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作為時代文化智慧的結晶,具有豐富的育人內涵,對大學生就業尤其是在新冠肺炎影響下如何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具有深刻指導作用。本文從就業能力、就業心態、就業價值觀三個層面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影響和啟示,也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表現。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大學生;就業
1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與啟示
能力是就好業的剛性因素,加強自身建設才能在職場游刃有余。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中蘊含著對自身學習能力和道德修養的成分,這啟示我們要訴諸多變的現實需求,從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中汲取營養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就業能力。(1)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講求“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勤學原則,啟示大學生要刻苦學習、增長才干,提高知識儲備能力。
(2)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追求“內圣外王”的人格品質和“立德修身”的自我要求對大學生道德品行產生巨大影響,促使其提高個人品性、職業發展能力。
(3)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重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心態,強調身心健康是個人發展的前提,提示大學生要提高自身健康管理能力。
2對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影響與啟示
就業心態關乎職業選擇和職業操守。從小在優越環境中長大的當代大學生缺少對自身和社會的正確認識,尤其在疫情發生當下,國內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如何幫助大學生克服焦慮、茫然,樹立正確的就業心態,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所承載的思維方式、理論觀念、思想意識將給予相應解答。
(1)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崇尚“自強為天下健”的進取精神,啟示大學生敢于直面挫折,樹立不怕吃苦、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初入社會的大學生往往由于缺乏經驗、底氣不足、時運不濟等原因在職場受到不同程度打擊。部分學生抗挫折能力弱,便會在困境中一蹶不振;部分學生因此逃避現實,將找工作的寄托在家長、朋友身上,甚至喪失斗志,一味“啃老。”如何面對挫折?蘇軾在《晃錯論》中談道:“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不能再被挫折困在原地,而是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英勇氣魄直面困境和挑戰。孔子也講“不怨天,不尤人”,減少自怨自艾的無病呻吟,堅持積極進取、自信自強的入世態度,最終會實現“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美好際遇。大學生在就業時需調整好心態。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戰勝別人是有力的,戰勝自己的缺點才算剛強。直面困難挑戰,在與挫折對抗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秉持“剛健有為,精進不息”的積極心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傳遞給我們的價值導向。
(2)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提倡“每日三省”的反思意識,指導大學生在就業中堅持實事求是地思想作風,摒棄好高騖遠的虛偽心態。孔子講“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是儒家求實思維的體現。通過反思、內省的方式明確自身狀態,為做人行事提供根本依據。當代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容易脫離自己實際水平和能力將目標定得太高,在實際操作中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使他們產生迷茫、自卑等不良情緒。“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大學生要通過廣泛學習、不斷內省,找到自己合適定位。孔子有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君子恥于言而過于行”,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說得比做的還要多。荀悅在《申鑒•俗嫌》中說:“名必有實,事必有功”,意思是,名聲必須與實力相稱,功績要有相應實事來支撐。《漢書》也成提到“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啟示大學生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謹于言而慎于行”,腳踏實地做好職業規劃。白居易有詩道“千里始于足下,高山起微塵”,當代大學生需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將優秀品質落實到實踐中,摒棄好高騖遠、急功近利的虛假心態。
(3)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注重“恪盡職守,勤勉盡職”的敬業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形成認真謹慎的工作態度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強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精神的培養,強調“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的責任意識的培育。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堯帝、舜帝“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中國傳統文化這種精神激勵著一代新青年形成愛崗敬業、勇于擔當的職業道德。《尚書》中提道:“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說明了取得豐功偉績是由于志向遠大,而完成廣大工業卻在于勤勞。這啟示大學生要想做成偉大的事業還應有踏實肯干,勤勤懇懇工作態度,“敬業樂群”“安其居,樂其業”的愛崗精神始終是鑄就偉大人物的重要基石,是鼓舞千秋萬代不斷學習先進模范履職盡責的力量源泉。《左轉》中提道:“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意思是知道對國家社會利好的事都會盡心盡力去做,表達了赤誠的忠心。對于自己工作我們也應一以貫之地真誠對待,誠實守信、一諾千金,走誠信立業之路。當代大學生需要“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價值支撐,切忌敷衍塞責、玩忽職守的工作態度,讓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在大學生群體中蔚然成風。
3對大學生就業觀的影響與啟示
