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茶葉出口貿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后危機時期中國茶葉出口現狀
(一)茶葉出口總體增速放緩
中國茶葉出口量,2008-2011年平均年增長率為2.8%左右。2012年,因受綠色壁壘限制,歐盟與日本市場份額萎縮,導致茶葉出口總量下降,打破了歷年來遞增的趨勢。2013年1-11月,茶葉出口量29.4萬噸,同比有所回升,增長率3.0%。中國茶葉出口額一直逐年增長,2008年6.8億美元,2012年10.4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11.3%。其間,受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是2008-2009年,茶葉出口額僅增長3.3%,增長率為近幾年的最低。危機過后茶葉出口額增長放緩,2013年1-11月,茶葉出口額11.1億美元,同比僅增長6.1%,低于歷史平均水平。總之,后危機時期中國茶葉出口呈現總量回落,而總額依舊緩升的態勢。這與國際市場上茶葉單價震蕩上漲的背景不無關系,2013年1-11月,中國茶葉出口平均單價漲幅14.8%。
(二)茶葉出口結構不合理
1.國別結構
從商務部統計報告來看,中國茶葉出口市場主要集中于非洲、亞洲和歐洲,其中非洲是中國最主要的茶葉出口市場,出口額占比一直維持在45%以上。2013年1-11月,中國出口非洲的茶葉15.4萬噸,5.39億美元,占中國茶葉出口總額的48.6%。中國茶葉出口國家或地區的數量達120個以上,在所有出口國家或地區中,摩洛哥、日本、中國香港、美國和阿爾及利亞近年來基本占據出口額的前五名,其中摩洛哥是中國茶葉最大出口國。2013年1-11月,共進口中國茶葉19160.7萬美元,占中國茶葉出口17.3%的比例。中東國家占中國茶葉出口比例較小,這跟這些國家大多信仰伊斯蘭教、習慣消費紅茶有關。后危機時期,中國茶葉出口到發達國家的增量減小,這主要體現在出口到歐洲、北美洲等地區的比重降低。中國茶葉出口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占比有限,主要源于歐盟對中國茶葉出口設置高標準,形成中國茶葉出口的最厚壁壘,2005年8月1日起,歐盟將硫丹在茶葉中的殘留限量從30mg/kg調整為0.01mg/kg,檢測標準嚴格了3000倍;另外,發達國家有著較高的生活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更傾向于名牌茶葉且顧客忠誠度較高,而中國茶葉產品整體上較為低端,因此中國并未占據發達國家的廣大市場。相反是一些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對農藥殘余等技術標準不那么嚴苛的國家,如東盟、非洲的一些國家對中國茶葉有較大的進口需求,出口到這些國家的中國茶葉總額年年增長。
2.產品類型
在中國出口的茶葉種類中,綠茶是最大出口茶類,占比遙遙領先。2013年1-11月綠茶出口量占茶葉總出口的81%,出口額占茶葉出口總額的74.8%,近年來的趨勢基本如此。紅茶和特種茶在茶葉出口中的比重緊隨其后,不管是金額還是數量都占比相當。國際市場中,中國當屬第一大綠茶出口國。但是由于東西方茶文化的差異,中國紅茶在國際市場上并不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而相比于茶的種類,外國消費者更關注茶葉的質量是否符合相應的技術標準,哪怕是烏龍茶、普洱等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中國茶葉品種,出口消費更多的仍為人數較少的海外華人群體,國際市場極為有限。中國出口的茶葉大多屬于初級產品,附加值低,多是充當外國品牌的原料形成外國的自有品牌。因此茶葉出口單價總體水平較低,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斯里蘭卡、肯尼亞等比中國更不發達的國家。
二、綠色壁壘對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綠色壁壘的內涵
上世紀80年代,綠色壁壘被某些國家用于國際貿易政策中,到90年代開始在全世界興起。隨著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各國更加關注進口產品的質量問題。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由,制定嚴苛的技術標準,限制不符合技術標準的國外產品的進口。這些國家一般具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標志等非關稅壁壘,對外國商品實行進口準入限制。目前綠色壁壘已經成為發達國家運用最頻繁的貿易壁壘,作為貿易競爭中有利的限制措施,綠色壁壘實際上已成為發達國家保護本國產業和市場的有利手段。作為技術性貿易壁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壁壘是我國學者提出的概念,在國際中基本等同于“環境壁壘”。在實踐中,綠色壁壘主要包括綠色包裝與標簽要求、國別環保法規和標準、國際或區域性的環保公約、生產和加工方法或環境成本內在化要求等眾多類型。
(二)綠色壁壘對中國茶葉出口的消極影響
1.降低茶葉出口增長
