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決策有用的會計計量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信息觀和計量觀是我國財務報告的兩種基本形式,因為證券市場的無效性信息觀不能滿足投資者的需要,使得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計量觀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我國的新會計準則中占據主導地位。本文主要介紹了計量觀的概念以及其在新會計準則中的應用。
關鍵詞:信息觀;計量觀;公允價值;新會計準則
1信息觀
信息觀,作為一種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興起的計量方法,它在會計理論中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它非常重要,以之為核心,會計理論圍繞歷史成本,著重關注盈余信息。一直以來,大量的財務報表使用者對信息觀的作用表示了認同。但是隨著理論的不斷檢驗更新以及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理論和事實證明,證券市場并非是完全有效的。信息觀之所以會失效,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1)環境變化。在如今這個知識迅猛爆發,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作為企業財富增加的重要來源,企業的無形資產如各種專利權、商標權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增長的很快,所以我們不能簡單以歷史成本進行計量,否則其可靠性將大打折扣;而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日益蓬勃壯大,公司也更多地采用金融工具來進行投資、融資、避險,這其中以股票作為例子,其價格在證券市場中的頻繁波動,使得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計量方法,成為正確反映企業資產波動的有力武器;與此同時,IT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日益完善使得以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成為可以實現的目標。簡便易得的公允價值增強了信息的時效性,便于使用并及時作出有效的決策。(2)信息觀自身的不足。1988年托輪、柯林斯和赫德里沃在儲備確認會計信息含量的實證研究中發現,在某段時期的RRA對于市場也具有一定的說明能力。市場對非盈利信息會有所反映,公告后的其他現象也暗示了投資者在正確認識財務報告信息的工作上需要多加支持,以此來彌補其缺點[1]。
2計量觀
計量觀,是指在保持合理和可靠兩個性質的基礎上,工作人員引入公允價值的概念到財務報表中。我國新的準則中有大量的例證,在已頒布的具體會計準則中有6項直接涉及到公允價值,簡單涉及者也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比例。但是由于可靠性問題的存在,計量觀將永遠不會擴展到財務報表的所有項目[2]。使用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的計量觀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1)滿足金融發展創新的要求。很多以合約方式發展而來的金融工具并沒有貨幣形態以及實物形態,它們在交易事實上沒有發生,固有的歷史成本計量沒有辦法來衡量。而這時候,公允價值卻能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不是基于一個業務是否真實發生,而是建立在對其市場價值的共識判斷基礎之上。(2)有助于資本保全。公司對于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產能必須再買回來,以維持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如果利用之前的方法,得出的金額在通貨膨脹的時候,會失去準確性,將購不回原來相應規模的生產能力。如果使用公允價值,則所耗費的產能通通都按照現行市價來衡量,這是更加準確的方法,計量得出的金額即使在通貨膨脹時也可以買到原來同等的產能,從而實現實物資本保全的目標。這是更加真實有用的方法,增加了會計的相關性和準確性。(3)使收益真實、全面。公允價值恰恰就是要同時使得資產的計量和負債的計量在財務報表中顯示,還要計量其價值變動所造成的利得和損失。這樣才能精確的展露公司得到的現金流,更精準的反映企業經營和償債能力。(4)更加符合配比原則。在使用公允價值作為基礎的計量觀下,對于非貨幣性資產,其計量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計算受益,這其中,企業的收入按市價計,成本、費用按歷史成本計,收益的價格差加上勞動者在日常工作中創造的純利潤共同組成,但是根據現有的利潤分配制度,如果不對這兩個東西加以區分,就會產生誤差。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這種現象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3]。
3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顧名思義就是指交易雙方認可的前提條件下,一項資產可以被買賣(或一項負債可以被清償)的成交價。這種價格又被稱為脫手價格(exitprice),脫手價格是企業繼續持有資產、負債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cost),即把資產或負債用于其他方面的最大收益。在理想情況下,公允價值等于在良好運作的市場中資產買賣或者債務清償的價格,然而,現實中市場是不完全的,對很多資產和負債來說,良好運轉的市場是不存在的,考慮到這個問題,公允價值的確定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資產和負債存在一個合理的公開的市場價格;第二,資產和負債雖然不存在公開的市場價格,但是可以從與之類似的事務市場價中推算得出;第三,資產和負債既不存在公開的市場價格,也不能推算出,那么就采用持有資產或者負債的市場參與方愿意轉移資產或者負債的價格[4]。公允價值強調了重要和實質性,它把會計計量依據為實際的交易,加入不確定性。它在金融工具中具有較好的相關性,而且是衍生工具唯一相關的東西,彌補了歷史成本的缺點。它并非僅強調相關性,而忽視了可靠性,即資產定義中“可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不意味著所有的資產都要用估計未來經濟流入確認、計量,而拋棄了歷史成本,主要遵循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效益大于成本原則”[5]。
4應用舉例
4.1交易性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公司為了最大化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以賺取差價為目標從二級市場買入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基金、債券等。這些金融工具是以公允價值計算,對于它們的計量應當合理反映當前市場上投資者對于其認可的市場價,并且其變動也是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并且反映在財務報表當中。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企業能夠較好地把握行情,其經營業績就會隨著公允價變動的增加而增加。
4.2投資性房地產它是指能夠單獨計量,公司為了得到通過租賃獲得的現金流,抑或者說為了資本的變多而持有的非自用型的房地產,比如已出租的建筑物、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等。伴隨這我國經濟的發展,這類資產的配置在企業中可謂是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在新準則的規定當中,企業投資性房地產可采用兩種方式進行計量。其中如果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便能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第一,它有活躍的交易市場;第二,公司能夠從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
4.3其他計量觀實例在新準則里,一些使用了公允價值或部分使用公允價值的會計要素及報表項目還包括:(1)收入類,如銷售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營業外收入、固定資產清理收入等。他們都是按照購銷雙方達成的現行市價,即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的;(2)存貨,它按照成本與市價熟低法計價,結合了會計穩健性,部分使用了公允價值會計;(3)負債,由于貨幣時間價值的存在,通常負債需要經過某一時間段才能償還,其所應當支付的金額大于發生時的實際金額,所以負債一般通過未來需要償還的金額按某一比例折現,以保障債權人的利益;(4)無形資產,比如商譽、專有技術等其估價實質采用的是現值來衡量,目的是體現公允價值[6]。
5結語
總的來說,信息觀是側重于歷史成本概念的,而計量觀則側重于公允價值概念。兩者各有利弊,但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計量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由信息觀向計量觀轉變的趨勢也很明朗。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某種觀點而完全采納另一種觀點,兩者應當是互為補充,互相豐富的角色。相信隨著會計理論的發展,更加適合經濟發展需要的計量觀念也會日益完善,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劉揚.運用信息觀和計量觀對新會計準則的評價[J].現代商業,2008(29).[2]戴書勤.關于會計信息觀和計量觀的研究[J].商業文化(學術版),2007(9).
[3]唐邵玲.論決策有用的會計計量觀[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4]蔣新美.會計信息觀和計量觀在我國新會計準則的體現[J].現代商業,2008(27).
[5]于楠楠.論信息觀向計量觀的轉變[J].山東審計,2003(11).
[6]孫菊生,周建波.會計信息在證券市場中的作用——信息觀、計價模型觀和計量觀[J].當代財經,2003(4).
作者:黃澤洪 單位:深圳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