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鎮老年人再就業選擇影響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再就業,以充分開發老年人口紅利逐漸成為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減輕社會撫養壓力的重要舉措,但是目前老年人再就業比率普遍偏低。利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5)數據,考察個人特征、人力資本、經濟因素對老年人就業選擇的影響,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健康、戶籍、子女數和人力資本等對其就業選擇有顯著影響。通過研究影響老年人再就業選擇的因素,可以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完成老年人口紅利的深度挖掘。
關鍵詞:老年人力資本;再就業;二元Logistic模型;CGSS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人口紅利開始出現消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阻力,研究如何挖掘老齡化潛力成為挑戰。本文擬通過對調查問卷計量分析探討我國老年人的個人特征、人力資本和經濟因素對其再就業行為的影響,為有效開發老年人力資本,促進老年人再就業提供經驗證據和支持。
一、老年人口紅利
學者穆光宗(2011)將人口紅利分為四種:人口更替紅利(人口增長紅利)、人口投資紅利(人力資本紅利)、人口轉移紅利(人口流遷紅利)和人口轉型紅利(老年人口紅利)。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再就業,充分開發老年人口紅利,逐漸成為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減輕社會撫養壓力的重要舉措。根據對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分析,60~74歲老年人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476萬(占年齡段人口總量3.58%),50~64歲低齡中老年人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890萬(占年齡段人口總量4%)。隨著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年人進入老年期,如果健康狀況良好的話,老年人才資源的含金量會逐步提高。隨著我國老齡化進一步加重,通過實施積極和健康的老齡化政策,可以深入開發老年人才資源、延長人口紅利的收獲期。
二、老年人再就業研究
目前,我國老年人再就業現狀是再就業率低、再就業意愿不高、再就業渠道少。國內外的學者也從不同的研究角度進行了研究。
(一)國際研究
國際研究學者大多從積極老齡化和生產性老齡化的角度對老年人選擇再就業的原因進行探討。大部分認為,積極老齡化政策不但可以緩解整體社會的老齡化,擴大社會有效就業,還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可以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經濟壓力,可以保持老年人健康和造福社會,產生多重正面效應。在影響因素方面,不同國家的調查研究表明,老年人就業不僅受人口學特征和人力資本特征的影響而有所差異,還受到政策制度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如各國退休年齡和退休政策設計不同,對于老年人就業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二)國內研究
我國老年人再就業的研究大多是采用區域調查的方法,比如萬芊(2013)在上海市對老年人再就業的調研和賈春曉(2011)在長春進行的再就業調研發現,退休后有意愿就業的占有能力就業的老年人口總量約50%,而實際就業的占有意愿的不到25%。老年人再就業率低,其影響因素方面主要可以分為人口學特征、人力資本特征、經濟社會和文化影響等因素。人口學和人力資本特征因素主要包括老年人自身和家庭因素,比如性別、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王紅漫,2001)、家人支持與否(萬芊,2013)、經濟收入、自身能力、是否參加養老金計劃(張遠方、李清英,2016)等;經濟社會特征層面主要是指外部經濟社會環境因素;文化方面主要是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老年人就業觀念沒有轉變,社會對老年人存在歧視等(康寧,2016)。對現有文獻進行研究可以發現,對老年人再就業影響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個人特征因素、人力資本因素以及經濟社會層面因素,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健康狀況、子女個數、受教育程度、個人工作能力、家庭經濟水平、社會保障等。
三、研究假設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的學習和研究,本文從個人特征因素、人力資本因素以及經濟社會層面因素做出如下假設。
(一)個體因素與老年人就業選擇
假設1a:男性老年人傾向就業。假設1b: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就業意愿下降。假設1c:老年人子女個數越多越傾向就業。假設1d:非在婚狀態的老年人越傾向就業。假設1e:農業戶籍的老年人越傾向就業。假設1f:身體越健康的老年人越傾向就業。
(二)人力資本因素與老年人就業選擇
