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經濟與國民經濟的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以實際旅游總收入、實際第三產業總值、實際地區生產總值作為衡量山西省旅游經濟、第三產業、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指標,綜合運用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等計量分析方法研究了1984—2013年來山西省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旅游經濟與國民經濟之間的動態關系。結果顯示,山西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旅游經濟與國民經濟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短期波動的反向修正機制及單向因果關系。研究結論為山西省制定經濟轉型和產業轉型政策提供了理論參考。
【關鍵詞】
旅游經濟;第三產業;經濟增長;山西省
旅游業是綜合性強、輻射力度大的朝陽產業,它與第三產業和整體國民經濟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系。一方面,旅游業發展會直接或間接地帶動第三產業和國民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第三產業和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也為旅游業創造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從而推動了旅游經濟增長。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和經濟新常態宏觀背景的形成,旅游業正在成為新常態下新的增長點,旅游經濟在整體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同時,旅游經濟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逐漸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國外,Ghali運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了入境旅游對菲律賓經濟增長的貢獻[1];Khan、Phang和Toh等分析了新加坡服務業的乘數效應,發現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有正向促進作用[2];Balaguer和Can-tavella-jorda運用計量經濟模型研究了西班牙旅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旅游發展推動了西班牙經濟增長[3];Chi-okOh研究了韓國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經濟增長推動了旅游消費水平的提高[4];Chenetal.運用EGRACH-M模型實證檢驗了臺灣和韓國旅游經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5]。
在國內,楊勇運用VAR模型和格蘭杰因果檢驗等方法研究了中國居民消費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及成因[6];劉長生,簡玉峰通過對比分析我國各區域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不同區域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雙向因果關系存在較大差異[7];吳忠才通過構建回歸分析模型,研究了湘鄂渝黔邊區國內生產總值和旅游收入的關系[8];張晨運用協整方程、沖擊響應函數等方法研究了上海入境旅游收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9];王良健,袁鳳英等運用空間計量模型研究了中國省域旅游經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10];武春友,謝風媛運用門限面板數據模型研究了我國入境旅游經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當入境旅游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于2.36%時,入境旅游對經濟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11];鄭鵬,馬耀峰等運用協整分析和格蘭杰因果關系方法檢驗了陜西省國際旅游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12];趙磊,全華研究了中國國內旅游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13];楊敏運用兩部門理論和面板數據模型研究了中部省份旅游經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14];羅文斌,徐飛雄等運用兩步協整模型和格蘭杰因果檢驗模型分析了我國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及第三產業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因果作用[15];向延平運用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方法研究了武陵山區旅游經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16];張世兵運用回歸分析、經濟增長貢獻率等方法研究了湖南省入境旅游經濟與經濟增長的關系[17];楊慧,龍云飛運用灰色關聯理論分析了四川省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性[18];孫希瑞,汪京強運用計量經濟方法分析了我國入境旅游與第三產業增長關系的省際差異狀況[19]。
綜上所述,從研究內容來看,已有研究側重于分析旅游經濟(或入境旅游)與國民經濟增長的關系,而對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的關系仍然關注較少,而第三產業是國民經濟中與旅游發展關系最密切的部門,研究二者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從研究方法來看,定量方法的運用在已有研究中已經較為常見,涉及到空間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領域的方法和理論,但普遍存在數據樣本容量偏小,難以保證研究精度的問題;從研究區域來看,已有研究以全國或東部發達省份為主,而對中西部旅游業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省份仍然關注較少。因此,本文綜合運用單位根檢驗、E-G協整檢驗、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等方法深入探討了1984—2013年山西省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旅游經濟與國民經濟之間的動態關系,以期為科學地制定區域旅游發展戰略,增強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關聯帶動作用提供理論參考。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
1.1.1變量選擇本文分別選取實際旅游總收入(ATRT)、實際第三產業總值(AGTI)和實際地區生產總值(AGDP)作為衡量旅游經濟、第三產業和國民經濟的變量,來研究山西省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旅游經濟與國民經濟之間的動態關系。三個變量的歷年數據均在考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基礎上根據基期1984年的不變價格折算得到,其中,實際旅游總收入是通過對實際國內旅游收入和實際旅游外匯收入求和得到,旅游外匯收入是根據歷年平均匯率將美元轉換為人民幣元得到。此外,為了消除時間序列的異方差,使變量的時間趨勢更為線性化,統一對它們取自然對數,得到LNATRT、LNAGTI、LNAGDP,并將它們的二階差分記為DDLNATRT、DDLNAGTI、DDLNAGDP。
