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集群發展指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新時期新形勢下,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發展觀,發展仍是第一要義,經濟發展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而實現“科學”的經濟發展,關鍵是要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產業組織形式,其在加速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產業升級、促進區域及國家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證實。以產業集群模式發展區域經濟,是對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和落實。
一、產業集群及其優勢
產業集群是指相互關聯的企業及機構在特定地域內聚集,通過密切的競爭與合作結成網絡關系的一種經濟現象。
產業集群中,既包括大量的同類企業,也包括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及機構,如零部件提供商,分銷商等,還包括一些公共機構及服務機構,如大學、中介組織等。
一般來說,產業集群主要具有下述特征。第一,地域性。集群中相互關聯的企業及機構總是集中于特定地域范圍。產業集群中企業共享基礎設施及勞動力市場、傳播隱性知識及技術、在地區文化之下建立起信任及合作關系等,都需要在特定地域內集中才能實現。第二,生產的專業化與柔性化。集群內企業的生產一般是針對產業鏈的特定環節,因而專業化程度較高。柔性化是指生產活動的彈性,即企業可以快速吸收新技術和市場信息,對需求作出即時反饋,快速從一種產品或者生產過程過度到另一種產品或生產過程,在短期內調整生產而不影響效率。第三,區域文化對經濟活動的滲透。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經濟活動深深嵌入于區域的社會文化之中。建立于信任、人際關系以及共同觀念等社會文化因素基礎之上的經濟關系,更具有可靠性及可預見性,能夠減少欺詐行為,避免惡性競爭。第四,創新網絡。為了獲得競爭優勢,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競爭與密切的合作關系;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服務機構、政府之間也建立起密切、頻繁的經濟及社會聯系。而且,集群內企業及機構之間的這種聯系不是線性的,而是網狀的。這種獨特的網狀關系可以加速知識和技術的創新與擴散。
產業集群形成后,集群內企業與區外企業相比優勢明顯。第一,擁有外部經濟效應。一方面,集群區域內企業通過地理接近,可以共享公共和基礎設施,減少分散布局所需要的額外投資;另一方面,大量同類企業并存,培養了大批專業化人才,形成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同時,勞動力在區域內自由流動促進了信息和思想的擴散和傳播;此外,同行業的企業利用地理接近優勢,通過合資、合作或建立聯盟等方式共同進行生產、銷售等價值活動,如大批量購買原材料等,不僅使原材料價格降低,也節約了單位運輸成本。第二,節約交易成本。產業集群的組織形態介于市場和大企業的層級制度之間,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企業進行交易必然要進行信息搜尋以及談判、擬定和約、簽約、監督執行等行為,這將耗費企業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果大量相關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交易環境,企業之間就可以建立長期的交易關系,以信譽和道德為約束,從而實現交易成本的降低。在風險來臨之時,基于唇亡齒寒的裙帶關系,企業之間也會同舟共濟,進行合作博弈,減少風險損失。第三,獲得持續創新能力。產業集群擁有由同類企業、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中介組織等服務機構、政府、消費者等實體構成的區域創新系統,能夠通過創新-傳播-再創新長期保持產業競爭力,美國的硅谷、中國的中關村、臺灣新竹等地產業集群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
二、產業集群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經濟發展方式
從國際上來看,產業集群已成為近20年來的主流經濟現象,在中國的一些地區,如江浙一帶,也出現了大量產業集群的雛形。雖然產業集群在中國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實踐已證明,培育并發展產業集群,是促進區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種現實選擇。
首先,發展產業集群能夠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之間圍繞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而一國綜合國力的強弱,歸根結底取決于以科技水平為主體的國家創新能力的強弱。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發展現代科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產業集群中,大量同類企業之間,企業與相關上下游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中介組織等相關機構及政府之間,存在著頻繁而密切的經濟及社會聯系,這種聯系構成了產業集群獨特的創新網絡。在此創新網絡之下,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與學習頻繁發生,使得創新很容易產生,創新產生后又很容易被傳播、學習、模仿,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被改良與再創新。這種創新、傳播、模仿、創新的不斷發生,賦予了經濟發展持久的生命力。
其次,發展產業集群能夠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轉變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加快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集群以創新為主要特征,因此能夠通過促進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來變粗放式增長模式為集約式增長模式,從而提高產業競爭力,為出口創造優勢。另外,產業集群以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中介組織及政府之間的網狀聯系為依托,因此,產業集群的發展能夠帶動行業協會、信息、咨詢、金融等服務性行業的發展,從而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加快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
第三,發展產業集群能夠優化開發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科學發展觀要求縮小地區差距,體現社會公平,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產業集群是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引導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區域間合理流動而形成的,是一種更符合地區實際的發展模式。在區域內部,通過發展產業集群,可以加強中心城市與縣鎮、鄉村之間的分工合作,建立起布局良好的城鎮體系,從而優化區域開發格局;在區域之間,通過發展產業集群,可以使各區域之間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產業體系,能夠避免不同區域之間產業結構的雷同,從而減少經濟沖突,促進區域之間協調發展。此外,通過在欠發達地區發展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集群,也能夠提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縮小區域差距。
第四,發展產業集群能夠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在更好地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的前提下不以損傷后代人發展的需要為代價,是對科學發展的一種詮釋。一方面,由于產業集群擁有獨特的創新網絡,能夠推動技術進步,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速度,因而產業集群可以提升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使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轉變。另一方面,產業集群可以提高不可再生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從而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和浪費。同時,發展產業集群可以加快清潔生產技術、開發替代性資源技術等有助于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而產業集群能夠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能夠為清潔技術及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開發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從而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政府在發展產業集群中的作用
從國際上來看,產業集群主要是依靠市場力量來實現的,而在我國,由于我們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化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入,各項政策法規也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在發展產業集群的過程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具體而言,政府在發展產業集群的過程中應發揮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由國際經驗可知,產業集群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市場,自下而上逐步形成的。因此,市場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對于產業集群的做大做強來說至關重要。在完善市場機制方面,政府應著力構建公正、透明、合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并建立有效的監督機構和機制,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促進要素在區域之間的自由流動,形成統
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使企業切實成為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謀求生路。新晨
其二,培育創新環境。創新環境對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極為重要。為此,政府應加快公共圖書館、信息系統、交通、通訊、電力、郵政等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辦論壇、商會、研討會、博覽會等活動,促進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企業之間信息、技術、管理理念等方面的互動,推動區域創新網絡的建立和發展;構建社會信用體系,提倡誠信,反對欺詐、機會主義、惡意競爭等行為,從而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通過政府采購,對信譽好、服務優良的企業予以支持。
三,制定產業政策。政府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可以間接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條件。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依據產業集群發展的各個階段制定輔助策略;構建工業園區,完善園區內基礎設施及服務,輔以相應的優惠政策,吸引同類及相關產業向產業園區內集聚;招商引資,吸引有市場競爭優勢的企業或企業集團進駐本地區,為當地企業起到示范和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