假設2a: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傾向就業。假設2b:隨著已有工作年限的增加,老年人就業概率會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趨勢。假設2c:參加養老金計劃的老年人越不傾向就業。假設2d:個人工作能力越強的老年人越傾向就業。
(三)經濟社會因素與老年人就業選擇
經濟因素同樣是老年人選擇再就業的重要影響,不僅受所在區域經濟形勢的影響,也受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住房和家庭經濟地位是勞動力經濟狀況的直觀反映。基于此,本研究做出以下假設。假設3a:所在經濟地區越欠發達的老年人越傾向就業。假設3b:自評家庭經濟地位越低的老年人越傾向就業。假設3c:家庭房產數量越少的老年人越傾向就業。
(四)低齡老年人就業選擇
低齡老年人(70歲以下)與其他年齡段老年人相比,更具備生活自理能力且擁有獨立社會交際能力,能夠比較輕松地應對社會生活帶來的挑戰,因此就算是退休領取養老金的老年人也會傾向就業。且在低齡老年人市場上存在大量月嫂、家政類的工作,對女性勞動力需求較大。基于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設。假設4a:性別對低齡老年人就業選擇影響不明顯。假設4b:養老金的擠出作用在低齡老年人就業時作用不明顯。本研究利用CGSS2015調查數據,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上述問題予以回答,以期能客觀揭示老年人再就業選擇的行為機制,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學理依據。
四、模型設定與數據說明
(一)模型設定
本文研究的因變量為二分類變量,研究的是老年人再就業可能性的影響因素,故采用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通過逐步加入個人特征因素、人力資本因素、經濟因素變量來考察各類因素對老年人就業選擇的影響。同時考慮到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挖掘老年人作為勞動力的潛在人口紅利,同時針對70周歲以下低齡老年人樣本的就業選擇進行單獨分析或許更有意義。本文回歸結果由Stata15.0軟件得出。
(二)樣本篩選
本文數據全部來源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5)總共有10968個有效調查數據。勞動力就業要求參與的勞動性質是社會性的且有勞動報酬,因此本文研究的老年人就業即指50周歲以上女性和60周歲以上男性老年人從事有償勞動的情況。因大部分農村樣本從事自雇性質的務農勞動,本研究選擇城鎮樣本,剔除了未曾工作過的和未曾從事非農勞動的就業者樣本。刪除無法回答和回答為其他的樣本。得到樣本1679人,其中男性651人,女性1028人。其中,從事非農工作就業的樣本數為300人,男性91人,女性209人,就業率為17.87%。低齡樣本考慮年齡差異,進一步只保留70歲以下的樣本以分析低齡老年人的就業選擇差異。剔除后得到樣本1129人,其中男性376人,女性753人。其中從事非農工作就業的樣本數為276人,男性76人,女性200人,就業率為24.46%。
(三)變量說明
本文變量數值由中國綜合社會調查2015年度居民調查問卷直接或計算獲得。為了在回歸分析前對老年人的就業情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同時對主要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說明。1.個人特征變量。性別:虛擬變量。男性(38.77%)為0,女性(61.23%)為1。年齡:2015減出生日期。子女總數:調研問卷中兒子和女兒的數量之和。婚姻狀況:虛擬變量。無配偶狀態(22.69%)為0、有配偶狀態(77.31%)為1。健康狀況:調查對象對自己的身體的主觀評價,分為很不健康、比較不健康、一般、比較健康、很健康,用數值1—5對應。戶籍:虛擬變量。非農戶口(77.84%)為0,農村戶口(22.16)為1。2.人力資本變量。受教育程度:學歷水平。工作年限:從事非農工作的年限。個人工作能力:以被調查者上一年度(2014年)勞動獲得收入的對數計算。體現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價值。勞動收入越高的勞動者,其個人工作能力越強,證明人力資本越高。養老金計劃:虛擬變量。未參加(13.34)為0,參加養老金計劃(86.66)為1。3.經濟因素變量。經濟地區:根據國務院關于四大經濟區域劃分,設置4個虛擬變量。以西部地區為參照變量,依次設置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虛擬變量。自評家庭經濟地位:調查問卷中自評家庭經濟狀況在所在地區的水平。取值為1—5,數值越大,表明自評家庭經濟狀況越好。房產數量:調研問卷中家庭房產數量。
五、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檢驗
為了檢驗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對回歸的變量做方差膨脹因子(VIF)檢驗。通過運用Stata15.0對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所有變量的VIF均遠小于10,且平均值為1.22,說明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二)回歸分析