就業觀正確與否關系著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效率。在中國傳統文化視宏觀域下對當代大學生就業觀進行合理的意義闡釋,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在揚棄中賦予就業觀以新的內涵。
(1)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所強調的“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和“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擔當,是當代大學生擇業中堅持個人與社會價值統一就業觀的精神養料。有國才有家,國家興旺是我們建功立業、追求個人發展的前提。清代林則徐感嘆道“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對國家社會有利的事,就算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辭,哪能因為有福祉追求、有禍患風險就逃避呢?蘇洵云“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相比個人生死,國家衰亡能引起圣賢之人的悲傷。在當今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大學生就業仍要堅持家國統一的使命擔當,堅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集體主義情懷。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提到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患意識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強烈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體現。當代大學生應將對國家、集體和社會的義務融入職業選擇當中,緊密結合社會需要,順應時代發展,處理好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的關系。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2)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所推崇“民為邦本”“政在養民”民本情懷,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以人為本就業觀提供理論支撐。中國從古代開始到現代社會主義新中國一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中國文化同樣始終散發著人道主義氣息。老子曰:“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朱熹也曾說“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司馬遷用“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來概括其愛民之道,荀子提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辯證關系,諸上論斷均把維護人民利益、保護人民權益置在一切行動所遵循的高度上,顯示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尊民、愛民情愫,閃爍著中國傳統文化人性光輝。當代大學生理應將這些理念進行創造性轉化,并且根據現實需要賦予其新的內涵。孔子強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懷著忠恕之心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代大學生在就業時應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準則,堅持靠人民辦事、為人民辦事的原則。將群眾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推己及人”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融入就業觀中,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辦好事。可以說,人民至上的理念與新時代的價值觀是完全一致的,中國傳統文化宣揚的這種精神,仍然是當今大學生就業秉持的基本原則。
(3)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所弘揚的“事必躬親”“知行合一”的實踐觀,是鼓舞當代大學生形成力學篤行就業觀的重要源泉。“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落實實踐是大學生能夠穩定就業的保證。當代大學生就業既要有扎實的知識理論基礎,也要有軀體力行的意識。實踐出真知,敢想并且敢做是將發展事業的一劑良方。陸游有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老子又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仁人志士的話語無一不體現實踐是一種獲得真理重要途徑。在培養當代大學生就業觀的活動中,應開展以“千虛不博一實”為重點的力學篤行教育,教育廣大青年學生在工作中多勘察、多體驗,用數據說話、用鞋底丈量夢想的高度。認識你自己不僅要靠思考,更重要的是要靠實踐。當代大學生在工作中容易犯“眼高手低”的錯誤,毛澤東說過:“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下”強調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主義要素融入大學生的眼中、心里,就要從在校期間開始抓起,定期開展職業體驗課程、開設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始終樹立言能踐行、力學篤行的社會主義就業觀。就業問題關乎大學生切身利益,關乎經濟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是高等教育重點關注的焦點問題,尤其是近年來高等學校擴招已漸成趨勢,大學生就業能力與職業對其要求之間的矛盾、就業態度與快節奏生活頻率之間的矛盾以及就業觀與自身和社會發展規律之間的矛盾都逐漸浮出水面,如何化解矛盾,如何在多方矛盾張力作用過程中化障礙為動力,是教育者關注的重點問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藏著豐富的社會價值觀和歷史傳承感,與大學生就業所需要的精神內涵相契合,是新時代青年踐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歷史使命的精神支撐。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與大學生就業之間融合發展,可以從三方面入手。社會層面應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傳播載體,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教育入腦入心;學校主要依靠教育者配合相關課程以及社團實踐活動發揮作用;學生則應當成為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忠實學習者和傳播者,為實現自身發展和國家富強貢獻力量。以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為理論基石,以當代大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為建設導向,以就業市場客觀實際情況為實踐指引,將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融入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就業心態養成、就業觀塑造,這是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在新時代的大學生教育中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李文靜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