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就業對政策與人才培育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優化專業設置,提高人才培養標準
河北省目前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要根據河北省重點項目建設、行業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立足學校及學科特色,制定人才培養標準。使專業設置、招生計劃調整、經費使用與就業狀況掛鉤,以解決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另一方面企業又難以選拔出所需的實用人才的問題。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原本主要吸納大學生就業的加工制造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將非常有限。第三產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是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特別是金融、現代信息服務、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將是未來吸納河北省大學生就業的“主戰場”。
根據麥可思調查:2010屆高校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是工學(93.3%),最低的是法學(86.7%);失業率最高的專業為美術、音樂、臨床醫學和法律事務;專業對口率最低的專業為歷史、法律。紅牌專業(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的專業)主要包括:動畫、法學、體育教育、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臨床醫學、法律文秘、國際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務、漢語言文學教育。綠牌專業(薪資、就業率持續走高,且失業率較低的專業)主要包括:地質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礦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審計學、道路橋梁工程技術、應用化工技術、焊接技術及自動化、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而河北省統計局數字顯示,今年全省普通高等學校29.7萬畢業生中,工科專業不足35.9%,農科專業占2.1%,而管理、醫學、法學、文學等專業卻占據了近58.9%。宏觀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失調必然導致大學生就業渠道不暢。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流通業,不僅有利于擴大流通業本身對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更重要的是,隨著流通業就業人數的增加,不同產業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收入效應所引發的消費效應和生產帶動性,會帶來總體就業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研究顯示,目前我國流通業單位吸納勞動力就業比重相對較少。其中,批發、零售和物流等傳統流通產業所占比重較大,而信息傳輸、計算機軟件服務、租賃和商務服務、居民服務及其他服務等行業的就業吸納能力還未得到充分利用。2010年河北省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44.8%,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長262.6%,住宿和餐飲業增長24.9%??梢?,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等行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然而,2011年河北省計算機相關專業大學生就業率卻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正如麥可思2011年就業藍皮書中分析的那樣,是由于計算機類人才培養質量達不到產業的要求。盡管河北省當前大多數工科院校都開設了計算機相關專業,但是低質量的人才培養必然不能滿足市場高標準的人才需求。
提高畢業生的創業素質
目前,河北省高校畢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但是還普遍面臨社會經驗不足、創業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在全省范圍內進一步加強創業指導工作,提高創業者創業素質,降低創業風險,特別是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創業素質、降低大學生創業失敗率還十分重要。為了實施創業帶動就業戰略,河北省各地區、各部門相繼落實和完善了各項創業扶持政策,進一步完善了“小額擔保貸款+信用社區建設+創業培訓”聯動工作機制。資料顯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河北省累計發放小額貸款24.42億元,直接扶持53755人成功創業,帶動(吸納)226543人實現就業。然而,在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我們還應看到,累計逾期未還金額以及擔保基金代位代償金額還占有一定比例(分別為1144.4萬元和2087.53萬元)。
