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放眼全球來看,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正在日益的惡化,綠地面積越來越少,城市化建設大面積的建筑樓房,大型工廠不斷的增加,大量的消耗能源,導致全球氣候的變暖,全球的生態環境嚴重失衡,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深刻觸及到能源、生態、水資源的安全和糧食的種植,甚至威脅到我們人類的生存環境,所以低碳經濟被提上日程,成為國家發展的不二選擇,文章對低碳經濟做了全面的剖析,結合總結了國外低碳經濟的發展狀況,從各個角度對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做了細致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了中國低碳經濟模式的總體框架和實現策略。
【關鍵詞】低碳經濟;總體框架;發展模式;低能減排
目前,全球的工業化城市越來越多,發展速度非常快,全世界的能源急劇下降,全球的生態環境每況愈下,嚴重威脅了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一直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全世界的心聲,所以低碳的經濟發展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低碳經濟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可以保護環境,目前,許多的國家正在大力倡導“低碳經濟”,不斷的發展轉型,并且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相關政策進行了調整,來占取先機,我國也出臺了一些有關低碳能源的政策,十一五計劃也提出了要減少能源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要倡導低碳能源,走低碳能源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低碳經濟的主要內涵和和誤區
1、低碳經濟的內涵。“低碳經濟”是當前的一個流行詞。關于“低碳”及“低碳經濟”,大家對此了解的并不多。在低碳經濟這個工業新浪潮來臨之際,了解低碳經濟的基本特點是至關重要的,“低碳經濟”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合理有效的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念的轉變。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2、低碳經濟的誤區。在低碳經濟問題上,人們需澄清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首先,低碳不等于貧困,貧困不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第二,發展低碳經濟不會限制高能耗產業的引進和發展,只要這些產業的技術水平領先,就符合低碳經濟發展需求;第三,低碳經濟不一定成本很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甚至會幫助節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術,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礙;第四,低碳經濟并不是未來才需要做的事情,而是應該從現在做起;第五,發展低碳經濟是關乎每個人的事情,應對全球變暖,關乎地球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關乎每一個人。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可逆轉,低碳經濟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它將與全球化、信息技術一樣,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版圖的強大力量。
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和方法
第一,就是要低碳生產,低碳生產是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中國正處于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大范圍的倡導節能減排有點不切實際,應強調節能優先,在節約能源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上采取一致性,倡導低排放發展。要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的全過程中尋求節能途徑,推廣節能技術。“低碳生活”在于提倡與鼓勵人們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起,樹立“關聯型”節能環保意識,進而控制或者減少個人及設備的碳排量。
第二,就是低碳消費,選擇購買節約建筑材料、節能節電、建造和使用成本等方面都優于大戶型的小戶型住房;購買與使用低價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時安全系數不斷提高的小排量車;盡可能地減少用車量,多用電話、電子郵件、MSN等即時通訊工具,少用打印機和傳真機,外出和休息時關閉電腦及顯示器。在建設低碳城市方面,需要加快以集群經濟為核心,推進產業結構創新;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推進節能減排創新;以知識經濟為核心,推進內涵發展創新。
第三,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根據我國的化石資源的結構特征,煤炭能為了能源的消耗主體,根據當前的統計,煤炭能源在總能源的消耗比例接近70%,比起國際水平還要高出幾十個百分點,目前,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也能勉強滿足國內的基本的需求量,沒有多余的可以代替煤炭的需要。所以,煤炭作為主要的能源消耗,在幾年之內都是無法改變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對碳的處理時,盡量減少碳的排放量,快速發展天然氣,不斷的發展,水、電、地熱,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降低煤炭消耗的比例,這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新方向。
第四,認真做好宣傳教育普及及輿論監督工作。各級政府應利用各種方式宣傳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關系,經常向社會通報減排進展、成效與不足,同時要組織媒體配合政府號令及時進行相關報道和揭露。開通低碳經濟網絡專線,搭建老百姓與政府勾通的橋梁,發揮人民群眾“低碳經濟”主人翁作用。
三、低碳經濟對發展中的中國的挑戰
第一,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中國,正處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長期貧窮落后的中國,以全面小康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億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帶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
第二,是“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
第三,是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
第四,是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無論如何,低碳經濟時代已經到來,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樹立正確的低碳觀念,養成良好的低碳生活工作習慣,使用新型低碳節能設備等,就是對可持續發展最好的行動支持。
總之,低碳經濟最終的發展目標,就是要通過不斷的科技探索與技術創新,研發出嶄新的無碳能源及其相關裝備,創造無碳經濟,從而徹底擺脫化石能源潛在的危機,消除二氧化碳氣體對環境的巨大危害,開拓人類文明新紀元。歷史已經發展到新舊文明交替的臨界點,惟有超前認識,超前行動,才能超前發展。四、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消耗,導致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發展的可持續性。一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這種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二是碳排放總量突出。按照聯合國通用的公式計算,碳排放總量實際上是4個因素的乘積: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產生的碳排放(碳強度)。我國人口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著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
我們靠高碳路徑生產廉價產品出口,卻背上了碳排放總量大的“黑鍋”。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三是“鎖定效應”的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初始路徑和規則的選擇具有依賴性,一旦作出選擇,就很難改弦易轍,以至在演進過程中進入一種類似于“鎖定”的狀態,這種現象簡稱“鎖定效應”。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對化石能源技術的嚴重依賴,其程度也隨各國的能源消費政策而異。發達國家在后工業化時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產業和技術不斷通過國際投資貿易渠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四是生產的邊際成本不斷提高。碳減排客觀上存在著邊際成本與減排難度隨減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趨勢。1980—1999年的19年間,我國能源強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間,能源強度年均降低率為3.9%。兩者之差,隱含著邊際成本日趨提高的事實。另外,單純節能減排也有一定的范圍所限。因此,必須從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大趨勢著眼,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把寶貴的資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來有競爭力的低碳經濟方面。五是碳排放空間不大。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余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2006年,我國的人均用電量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經合組織國家的1/4左右,不到美國的1/6。
綜上所述,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們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應通過產業結構以及能源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創新、消費方式的改變和優化、政策法規的完善等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低碳導向型社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邢繼俊,趙剛.中國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J].中國科技論壇,2007(10)
[2]莊貴陽.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03)
[3]王軍.低碳經濟: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選擇[J].學術月刊,2010(12)
作者:郭延平 單位:吉林省延邊州公路路政管理局圖們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