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區產業集群聯動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沈陽經濟區作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是東北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推進區域經濟綜合發展的系統工程中,沈陽經濟區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潛力巨大。伴隨著新技術革命和新戰略格局的深化,沈陽經濟區打破各種壁壘,統籌規劃整合區域資源,優化產業布局,實施產業協調合作集群化聯動發展就成為歷史必然。為此,必須有效拓寬沈陽經濟區相關產業發展空間,強勁推動產業有機融合,動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發展,促進產業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為東北傳統工業向新興產業轉變,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探尋新的路徑,提供改革思路。
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由之路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經濟組織方式,它在特定的區域內,以一定的主導產業為核心,形成一個網絡化的生產、銷售、流通、管理、組織的空間聚合體。當前產業集群化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普遍現象,它所擁有的經濟競爭力、結構轉化力、市場占有力以及技術創新力,都是傳統工業無法比擬的。作為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模式,產業集群化發展業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主要載體和途徑。2010年,在原有遼寧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上,國家發改委設立了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沈陽經濟區,目的在于努力解決老工業基地存在的體制和機制性矛盾,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率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將沈陽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來,在建設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體系過程中,形成并逐漸成熟了一批不同的產業集群,隨著組織管理和技術市場的不斷完善,產業集群的發展規模日趨壯大,為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沈陽經濟區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有利于提升區域經濟結構轉換和應變的能力。與傳統產業發展模式不同,現代產業的壯大和進步更加趨向分工合作與區域經濟優化整合,要求地區經濟發展必須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產業一旦形成聯動集群發展規模,就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區內產業之間結構體系的合理化與系統化,優化區域經濟要素,充分發揮區域的各種資源優勢,提高競爭力。不同的產業結構狀況和演進程度都會使國民經濟出現不同程度增長,沈陽經濟區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方式可以有效調節經濟區內產業結構之間的關聯度,突出重點主導產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合理建構關聯產業配套銜接系統,協調平衡各產業部門的互補性,延伸產業鏈條,形成良性經濟循環,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產業發展的聚合力,促使經濟平穩轉型和持續增長,使區域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提高產業效益。沈陽經濟區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有利于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動力和保障。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在當前資源日益短缺、環境逐漸惡化、世界經濟下滑的多重壓力下,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我國產業發展必須實施的戰略舉措。沈陽經濟區產業集群化發展能夠建構區內各經濟主體相互協同交流的技術平臺和網絡結點,形成學習借鑒效應,通過企業、政府、市場、人才之間的有效溝通和橫向縱向聯系,降低技術成本,促進知識、技術、生產、信息、資源之間的頻繁轉換和優化配置,形成穩定的產業技術創新環境,有力提供科技進步的智力、設備、人才、資金支持,實現新知識與新技術的創造創新和成果轉化,激發企業不斷致力于產業技術創新,以應對市場需要。
沈陽經濟區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有利于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新型工業化進程。東北地區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批建造的重工業基地,它為中國工業化、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目前,我國依舊處于從二元經濟向現代經濟轉軌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要完成發達國家早已實現的工業化、市場化,又要迎接信息化、全球化的歷史考驗,必須走一條不同于傳統模式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的精髓在于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互動融合,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模式可以聚合生產要素,保持空間交易低成本優勢,吸引各種現代化元素的互相配合統籌,形成規模經濟效應,擴大企業活力。同時,產業集群的分工專業化、資源節能化、管理組織化、競爭市場化、產品鏈條化等特質,也極大地提高了區域工業化、信息化水平,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二、沈陽經濟區產業集群聯動發展具備現實合作的優勢條件
沈陽經濟區作為東北最大的區域經濟聯合體,已經具備了進一步強化產業集群化聯動發展趨勢、引領區域經濟參與國際競爭、贏得產業效能的基礎條件和行為能力。
1.優越的區位資源條件沈陽經濟區位于東北亞的中心地帶,以沈陽為核心,包括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營口、阜新等八個城市,區域面積和人口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三分之二,城市化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地位,交通便利,擁有非常發達的綜合交通樞紐網絡,構成以沈陽為中心城市的“一小時交通圈”,基礎設施完善,社會文化事業發展迅速,是東北地區重要的經濟核心。經濟區內擁有豐富的動物、植物、礦物等各類自然資源,鐵、煤、菱鎂、石油、黏土、滑石等儲量豐富,為經濟區產業集群化發展提供了強勁的物質保障和動力支撐。