1.1.2數據處理本文借助eviews8.0軟件的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因果檢驗、脈沖響應等模塊,分析了1984—2013年山西省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國民經濟的關系,步驟如下:①運用單位根檢驗模塊來檢驗變量的平穩性;②運用協整檢驗模塊構建兩組變量間的長期均衡模型,分析它們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③通過構建誤差修正模型,分析兩組變量間的短期波動與調節關系;④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模型,分析兩組變量間是否構成因果關系。
1.2數據來源本文涉及的基礎數據主要包括1984—2013年的國內旅游收入、旅游外匯收入、第三產業總值、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匯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了保證數據來源的權威性,上述數據全部從《山西統計年鑒》和《輝煌山西60年》中獲取。
2結果與分析
2.1單位根檢驗為了避免出現虛假回歸,需要事先檢驗變量序列的平穩性。首先繪制出三個變量的時序圖和二階差分序列圖(圖1),由時序圖(LNATRT、LNAGTI和LNAGDP)可見,三個變量序列均呈上升趨勢;由二階差分序列圖(DDLNATRT、DDLNAGTI和DDLNAGDP)可見,其二階差分序列相對平穩,因此,可以進行單位根檢驗。然后運用ADF檢驗方法對三個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最佳滯后階數的確定依據AIC(赤池信息準則)值和SC(施瓦茨準則)值最小的標準,經反復試驗后得到表1??梢姡?%的顯著水平下,三個變量均為不平穩的變量序列,但經過二階差分后,均轉換為平穩的變量序列;說明它們均為二階單整序列,可對其進行協整檢驗。
2.2E-G協整檢驗為了驗證LNATRT與LNAGTI、LNATRT與LNAGDP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采用E-G兩步協整模型對其進行協整檢驗。首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計兩組協整方程的回歸系數??梢?,兩組方程的擬合度較高,整體解釋力較強。山西的旅游總收入每增加1%,其第三產業總值將會增加約0.42%;地區生產總值將會增加約0.38%,這說明旅游經濟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比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更大。然后,分別對兩組方程的的殘差序列e1和e2進行ADF單位根檢驗(表1),可見,在5%的顯著水平下,e1和e2均為平穩序列,表明LNATRT與LNAGTI、LNATRT與LNAGDP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
2.3誤差修正模型協整分析僅反映了兩組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為了探討它們之間的短期波動與調節關系,建立如下誤差修正模型??梢?,旅游總收入與第三產業總值之間、旅游總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之間均存在反向修正機制,據誤差修正模型(3),當LNAGTI和LNATRT的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系統將會在下一年以偏離幅度的0.159053倍向長期均衡值調節;據誤差修正模型(4),當LNAGDP和LNATRT的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系統將會在下一年以偏離幅度的0.105887倍向長期均衡值調節。
2.4格蘭杰因果檢驗為了驗證兩組變量之間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模型對其進行驗證。由于不同的滯后階數會導致形成不同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為了保證分析結果的合理性,本文首先構建出三個變量的向量自回歸模型,按照LR值最大和SC值最小的標準,得出三個變量的最佳滯后階數均為1,然后據此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表1)??梢?,在5%的顯著水平下,LNAGDP和LNATRT之間、LNAGTI和LNATRT之間均存在單向因果關系。第三產業是旅游經濟的格蘭杰原因,而旅游經濟卻不構成第三產業的格蘭杰原因,說明第三產業推動了旅游經濟,但是旅游經濟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仍然較弱。旅游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格蘭杰原因,而國民經濟卻不構成旅游經濟的格蘭杰原因,說明旅游經濟帶動了國民經濟,但是國民經濟對旅游經濟的推動作用仍然較弱。
3結論及政策建議
3.1結論本文通過綜合運用單位根檢驗、E-G協整檢驗、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等方法研究了山西省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旅游經濟與國民經濟的動態關系。得出的主要結論有:第一,通過協整檢驗發現,山西省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旅游經濟與國民經濟之間均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且山西省的旅游總收入每增加1%,其第三產業總值將會增加約0.42%,地區生產總值將會增加約0.38%。第二,通過分析誤差修正機制發現,山西省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旅游經濟與國民經濟之間均存在對短期波動的反向修正機制。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旅游總收入與第三產業總值之間、旅游總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之間均存在反向修正機制,其調節力度分別達到0.159053和0.105887。第三,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發現,山西省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旅游經濟與國民經濟之間均存在單向因果關系,第三產業顯著推動了旅游經濟,但旅游經濟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仍然較弱;說明旅游經濟顯著帶動了國民經濟,但國民經濟對旅游經濟的推動作用仍然較弱。
3.2政策建議山西省是我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產業結構偏重,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隨著山西省經濟轉型和產業轉型實踐的順利推進,旅游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整體國民經濟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逐漸增強。隨著經濟新常態宏觀背景的形成,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更加明顯,今后更應大力發展旅游業,進一步提升旅游業對第三產業和整體國民經濟的關聯帶動作用。
山西省旅游經濟與第三產業、旅游經濟與國民經濟之間僅存在單向因果關系,然而從理論上講,旅游業與第三產業、國民經濟之間均應存在雙向因果關系,造成目前狀況的原因主要在于旅游業在整體國民經濟中的影響力仍然較弱,這與山西省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極不相稱的,山西省旅游業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今后應當注重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尤其要加強旅游業與第三產業其他部門的協同與配合,以延長旅游產業鏈條,提升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充分發揮其對第三產業和整體國民經濟的關聯帶動作用。
作者:王冠孝 梁留科 程金龍 蔣思遠 單位:運城學院經濟管理系 中原經濟區智慧旅游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 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