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國際分工與區域聚集強化經濟學解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業的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傳統的產業間分工逐步轉向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同時,產業的區域集聚也在世界范圍內出現,極大地促進了集聚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的國際分工和區域集聚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在互動中同時得到加強。
關鍵詞:產業;國際分工;區域集聚
0前言
目前,產業分工向縱深發展,從傳統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垂直分工為主的產業間分工
轉向目前以水平型為主的產業內分工,分工越來越細。如何提升產業結構,確保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許多學者已經作了深入研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區域聚集會加強。但是,對于二者為什么會加強的背后經濟學解釋,相關研究還沒有。本文正是基于這一點,試圖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闡述二者同時加強背后的經濟學解釋。
1產業國際化分工特點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際產業分工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特點:首先,產業分工的層次進一步細化,由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轉向產品內分工。早期國際分工的典型特征是產業間分工,即發達國家搞工業,發展中國家以傳統農業為主。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制衣、輕工等產業部門)由發達國家轉移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國際分工逐步從農業國與工業國的產業間分工,轉向出于產品差異化和規模經濟而產生的產業內分工。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產業革命興起以及世界各國的開放浪潮,為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提供了條件。其次,產業分工的內涵進一步深化,由貿易分工、生產分工轉為要素分工和價值鏈分工。20世紀中葉前,國際分工主要通過國際貿易進行,各國按照各自的自然稟賦生產產品,按照比較優勢原理獲取國際競爭力。二次大戰后,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分工出現了貿易、生產、投資一體化的趨勢,一些在發達國家缺乏生產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被大規模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具有明顯的生產性分工特征。這使得發達國家不再局限于將勞動密集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IT等高技術產品的生產也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部分設計也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第三,產業分工的形式進一步多樣化,外包生產模式正在成為全球產業分工的潮流。外包又稱為合同制造,以前產品從研發、設計、生產、供應、銷售都是在企業內部完成,現在產業細分使價值鏈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企業逐漸把一些不是自己強項或成本較高的業務外包出去,走委托制造(0EM)甚至委托設計(ODM)之路。如美國Nike公司幾乎不做任何制造,而是將運動鞋的生產轉移到低成本的亞洲地區合同制造商,然后將產品貼上自己的商標。它只對產品的開發、設計、市場和品牌加以控制,卻獲得產品80%以上的利潤。
2產業區域聚集的特點
21世紀,知識和技術的創造、傳播和共享方式劇烈變革,使得企業區域交流能力驟增,跨國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圍內控制其價值活動,形成全球產業分工體系。與此同時,技術創新與知識創新又極大的突出了地方企業集聚的重要性。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決策者共同認識到,在全球經濟激烈競爭中,需要增強國家競爭優勢國際競爭壓力促使各國政府在產業組織和區域管理中采取有效行動,發展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在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和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集聚體,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區域集聚發展,是提升其競爭力的一項非常有效的戰略選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小企業面臨著國內外大型企業在技術、資金、規模和品牌上的優勢,單打獨斗難以取勝,采取區域集聚的方式,以群體的競爭力,聯手走向全球市場。一般情況下,某個企業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處于領先水平,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它們必須在許多方面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信任、相互聯合而又相對獨立,在既聯合又競爭中求得生存。在產業集群內,大量企業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如聯合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建立生產供應鏈,由此形成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合作競爭機制。通過這種合作方式,中小企業可以在培訓、金融、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出口、分配等方面,實現高效的網絡化互動和合作,以克服其內部規模經濟的劣勢,從而能夠與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相抗衡。
3二者同時加強的經濟學解釋
產業的國際分工為什么會不斷加強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經濟學解釋:
3.1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各國應該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通過國際貿易分享分工帶來的利益。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專業化分工發展到零部件和工藝專業化階段,不同的企業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選擇生產鏈的一個環節進行生產,在生產的過程中形成知識積累,從而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分工地位。同時,由于所生產的產品互補性很強,聯系極其緊密,需要相互不斷的交流,這就需要企業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因此,隨著產業的國際分工得到加強,產業的區域集聚也得到了加強。
企業集群可以在集群內高效率地獲取專業性雇員和專門化供給,為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競爭基礎。由于企業集群內儲備著許多有經驗的雇員降低了企業招聘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時,企業集群能為高度專業化的技術人員創造一個良好的勞動力市場,它不僅使廠商較少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而且降低了雇員進行工作遷移的風險。另外,在很多行業中,產品和服務生產以及新
產品的開發都需要專門的設備和配套服務,而大多數單個企業不可能提供足夠大的服務需求市場來維持眾多的供應商的生存,也無法解決復雜的技術問題和管理問題。
3.2彈性生產理論
傳統認為,企業為了追求規模經濟,進行大規模生產。但是,隨著需求個性化的發展,為了滿足不同的消費者,企業必須對自己的市場群體進行細分、定位,以最大程度的滿足自身客戶市場的需求。這使得企業間的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分工趨于深化。同時,個性化的發展使得生產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企業常常需要面臨突變的市場需求,為了降低風險,需要其他企業的合作。這時,產業的區域集聚能夠有效的抵御這種風險,降低所有參與企業的風險。
產品差異化是指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形成足以誘使消費者購買的特殊性,使消費者認同該產品并區別于其他企業提供的同類產品。企業通過產品差異化進行彈性生產,有利于樹立起一些在全產業范圍內具有獨特性的商品,從而滿足顧客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得到高額回報。集群內部的產業環境,使集群內的企業更能適應市場環境及其變化,利用產品差異化,與市場占有率之間的交互反饋機制,形成市場勢力。一方面,已經形成產品差別化的企業具有較大的市場競爭優勢,可以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具有較大市場占有率的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規模經濟實力,通過研究開發、購買專利、廣告宣傳、售后服務等進一步擴大產品差異化,形成市場占有率和產品差異化之間的良性循環。
3.3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
本地的產業集聚帶來企業的集群,而企業的集群可以帶來外部經濟,包括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不同企業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和專業技術勞動力資源,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促進企業之間的分工和生產靈活性。
本地的企業相互靠近,可以在長期的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和保障這種關系的社會制度安排,從而積累社會資本,降低交易費用,地方特色產業本身能形成區域在這一產業方面特有的聲譽,吸引新的生產者和客戶過來。
產業集群作為地區經濟的增長極,其自身的規模擴張優勢遠優于單個企業,它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巨大規模,拉動區域經濟快速增長:(1)新企業的擴張。由于集群區域內企業的贏利示范效應,會不斷吸引新的投資進入;(2)產業鏈的擴張。隨著企業集群規模的擴張,更多資金和生產要素進入產業集聚區,大量配套企業和服務性企業也相伴產生,集群區域內的企業就會出現全方位的高速擴張,不斷拓展產業鏈,產業規模成倍增長,迅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3)產業整體合力的擴張。企業集聚雖然加強了企業競爭的壓力,但也加強了企業間的合作。在企業集群內部,由于各自追求的細分市場并不完全相同,企業之間更多的是相互合作,容易形成產業的整體合力,企業群的外部效應也隨之放大。
由于學習及競爭效應的存在,企業集群大大加快了企業技術創新步伐。(1)有效的競爭壓力。企業集聚既加劇了競爭,同時也成了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2)強烈的技術吸納能力。由于地理接近、業務聯系緊、信息交流快,市場上任何一個具有潛力和市場前景的重大技術創新,集群內企業幾乎都會同步吸納消化這種創新成果,通過快速學習和模仿實現自身的更新和升級。(3)健全的服務體系。隨著集群區域的發展壯大,除了生產企業集聚外,也匯聚了大量的服務企業以及提供研究和技術性支持的機構,如學校、管理咨詢機構等。這些機構加強了技術的研發、交流和擴散,對區域內企業技術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王輯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陳秀山等.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王秉安.區域競爭力研究述評[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
[5]劉斌.產業集聚競爭優勢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6]左集宏等.區域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研究[J].商業研究,2005,(16).
[7]張秀萍等.泛珠三角產業集群與區域競爭力問題探析[J].南方經濟,2005,(12).
[8]胡霞.廣東省服務業區域競爭力分析[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5,(4).
[9]任巧巧.論中小企業集群內共生效應[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4).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