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案例教學在管理學課程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高職教學承擔了我國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重任,教學的課程設置以實踐為先,實用為本。案例教學法就是當前高職教育一種最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本文從案例教學法的特點、高職學生的特點以及管理學的課程特點出發,將三者相結合的具體應用作為方向進行相關研究。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提出了合理化建議與意見。
[關鍵詞]
高職教育;案例教學法;管理學
管理學是研究企業管理、學校管理、政府管理等活動及其模式,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結合于一身的綜合性學科,在管理實踐中,形成了許多管理學的思想和理論,學生必須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到實踐中,達到“知行合一”。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指在教師的精心準備和策劃下,根據教學目的,圍繞管理學課程理論知識建立典型的教育情境,選取富有蘊涵的事實題材,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探究問題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課前準備階段
在管理學課程中,課前準備是開展案例教學的前提條件,尤其是在高職課程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充分的課前準備對案例教學的成功運用具有重大影響。
1.1教師的準備第一,確立教學目標。對于教師而言,目標的確定是案例教學的第一步,教師確定案例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的第一步。本文借鑒專家學者的著作,并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構建了案例選擇體系包括:4個一級特征、7個二級特征、23個三級特征,具體見表1。表1所述的4個特征,反映出了對選擇案例這一環節的要求。可以看出,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是選擇案例的基礎性思考,一則案例并不能解決課程的所有教學目標,而學生的可閱讀性、可理解性、可思考性是選擇案例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其次,教學案例的選取可以借助于新媒體的視域,選取熱點問題或重大事件,根據教學進行整理歸納,形成教學案例。
1.2學生課前準備
1.2.1小組協作案例教學中,學生針對一個案例進行自主探究和群體合作,探討可能出現的問題,擬找出解決辦法。因此課前需要部分準備工作,根據教師布置的思考問題,5、6名同學自行組隊,并選擇可以信賴的同學做小組負責人,設計自己的隊名、隊徽、口號等。
1.2.2課前預習教師在本次課結束時,告訴學生下次課程的內容,讓大家做好預習。將部分教學案例印發給同學,引導學生做好準備以及相應的預習工作。
1.2.3案例呈現利用多媒體演繹,印發文字材料,教師口頭描述,學生角色扮演等4種案例呈現方式。4種方式各有優缺點,依據學生的特點、課程的特色、教室的環境等因素來呈現。
2實施階段
教學實施階段的案例教學環節分為引入案例、創設問題情境、呈現案例、分析案例、討論案例、詮釋與總結等6個環節。課前準備階段就已經包含了問題設置、案例呈現兩個環節,因此本文著重探討案例教學在管理學課堂實施中的引入案例、分析案例、討論案例3個環節。
2.1引入案例教師通常在上課前,已經給出了部分案例,設置了懸念,引起了學生的關注,進而進行小組討論。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再將其他案例的其他部分呈現給學生,結合課程理論進行分析、探討,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最終起到升華作用。
2.2分析案例分析案例已經貫穿于教學的課前準備和課堂教學環節。針對案例的分析可以有兩種方式:專題性分析和引導性分析。專題性分析是針對案例的某一問題或者某一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引導性分析就是預設可能在分析環節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將課程引向深入。
2.3討論案例案例討論是案例教學的核心環節。在管理學課程中的案例討論可分為三個步驟。首先,討論初期。闡述針對案例的準備材料和案例的關鍵問題,拋出討論角度。然后,根據以下8個方面的問題進行綜合討論:案例中的疑難問題是什么?哪些信息至關重要?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作出決策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決策是最適宜的?應制訂什么樣的實施計劃?什么時候將計劃付諸行動以及如何付諸?如何進行整體評價?最后,教師根據討論的情況驚醒歸納總結,做好討論的收尾工作。
3課后總結階段
在案例教學的課堂環節結束后,教師和學生應該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針對案例討論的效果,從教師的角度思考有3個方面:是否每個學生都參與了討論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是否將問題與材料緊密結合引出了理論核心;是否有學生還在饒有興趣的討論或者與教師進行進一步探討。
4問題與討論
4.1教學手段滯后在管理學中,案例教學就是一種模擬式的實踐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案例分析,需要借助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演示和案例解說,如多媒體教學軟件等,只有投入并建立一定的電子類、數字類教學專用的多媒體教學設施,才能適應案例教學的需要,才能與日常課堂教學活動緊密結合,針對案例情境和假設問題建立最基本的認知,達到教學效果。
4.2案例資源匱乏在英美等國的高校和研究所里,都有高質量的案例文庫,供大家選擇,而在我國的管理學領域,案例收集的情況并不理想,針對案例的收集整理相對滯后。在管理學教學中,案例資源十分稀缺。
4.3教師的任務和心理負擔過重在管理學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對教師的課前準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師需要全面掌握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要了解學生的專業基礎和實踐知識,制訂適合的教學目標,然后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論分析能力等,設置相應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第二,教師要選擇和編寫合適的案例。在案例教學中,案例的導入至關重要。在高等教育管理領域,國內既沒有西方高質量的案例庫,也沒有本土學者搜集的案例集做參考,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前選擇、編寫出具有針對性、時代性、趣味性、真實性和多元性的案例材料。
4.4學生自身限制因素通過案例教育的互助性來看,不僅存在上面的三種問題,還有學生自身因素。首先,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和老師都需要承擔相應的學習任務。課前材料的收集、討論、匯總、反思等都需要付出相當大時間和精力。課堂中,由于案例討論的不斷深入,很多學生甚至選擇逃避放棄。這些問題都可能成為案例教學的影響因素。其次,學生的社會經驗和生活閱歷也是影響案例教學應用的因素之一。
5建議與意見
5.1有利于培養學生成為“樂之者”案例教學就是從根本上顛覆傳統的苦學、苦教的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得知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寓教于樂。
5.2有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構建效果案例教學中多種形式的學習、討論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不斷自我反思,從而發現自身問題,同時運用比較對比的方法來發現自身與他人的差距,并不斷彌補差距、發現新知識,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與方法,完善自身的知識構架。
5.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案例分析的過程是學生嘗試從自身開始思考,發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式方法,培養創新精神,活化知識,并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
5.4有利于促進師生教學相長案例教學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興趣、能力,對教師也有更高要求,課堂不再是簡單的教、授,而是與學生建立了良好、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達成“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良性循環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建新.案例教學法的起源、特點與應用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11(1).
[2]黃芳.案例教學中學生參與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工商管理本科生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2(3).
[3]陳會娜.經濟管理類課程案例教學研究[J].大觀周刊,2013(3).
[4]王倩.中學思想品德案例教學模式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
作者:戴馥璟 單位: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