通過建立老年人就業選擇的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模型在0.001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總體樣本和低齡樣本回歸結果見表1。具體的回歸分析如下:1.個人特征與老年人就業。模型1顯示,在個人特征中,性別、年齡、子女總數、健康狀況、戶籍均對老年人的就業選擇有顯著影響。具體表現為:一是男性老年人(B=-0.390,p<0.05)更容易選擇就業。從發生比上來看,女性再就業是男性的67.7%。假設1a成立。二是越低齡的老年人(B=-0.144,p<0.001)越傾向于就業,假設1b成立。三是子女個數越多的老年人(B=0.269,p<0.001)越有可能就業,假設1c成立。四是婚姻狀況對老年人選擇就業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不能接受假設1d。五是身體越健康的老年人(B=0.289,p<0.001)更傾向于選擇就業,假設1e成立。六是戶籍為農業戶口的老年人(B=1.209,p<0.001)更容易成為非正就業者。假設1f成立。需要指出的是,隨著人力資本與經濟因素的逐步加入,性別、年齡、子女總數對老年人就業選擇的影響變得越來越弱,這可能是由于人力資本、經濟因素與老年人就業傾向密切相關,從而弱化了性別等個人特征對老年人就業的影響。尤其是當經濟因素加入后,女性與男性的就業傾向變得沒有顯著性差異。以上在總體樣本中的影響情況在低齡樣本中類似,除了在低齡樣本中性別的差異并不顯著,證明假設4a成立。2.人力資本與老年人就業。在控制個人特征后,模型2顯示:一是受教育程度越高(B=0.423,p<0.01)的老年人越容易成為就業者,假設2a成立。二是非農工作的工作年限越短的老年人(B=-0.090,p<0.001)越容易成為就業者。同時工作年限的平方(B=0.002,p<0.01),證明與就業呈現出U型關系,即工作年限較長和工作年限較短者都有可能選擇就業,而工作年限處于中間階段的勞動者則有可能選擇不就業,假設2b成立。三是參加養老金計劃的老年人(B=-0.401,p<0.05)越不可能選擇就業,假設2c成立,證明養老金有擠出作用。四是上年個人的勞動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對其個人的就業傾向影響顯著(B=0.215,p<0.001),證明在勞動力市場上被證明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更傾向于繼續就業,假設2d成立。以上在總體樣本中的影響情況在低齡樣本中類似,除了在低齡樣本中養老金擠出差異并不顯著,假設4b成立。3.經濟因素與老年人就業。在控制個人特征與人力資本后,模型3顯示:一是東部地區的老年人相比于西部地區更不可能選擇就業(B=-0.558,p<0.05),就業傾向僅為西部地區的57.2%。東北部地區的老年人相較于西部地區也更不可能選擇就業(B=-0.727,p<0.05),就業傾向僅為西部地區的48.3%。即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的老年人更有可能選擇就業,假設3a成立。二是自評家庭經濟水平更富裕的老年人更不可能選擇就業(B=-0.228,p<0.05),假設3b成立。三是房產數量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不能接受假設3c。以上在總體樣本中的影響情況,在低齡樣本中,經濟地區發達程度的影響、自評家庭經濟地位的影響都變得不顯著。可以看出對于低齡老年人就業傾向與家庭經濟情況和所在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相關關系并不顯著。
六、結語
本文使用CGSS2015數據對老年人就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出以下主要結論。第一,年齡、健康狀況、子女個數和戶籍是老年人選擇就業的重要影響因素。在逐步加入人力資本和經濟因素后,性別對其就業選擇不再顯著。越健康、子女人數越多,越傾向于選擇就業。戶籍類別始終對就業的選擇產生重要影響。農業戶口的老年人就業的可能性更大,由于本研究選擇分析樣本為居住在城鎮且從事非農工作的老年人,因此具有農業戶籍的一般指沒有養老金保障的進城務工老年群體。第二,人力資本對老年人就業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能力越強的老年人,越傾向于選擇就業。第三,在經濟因素中,所在經濟地區會影響再就業選擇,經濟不發達地區較經濟發達地區的老年人更有可能選擇就業。家庭經濟地位位于平均水平以下的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就業,以分擔子女贍養扶助的生活壓力。第四,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低齡的老年人群體,更容易做出就業選擇。影響因素主要是健康狀況、戶籍類別和人力資本因素。經濟因素的差異對于低齡老年人就業選擇并不起到顯著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穆光宗.如何掘金老年人口紅利[J].人民論壇,2011,(20):174-176.
[2]萬芊.城市低齡老年人再就業促進研究:基于上海市的調查[J].社會科學研究,2013,(6):114-117.
[3]賈春曉.我國城市老年人再就業問題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1.
[4]王紅漫.老年人再就業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來自北京大學燕園地區的調查[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1,(1):64-70.
[5]張遠方,李清英.社會保險對低齡老年人再就業的影響研究[J].探索科學,2016,(4):322-334.
[6]康寧.我國老年人社會參與現狀及問題研究[J].企業文化,2016,(27):282.
[7]張立媛.城鎮勞動力非正規就業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CGSS2015的實證分析[J].調研世界,2019,(4):31-36.
[8]許杰.城鎮低齡老年人再就業現狀及影響因素[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8.
[9]龔紅,孫文曉,霍雯.老年人力資本特征對其再就業行為影響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6,(8):98-100.
作者:李曉寧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