產業一直是山西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其中工業則是吸納就業人員的主體。從表2、表3中看出,工業中就業人員主要集中于采礦業和制造業,其從業人員占比達95%以上。采礦業中的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其產值占采礦業產值比重的95%左右,從業人員的比重增長與工業產值比重的增長基本一致。從表3中可知,除了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之外,其余行業的從業人員比重與工業產值比重都有一定的偏離。[9](3)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是吸納就業的主體。由表4可知,從1993~2013年,山西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從業人員占比較高,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而私營、個體等經濟類型雖然吸納就業的能力在逐步增加,但所占比重仍很小,說明非公有制經濟等經濟類型拓展就業的能力仍然有限。(4)城鎮從業人員比例低于農村。表5的數據顯示,2003~2013年,山西城鎮吸納從業人員的能力增強,其中城鎮就業人員年均增長率為4.33%,高于農村就業人員年均增長率1.25%,[9]說明資源型經濟轉型、結構調整進程中,城鎮化的發展增強了城鎮吸納從業人員的能力。但是從城鄉從業人員的絕對數和所占比重來看,城鎮就業人數比例低于農村就業人數比例,城鄉從業人員分布不平衡。
3.就業面臨的未來不確定性因素增大,就業風險值得關注(1)失業風險加大。伴隨著經濟增長乏力、內需不足以及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態勢,煤炭市場持續低迷,“十二五”期間山西有近20座國有重點煤礦因為資源枯竭而產量下降。相關企業為應對各種不利因素,被迫減少用工量。據2014年9月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3月晉煤集團制定了減員分流指標;陽煤集團旗下的個別煤礦職工已輪流放假。[10](2)收入風險提升。隨著煤炭經濟的低迷、煤炭市場形勢嚴峻,資源價格不斷波動,資源性企業出現了工人停工、收入縮水的現象。(3)健康和侵權風險伴隨左右。礦產開發具有高風險性,開發的作業環境大多復雜多變,安全隱患多,再加上生產監管制度不盡完善,致使瓦斯爆炸、透水等意外事故時有發生。此外,煤炭資源開發中的外部性會產生各種維權事件和法律爭訟,特別是2009年煤企重組時帶來的產權糾紛亦成為整合后新企業的一個隱患。
4.勞動力資源的文化素質有待提高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山西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最高集中在初中階段,其次是小學階段,高學歷人數比例偏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低于發達地區水平,見表6。其中山西就業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比例也呈這一趨勢,初中階段占到總就業人口的56.62%,大學本科、研究生就業人數分別占就業總人數的3.55%、0.21%,比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0.16和0.18個百分點。[11]此外,山西的科技活動人員數與全國相比也處于較低層次。2008年科技活動人員為13.5萬人,僅占全國的2.72%,比2005年下降了0.14個百分點。[12]可見山西勞動者文化素質總體偏低,缺乏高素質人才。
(二)山西就業問題的主要癥結造成就業問題的原因具有一定的交叉性,這里進行綜合分析。
1.產業結構重型化,弱化了資源型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山西長期依賴于煤炭資源的開采加工,成就了經濟增長,但也形成了以能源和重化工等資源性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2013年山西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為53.3%,但其就業比重僅為28.15%,說明第二產業吸納就業人數有限。就第二產業的工業內部看,就業的主渠道主要在采礦業和制造業,但是從2003至2013年,山西采礦業產值在工業產值中所占比重年均增長達35.07%,而所吸納的就業人員比重年均增長僅為13.01%。可見,依托豐裕資源構建起來的資源性產業及家族占比雖大,卻因為這類產業大多結構重、鏈條短且資金密集,制約了自身吸納就業的能力,亦削弱了對其他相關產業的帶動力,未能為山西的就業人員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
2.資源部門的繁榮影響了非資源部門吸附就業的能力和結構(1)資源型產業的強化,弱化了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山西第一產業2013年產值占比僅為5.88%,吸納的就業率為35.28%,說明該產業存在著需要轉移的過剩勞動力,轉移的主要路徑應該在第三產業。近年來,山西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一直呈現上升趨勢,2013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36.57%,是近些年最高,但對就業的貢獻率卻未達到發展中國家的50%~60%的水平,更低于發達工業國家的70%~80%的水平。究其原因,山西是典型的煤炭資源性區域,大多依煤而建的礦區分布在山區,這些工礦區與當地區域經濟聯系松散,城鎮發展進程中的人口聚集效應以及城鎮的規模擴張和功效發揮均不明顯,城鎮職能相對較弱,服務功能不完善,而且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因此對就業的吸附能力有限。(2)資源部門的繁榮,使配置到制造業等部門的勞動力減少。山西資源部門的繁榮吸收了配置到其他部門特別是規模報酬遞增的制造業部門的要素(勞動力、資本等),進而抑制了這些部門的發展,削弱了其吸附就業的能力。分析表2看出,自2009年山西實施煤炭資源整合以來,產業結構的調整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就業人員在行業間分布的優化,但是從整體上看,采礦業從業人員的比例仍處于上升期,而制造業從業人員的比例則處于下降狀態。[13]