發達國家對外設置的綠色壁壘對中國茶葉出口最直接的負面影響為茶葉出口受阻,這不僅表現為中國茶葉出口增量下降,也表現為中國茶葉出口到高標準的發達國家的總量減少,這影響了中國茶葉對全球的出口總量,也影響了中國茶葉出口的國別結構,出口更集中于綠色壁壘不那么嚴苛的非洲等低端市場。中國在日益嚴格的外國市場環境中,競爭力明顯下降。進入歐盟的中國茶葉可被任意抽檢,只要超過限量標準都會被全部退回或者銷毀。澳大利亞、美國等發達國家近年來也紛紛效仿歐盟,提高了茶葉進口標準,中國面臨的茶葉出口環境日益嚴峻。
2.增加貿易成本
美國曾經對綠色壁壘的施行所造成的貿易成本進行測算,結果發現由于綠色壁壘在產品檢驗等方面的嚴苛要求,相關的貿易成本會增加15%左右。為達到相關國家對中國茶葉所規定的衛生檢驗檢疫標準或者其他環保標準,中國企業需探索改進生產方式或工藝的手段,創新更高效率的生產方法,這需要資金和人員的加大投入,進而增加了茶葉生產成本;另外,企業也要投入成本于茶葉產品的質量檢驗檢測,這無疑提高了產品出口的價格,削弱茶葉的國際競爭力,降低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3.促使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設立綠色壁壘的發達國家都聲稱出自于保護自身國民健康和環境保護的目的,看似公平公正,但其實這種壁壘有著嚴重的歧視性。發達國家往往具備更高的技術水平,更容易達到綠色壁壘的高要求,國家之間對綠色壁壘的要求有貿易利益的沖突,實踐中容易發生貿易摩擦,不排除有些國家用這樣的理由制定高標準,限制其他國家茶葉的出口,引發國際貿易保護。在國際爭端中,包括綠色壁壘在內的技術性壁壘時有發生,且呈現年年增加態勢。
(三)綠色壁壘對中國茶葉出口的積極影響
1.健全我國茶葉行業標準
過去中國的茶葉標準與國際上其他進口國家有較大差距。有些在歐盟或者日本禁用的農藥而中國農業部并沒有禁用,衛生部制定的部分茶葉衛生指標高于外國標準,這些隨時都會成為外國實行貿易壁壘的借口。這些年中國茶葉行業標準的制定盡量做到和國際接軌,消除二級市場對中國茶葉出口的不利影響;另外,面對國際上日益嚴峻的綠色壁壘的出口限制,為擴大中國茶葉的出口,實現出口創匯和保證社會就業水平,各級政府也正抓緊時間制定符合國外高技術標準的行業準則,以提高中國茶葉的產品質量。各單位也在思考、探索和執行茶葉生產環節中的各項質量控制體系,在保證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的同時促進茶葉的出口和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提高我國茶葉產品出口質量
隨著各國紛紛加入WTO,國家貿易間的關稅壁壘逐漸被消除,緊接著是諸如綠色壁壘之類的無形的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保護浪潮中不斷涌現。但不管進口國是為維護本國國民的生命健康還是環境保護,執行嚴格的綠色壁壘實際上也能使國際競爭中的中國企業加大對茶葉生產環節中茶葉質量的控制,提高出口茶葉的質量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葉質量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緩,國人也更加青睞綠色茶葉、有機茶葉,壁壘的設置給了我國提高茶葉質量的壓力和動力。廣泛成立的茶葉研發中心為有機茶的生產提供質量認證,盡量減少或防止人為大量使用人工合成農藥、化肥等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為促進茶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3.促進科技進步,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綠色壁壘的設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茶葉生產的技術要求,是全球技術進步所需的必然過程。面對這些無形的貿易壁壘,我國除了引進外國先進的生產加工方式或設備外,更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加強自主研發,創造適合茶葉生產的更高技術,提高我國茶葉生產效率,實現茶葉生產資源的優化配置。精細化的技術標準的施行,對出口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壓力,迫使企業加大資金和人員投入,對原有產品的生產流程進行改進,革新生產工藝和方法,促進茶葉產品的升級換代,優化產品出口結構。
三、面對綠色壁壘,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面對后危機時期中國茶葉出口的現狀和綠色壁壘對中國茶葉出口的影響,為促進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發展,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應該齊力合作,探索并實施促進中國茶葉出口對策。
(一)政府方面
1.構建我國綠色壁壘的法律體系