當前,社會、政府等舉辦的短期創業培訓班以及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大多還局限于在短時間內突擊性彌補具體的創業性知識的不足,還不能有效解決畢業生創業綜合素質缺失等需要長期鍛煉、精心培養才能獲得的關鍵性創業能力。高校不能僅憑幾門大學生職業生涯或擇業、就業指導課來詮釋國家眾多的促進就業政策、調整大學生就業心態以及提高大學生創業所必需的綜合創業素質;而是要將創業教育列入教學計劃,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機構、領導體制和創業基地,使創業教育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就融入到專業技能的培養當中,將創業所需的各項技能內化到高校開設的各門專業課程及各項實習計劃當中,在日常的積累中提高大學生創業所需的各項基本素質。“創業帶動就業”解決的不僅僅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更為關鍵的是創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創業型社會文化,樹立自由競爭的新風尚,改變當前社會“公務員熱、國企熱”等現象,化解由于創造財富的動力缺失而導致的社會不確定性風險增高等社會問題。
指導學生做好到基層工作的準備
國家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城鄉基層就業,河北省也逐步推出相關政策來解決他們在工資待遇、社會保障、人員編制、戶口檔案、職稱評定、教育培訓、人員流動、資金支持等方面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然而調查顯示,目前河北省高等教育培養體系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還不匹配。農村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但適合到農村工作的專業人才很少。河北省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并未做好到基層、到艱苦地方去工作的能力和心理準備。“選聘到村任職”、“特崗計劃”、“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基層項目的落實還需要高校教育理念的配合。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經濟落后,信息閉塞,大部分農民眼光局限,無法適應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的整體需要。大學生進入農村、鄉鎮等基層工作崗位,可以帶去新的社會理念和知識,解決農村城鎮化過程中所必需的專門人才、科技人才、培訓人才大量短缺問題。需要說明的是,到農村、鄉鎮等基層崗位工作并不意味著對人才基本素質要求的降低;恰恰相反,在基層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的高流失率并不僅僅是因為基層崗位的條件艱苦,更重要的是因為畢業生基層工作能力的缺失。調查顯示,河北省選派到基層任職的“村官”大多數是沒能在城市實現自主就業的大學生。其中,人文社科類專業占76.1%,理工農類專業不到24%;區縣對農、林、牧、漁等專業畢業生的需求為72.5%,而實際選派的相應專業大學生僅占3.2%。不能發揮自身專長,不能為基層工作環境帶來效益,必然會成為“基層留不住大學生”的根本原因。
將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系統化、制度化、專業化,使其貫穿大學生活的全過程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既要重視就業有形市場建設,設立專門人員、場地、經費,確保服務質量;又要重視無形市場建設,完善國家、地方、行業、學校、院系良性互動的就業服務信息平臺和信息統計管理制度,及時收集、分析、預測行業需求信息、學生求職意向,并根據掌握的信息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服務。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本應包含入學初的大學教育、教學特點與管理方式教育、職業生涯認知教育、學業規劃設計、社會工作參與計劃、社會實踐計劃、各類專門技能學習計劃、求職擇業技巧等內容。然而,目前河北省大多數高校是用“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或“求職擇業技巧”等課程的教學來代替就業指導工作。既缺乏高水平的專業師資,又缺少指導的針對性,從而使就業指導工作僅停留在指導層面,不能通過有效的教育活動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的目的。
河北省各高校都建立了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及時向本校畢業生提供就業供求信息和國家各項就業、創業促進政策信息。然而,目前大多數院校并未建立成熟、有效的就業指導人員選拔、培養、使用制度,從事該工作的服務人員也無明確的職業標準。就業指導隊伍結構、學歷層次、專業水平、人員數量、就業指導人員與應屆畢業生人數比例、就業指導隊伍的穩定程度等還不能滿足當前就業指導工作的需要,部分專職就業指導人員也沒有納入教師崗位。因此,無法根據本校專業設置情況對行業、對口就業單位進行深入的個性化分析,并對目標就業群體進行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教育;也無法對歷年就業信息進行深度挖掘、系統分析和預測。
規范就業培訓機構
目前,針對未就業大學畢業生開展的就業服務與培訓在河北省正逐漸興起,“國考熱”、“考研熱”、“律考熱”比比皆是。培訓機構、培訓質量參差不齊,還處于自發的無政府狀態。大多數社會培訓機構是企業出身,是以贏利為目的的。但大學畢業生是特殊群體,還消費不起以贏利為目的的培訓。為此,應該探討以穩妥、多贏為目的的合作方式,對大學生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準入管理,既提升畢業生就業素養及就業率,又照顧到大學生具體的經濟情況,同時也讓培訓機構有一定的收益。
總之,大學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國家、政府、社會的一系列資金、政策、機構對大學生就業的悉心呵護和正面引導,更需要高校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特色以及自身專業特點制定個性化教學及就業指導工作方案。
作者:石香云單位:河北醫科大學西山校區護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