3.資源部門的繁榮擠出創新等要素,勞動力素質低下(1)資源部門的繁榮,會擠出人力資本,影響勞動力素質。資源部門投資回報率高,在追逐利潤的驅使下,其額外收益吸引更多的社會和個人資本流向煤炭行業,吸引創新者對資源部門的偏好而放棄研發,導致山西科技教育投資不足,人力資本缺失,科技水平低下,勞動力素質低下。據統計,山西研發經費的比例雖然逐年上升,但年均增長率僅為4.61%,遠低于全國的7.60%。同時,隨著采掘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的上升,山西省科教文衛支出占一般財政預算支出比重則呈下降趨勢,見圖3。(2)資源型企業中釋放出的勞動力再就業難度大。相對于制造業而言,多數資源型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相對較低,技術比較單一。隨著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煤炭資源的整合,原有支柱產業日漸勢微,一些企業會停產、半停產甚至破產,釋放出不少勞動力,但是這些勞動力的素質、技能、技術、知識、經驗等在短期內都無法滿足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高失業率與低勞動參與率成為突出表現。
4.礦—城沖突弱化了城鎮化吸納就業的能力一般而言,以制造業為動力的城鎮化發展可以帶來生產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經濟活動與人口在空間的集中。而山西的實證研究表明,山西城鎮化質量普遍不高。[13]這主要是因為資源型地區的一些城鎮的形成與發展與礦產分布、礦產開發項目緊密相關,“因礦設市、隨礦建鎮”或“離城建廠、獨立設區”現象普遍,抑或是企業功能與城市功能混合,抑或是礦、城分割經濟融合度低,都嚴重影響城鎮化進程和質量,弱化了城鎮化過程中吸附就業的能力。伴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入城鎮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從2000~2013年,山西的城鎮就業比例略有升高,從30.91%增長至37.82%,但從城鄉就業人數的比例和絕對數看,農村仍占據絕對優勢,說明山西的城鎮化未能很好地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5.復雜的環境變化引發就業的不確定性首先,自然環境比較復雜。山西的山地、丘陵居多,占到80%左右,又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分布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土地承載力不足,會產生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對就業造成較大壓力。其次,煤炭資源開采前景不容樂觀。再次,資源環境愈益復雜,采掘業的技術進步會擠出一些就業崗位,而礦業開采會擴大對土地、水、植被資源的破壞,導致土地承載壓力持續加重,這些都將給山西未來就業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最后,經濟形勢的波動以及礦產價格的波動是影響山西煤炭產業發展的一個因素,這也會引發未來就業的不確定性。
三、結論
本文只是基于資源型經濟視角對山西就業問題的成因進行了研究,結論如下:(1)對資源型區域就業問題的分析要從資源型經濟的特點即“經濟增長對資源開采的高度依賴”為出發點,分析由此帶來資源部門繁榮、資源性產業在工業中占比較大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勞動力市場中就業問題的出現。(2)山西作為典型的資源型省份,就業問題呈現出如下特點:從總量上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但社會從業人員的增長速度低于勞動力資源增長速度;從結構上看,從業人員在各產業、行業、城鄉及不同經濟類型間分布存在偏差,呈現出各產業的就業結構不匹配、從業人員集中在國有和集體經濟、工業各行業就業趨于采礦業和制造業、采礦業就業集中在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城鄉就業比重絕對低于農村等特征;此外,就業還面臨著未來不確定因素多、就業人員素質不高等特征。(3)在資源型經濟特征下,造成山西等資源型區域就業問題的原因如下:由于經濟結構持續重型化發展,重工業資本密集程度高,吸納就業的能力弱,因此山西面臨著比非資源型省份更嚴重的勞動力供求總量失衡問題;由于資源部門的強化發展弱化了非資源部門吸附就業的能力,同時創新性要素產生擠出導致勞動力素質低下,使得山西面臨著比非資源型區域更嚴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由于煤炭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資源型經濟的發展方式,使得山西的經濟發展面臨著比非資源型區域更復雜的外部環境與更多的不確定性,造成山西未來面臨較為嚴重的就業風險問題。總之,失業的分類很多,引起就業問題的原因也很多,今后有待從更廣的視角去系統地研究資源型區域的就業問題。
作者:趙紅梅 王拴 王菁 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 中國銀行 山西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