中國是茶葉出口大國,特別是綠茶的出口,基本年年占據世界綠茶總出口額的首位,如此大的貿易量,行業標準卻掌握在他人手里,著實吃虧。中國在面對綠色壁壘時,不僅要設法規避,還需盡可能制定本國的環境與貿易準則,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保障我國的茶葉貿易。即為盡量減少中國與發達國家在綠色壁壘上的沖突,需要加快我國環境保護法律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以提高我國環保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中國還應加強與發達國家在茶行業標準的制定上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可借鑒他們在立法方面的經驗,另一方面可通過積極參與,影響其他國家制定出適合我國茶葉出口的標準。
2.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農藥殘留檢測
政府應該加大對茶葉農藥殘留檢測的投入力度,保證從源頭上減少茶葉中農藥殘留量。加大對科研院所等的資金、設備和人才投入,大力研制生物農藥。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保護環境以及促進出口,生物農藥的研制十分關鍵。但不管是生物農藥的研發還是提高農藥殘留檢測水平,資金、人力的投入都是相當大的,政府的扶持力度顯得非常關鍵。
3.加強對茶葉產業的補貼和茶農的培訓力度
一方面,政府應該提高茶葉生產方面的農業補貼水平,包括“綠箱補貼”和“黃箱補貼”,以降低企業和農戶生產成本。“綠箱補貼”是不要求各成員方作削減承諾的補貼,而“黃箱補貼”則相反。發達國家都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規則對本國茶葉生產進行“綠箱補貼”,而中國的補貼則遠遠不夠;另一方面,政府應該開通各種可能渠道對茶農進行免費培訓,指導茶農科學用藥,幫助企業從生產的第一步便控制農藥殘留。
4.建立綠色預警機制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毒性大、農藥殘留程度高的茶葉必將被市場淘汰。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也使得農殘指標變化迅速,特別是歐盟等發達國家。中國商務部在綠色預警機制的建立上日益完善,未來應更全面而及時地通報茶葉出口國家綠色壁壘的監控、評估信息,讓出口企業在第一時間可進行生產和出口調整,以規避綠色壁壘。
(二)企業方面
1.鼓勵有機茶的開發和規模化生產
有機茶的開發生產,是從根本上解決農藥超標問題、突破綠色壁壘的良好途徑。每年的有機茶市場世界總銷量達6000噸左右,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是主要市場。由于其科技含量高,價格高,市場認同度高,目前其生產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市場潛力巨大。要尋求茶葉種植的可持續發展,應建立有機茶“公司+基地+茶農”的生產模式,加強產茶區農藥的使用管理,引導茶農使用有機肥等環保農藥,控制茶葉中的農藥殘留。
2.加強生產加工過程管理,提高茶葉質量和附加值
企業為成功突破綠色壁壘,需要在生產加工環節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在農藥采購、管理上慎重選擇來源,做到對施藥時間有記錄,掌握茶葉安全間隔期,保證茶葉生產環節安全環保。生產企業也應該積極整合優勢資源,增加科技、人才投入,盡量對茶葉進行深加工,提高茶葉出廠時的附加值。這可提高茶葉出口價格,提高出口效益。
3.努力創建茶葉國際品牌
目前來看,中國茶葉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非洲等一些欠發達國家和與中國有著相似茶文化的亞洲地區,要擴大中國茶葉的出口市場,需要中國企業在創建茶葉品牌上傾注更多努力。目前中國幾乎沒有國際公認的品牌茶,中國茶葉出口更多為原材料出口,深加工環節基本被國外大企業壟斷。中國企業應在包裝、茶產品加工、茶保健品等領域進行創新,從精神、文化和情感上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內涵,規范企業生產制度,利用現代營銷手段,創立國際市場大品牌。
(三)行業協會方面
目前,中國茶葉生產的集約程度較低,散戶、私企進行茶葉種植的比重較大。在行業協會的作用下,幾個茶葉出口大國在茶葉生產加工的集約化程度較高,如印度的60個茶葉種植場便占了全部茶葉產量的60%;日本的茶葉種植在農協的組織下統一購置農業機械,連防治病蟲害、加工等環節也進行了統一,盡管其茶葉種植以農戶經營為主,但農協的存在有力地把資源的配置優化了。中國的茶葉協會或商會應充分借鑒國外成功經驗,聯手茶葉生產知名公司、集團公司或龍頭企業進行茶產業戰略布局,減少茶企之間的惡性競爭,為增強茶葉生產質量、提高茶葉出口經濟效益提供推動作用,制定茶葉出口行業標識,向外國客商推薦獲得行業標識的出口企業。此外,茶葉協會還可在政府和企業之間搭建溝通橋梁,做到生產、銷售、市場預警信息的及時溝通,幫助企業在成功突破綠色壁壘的同時擴大茶葉出口。
四、結語
綜上所述,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應該正確認識綠色壁壘的存在對后危機時期中國茶葉出口的雙面影響,充分利用其對中國茶產業的積極影響,提高茶葉生產的環保要求,力求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擴大影響范圍。另外,也需要探究這些綠色壁壘的設置是否合理,有沒有相應的科學依據或風險評估報告,對不合理的綠色壁壘應據理力爭,通過磋商解決壁壘帶來的貿易障礙,促進后危機時期中國茶葉出口。
作者:周霞單位:福建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