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演進的辯證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菏澤市地區生產總值為研究對象,選取2001—2015年的數據,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對菏澤市三次產業與地區生產總值的關聯以及結構演進的脈沖響應等進行定量分析,揭示出經濟新常態下菏澤市三次產業與地區生產總值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經濟發展與三次產業結構演進形成了良性的互動機制。菏澤市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時,應當扶持第一產業,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并且有效扶持第三產業,以達到協同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菏澤市;經濟發展;VAR模型
一、引言
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是山東省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很長一段時間內,菏澤市的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在山東省內比較靠后。進入“十二五”規劃以來,全國各地方的經濟增長速度都出現了明顯的回落,然而菏澤市卻逆勢而為,2016年,菏澤市全年GDP共計2550億元、增長8.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7%、9.1%,國稅收入增長30.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9%,這五項指標增速均位居山東省第1位。
二、文獻綜述
ColinClark按照經濟活動與自然界聯系的緊密程度不同,將經濟活動分為三大類別: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這三大類別便是廣義的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Kuznets提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會不斷下降,第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上升。羅國勛(2000)認為經濟增長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其結果會反過來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朱慧明(2003)實證分析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因果關系,認為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是經濟增長不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二者之間是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孫廣生(2006)將中國經濟的波動從產業層面上進行分解,并且得出了第一產業與宏觀經濟波動不相關,第二產業與宏觀經濟波動相關性最強,第三產業次之的結論。王忠平(2011)通過構建VAR模型對江蘇省GDP增長、產出結構變動與就業的動態關系,進行實證研究,認為三者具有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干春暉(2011)構建了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的經濟模型,探討二者對經濟波動的影響,認為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因此產業結構對經濟的影響作用肯定存在,對此問題的研究在國內外有大量的文獻,關于中國的分析則比較少,而以地級市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幾乎沒有。本文以菏澤市為研究對象,選取2001—2015年的GDP和三大產業增加值數據,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三、實證研究
(一)數據處理
選取2001—2015年度的數據(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年鑒2016》,分別用GDP、D1、D2、D3表示菏澤市地區生產總值、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為了消除各個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分別對各個變量取自然對數,取對數后的數據序列命名為lnGDP、lnD1、lnD2、lnD3,實證研究使用的計量軟件為Eviews7.0。本文首先利用單位根檢驗來確定變量的平穩性;然后利用協整檢驗確定三大產業與經濟總量的長期均衡關系并采用Granger檢驗判斷因果關系;最后利用穩定性檢驗、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反映地區生產總值對三大產業的增加值的反應程度以及三大產業產值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
(二)單位根檢驗
由于實際的變量中誤差的存在,從而會造成非穩定的時間序列產生“偽回歸”現象。因此,必須使用單位根檢驗數據是否平穩。本文采用ADF法來檢驗變量的平穩性,最優滯后期用AIC最小準則確定,以保證殘差非自相關。對上文中取自然對數后的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
(三)協整檢驗
由ADF檢驗可知,原時間序列為二階單整。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選取Johansen協整檢驗作為研究方法,來判斷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采用AIC信息準則確定最佳滯后階數為2。
四、結論與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如何打造經濟增長點,切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這成為各地區必須要面對的難點。本文基于菏澤市2001—2015年經濟數據,運用VAR模型對菏澤市地區生產總值與三大產業增加值的結構演進進行了實證分析,揭示了地區生產總值與三大產業增加值之間的關系,得出了以下結論:(1)菏澤市地區生產總值與三大產業增加值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2)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互為格蘭杰原因;(3)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對地區生產總值始終產生正影響。
參考文獻:
[3]羅國勛.經濟增長與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及就業結構的變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17(3):26-28.
[4]朱慧明,韓玉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運籌與管理,2003,12(2):68-72.
[5]孫廣生.經濟波動與產業波動(1986—2003)—相關性、特征及推動因素的初步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6(3):62-73.
[6]王忠平,史常亮.江蘇省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變動與就業的動態關系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11):115-121.
[7]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05):4-16+31
作者:李清磊;王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