2.雄厚的工業基礎條件沈陽經濟區八城市工業基礎實力雄厚,是我國規模最大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原材料工業基地,在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新型建材、化工醫藥、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領域具備國內和國際競爭優勢。目前,已經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化聯動發展模態,以裝備制造業為核心的十大產業集群體系正在逐步走向深化。各產業集群優勢互補,聯動合作,經濟效益不斷增高,在產業鏈條分工協作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3.完備的經濟技術條件沈陽經濟區科學技術力量雄厚,人才資源優勢顯著,各類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近百所,擁有各種專業技術人才近百萬人,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專業人才貢獻的豐富科研成果,為沈陽經濟區產業經濟集群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技術基礎。同時,沈陽經濟區作為老工業基地,還存在數量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分布在各種產業領域,門類齊全,技術熟練,是科技迅速轉換成現實生產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力量。
4.良好的市場要素條件沈陽經濟區經過幾年的建設,初步完成了經濟要素市場一體化構造,在戶籍制度、人才市場、房地產交易、工商管理、電信運營、金融服務等方面,不斷消解地區封鎖、行政壁壘和行業壟斷,加快一體化發展進程,逐步打破八城市各自為政的格局。在沈陽經濟區基礎上形成“一核、五帶、十群”整體定位的戰略框架,充分利用八城市的比較優勢,大力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優勢產業,聯合組織構建特色產業集群,為經濟區產業聯動發展夯實了市場要素平臺基礎。
三、沈陽經濟區走產業集群優勢互補聯動發展道路的路徑選擇
沈陽經濟區產業集群聯動發展的任務在于八城市根據自身特點,以區域經濟為基礎,利用產業之間的差異性、互補性、層次性,凸顯地區經濟增長特色,協調區域產業鏈條,實現產業集群化、規?;?、一體化發展發展,形成產業間多贏格局,提高經濟區的競爭能力。
1.聯動發展的推進力和保障力政府是產業集群系統的支撐力量和引導主體,它為產業全面協同發展提供必備的制度體系和政策引領,必須充分運用政府宏觀調控手段,制定科學有效的規劃,規范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系統和經濟杠桿,引導產業集群健康發展。沈陽經濟區應該認真梳理各城市原有的地方性法規,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制定合理的產業聯動發展計劃,規劃沈陽經濟區產業集群中長期發展方略,建構產業集群項目合作平臺,落實各項產業建設措施,對企業實行無差別的同等待遇,宏觀統籌各產業集群的準入條件、空間布局和建制規模、考核指標,在資金、土地、人員、技術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沈陽經濟區同城化發展趨勢,提供優質的一體化公共服務。同時,采取一系列激勵扶持措施,設立專門的組織領導機構和研發部門,對產業集群建設進行總體協調、監控,達到沈陽經濟區各產業集群之間合作發展的專業化、常態化、深入化的目的,實現互利共贏。
2.聯動發展的關聯度和互補性沈陽經濟區八城市各自擁有本地區的主打產業,引領行業錯位發展,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是產業集群化聯動發展的關鍵,要進一步整合強化各城市優勢明顯的骨干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引導產業聚集,做大做強諸如裝備制造業、鋼鐵加工業、電子信息業、石油化工業、化纖原料業、生物制藥業等一些業績突出的重點產業群,以其強勁的帶動作用,形成上游、下游產業聯合發展局面和生產體系,通過分工協作,互惠互利,拉伸相關產業鏈條,努力營造高效、協調、規范的產業布局環境,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
3.自主研發能力和科技轉化水平創新是產業集群不斷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沈陽經濟區是國家級新型工業化改革試驗區,其技術要求和技術指標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所以,要以高標準、高水平的技術指標來衡量和設定經濟區的技術考核體系。為此,沈陽經濟區要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強力推進科技創新,積極搭建技術改革改造平臺,深入挖掘產業關鍵性核心技術開發潛能,全面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努力突破技術瓶頸,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增加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一般來說,重大的戰略性和持續性的技術創新,主要依靠大企業,要調動大中型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積極性,嘗試研發新的產業技術,高效利用經濟圈原有的技術基礎,優化配置技術資源,支持大中型企業開發處于世界前列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先進技術。鼓勵產、學、研一體化開發與合作,創建科研、技術、生產動態有機流動的機制和環境,實行支持和激勵政策,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的技術創新聯盟,促進科研成果快速向生產力轉化,使各種技術元素在橫向與縱向的鏈接中發揮出最大的能效。
4.市場機制與市場化程度沈陽經濟區八城市需要破除地方保護主義障礙,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空間布局,統一市場,精誠合作,制定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防止無序競爭,促進資本、勞動、土地、人力、商品等生產要素資源合理流動和公平交換,確保交通、金融、服務、教育、物流等實現一體化、網絡化、交叉化發展格局,營造沈陽經濟圈良好的市場氛圍和競爭環境,加快形成沈陽經濟圈整體的區域市場空間。依托便利的交通樞紐網絡和發達的現代信息技術,以中心城市為節點,建立完備的專業化的市場物流服務平臺,統籌規劃城市之間物流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集約化發展,實現跨區域資源共享。大力提升市場服務質量,加快構建產業聯動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引入現代管理制度,促進公共服務的專業化、技術化、現代化,增加財政投資,確?;竟卜站然?。
5.同城化建造與基礎設施建設沈陽經濟區內各城市間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稟賦差異,在建設力度和資金投入上有著不均衡、不持續的弱點,必須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的交通、能源、通訊、網絡設施與技術,從打造“一小時經濟圈”交通網絡和信息管理同城化方面入手,堅持平等互惠原則,充分發揮沈陽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輻射作用,建立產業集群聯動、協調、共贏的網格狀格局。要建立暢通、便利、快捷的交通運輸網絡,打造環形放射狀公路、鐵路和海運、空運交通網,實現無縫對接,形成海陸空立體聯動的綜合運輸系統。要以戰略眼光,進一步完善數字化信息網絡工程建設,搭建產業集群聯動發展的“信息高速平臺”,實現交通、金融、通訊、房地產、物流等的信息化、網絡化,達到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運營的目的。
作者:張紅 朱奕璇 單位:沈陽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北方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