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貧富差距加工貿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實證檢驗
1.1變量選取與數據對于貧富差距,本文選取了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基尼系數,并將其作為本模型的被解釋變量。由于造成我國貧富差距的原因眾多,包括我國政策導向、經濟發展差異、市場競爭等一系列因素,其中很多并不能衡量并量化,所以本文的研究也僅限于選取少數重要且明顯的影響因素納入模型中。本模型中選取的影響貧富差距的因素除了加工貿易這一本文研究因素外,還選擇了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失業率作為解釋變量。由于基尼系數是介于0到1的小數值,而加工貿易額和國民生產總值又是一個上萬上億的大數,直接用其進行回歸分析,其變動太小對于經濟意義的解釋不明顯。因此,本文用加工貿易總額的對數衡量加工貿易,經濟發展水平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對數代表。實證數據范圍是2000~2009年十年間。由于GINI的官方數據缺失,筆者選取了胡志軍2012年《基于分組數據的基尼系數估計與社會福利:1985~2009年》中計算的基尼系數,加工貿易數據來自于各年《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GDP、CPI和失業率數據來源于各年《國家統計年鑒》。
1.2模型設定及參數估計顯然,回歸系數為相應解釋變量對貧富差距影響的邊際值。本模型選用Eviews7.0作為操作分析工具。由于大多數經濟變量都存在明顯的趨勢特征,因此為避免出現偽回歸現象,對于時間序列數據首先要進行平穩性檢驗。通過擴展的Dichey-Fuller(ADF)單位根檢驗發現5個變量均不是平穩的,而它們的二階差分是平穩的,且非平穩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次,變量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接著運用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由表1得到可決系數=0.974782,修正的可決系數=0.954608,這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得很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F=48.31>臨界值=5.96,表明拒絕的原假設,即解釋變量整體對基尼系數的影響是顯著的。而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對應的P值小于0.05,說明拒絕、的原假設;反之,對應的P值大于0.05,說明不能拒絕、的原假設。t檢驗結果說明失業率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對數對基尼系數有顯著的影響,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每增加1%,基尼系數上升0.279099,說明經濟水平的發展推動了貧富差距加大,這和“倒U型理論”存在一致性: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區域化差距必然存在且加大。失業率每增加1%,基尼系數上升0.038364,失業率的主體來源于青年,本來就不富裕的生活由于失業會變得更遭,越來越窮,而富人在用現有的資金賺取更多的財富。于是富的越富,窮的越窮,貧富差距進一步顯露。本文的實證表明了失業率和經濟的增長都將加大貧富差距。而加工貿易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基尼系數的影響并不顯著,而當我們稍微放大顯著性水平時,例如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居民消費水平對基尼系數的影響就會變得顯著,且居民消費水平每增加一單位,基尼系數就下降0.004102。而即使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LnPT對應p值0.1049仍舊大于10%,加工貿易對基尼系數的影響依然不顯著。但我們可以注意到LnPT對應的參數為-0.094724,說明LnPT對GINI的影響是負的,即加工貿易并不會加大貧富差距。
2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對2000~2009年加工貿易對我國貧富差距的影響的實證研究發現加工貿易不會加劇我國貧富差距,但對其進行的計量檢驗發現它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對于加工貿易作用于貧富差距的方向和大小并不明晰,還不能依此做出判定。針對我國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與加工貿易的關系仍舊有待實證檢驗。有學者認為是加工貿易擴大了我國貧富差距,但是我國正在大力促進加工貿易的發展,針對這兩個方面本文有以下建議。(1)實現貿易結構的優化及產業結構的升級一直是我國的重點任務之一,而提高貿易結構意味著我們需要大量搞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為達到這個目的,我們用得最多的方式就是加工貿易。因此,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條件,不能因為加工貿易可能存在的拉大行業或地區的收入差距等負面影響而否定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國仍應繼續鼓勵加工貿易的發展。(2)導致貧富差距的原因有很多,學者們關于此的研究有很多,眾多研究表明我國貧富差距并不是主要由貿易造成的。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無疑是貧富差距的根基,我們可以針對我國現有稅收、優惠等制度,緩解改革帶來的機會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同時完善市場機制,減小貧富差距。(3)根據倒U型理論,在經濟增長的長期過程中,收入分配的差異呈現一種“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出現貧富差距加大的現象是正常的。所以不必夸大但也不能忽略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在堅持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經濟轉型的發展步伐中也要密切關注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果并針對性地緩解或解決問題。
作者:鄧穎單位: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