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會計類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通過對高職會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找出高職會計專業人才服務區域經濟存在的問題,以對接地方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的思想為指導,提出高職會計專業建設如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高職會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廣西現階段高職會計類專業現狀
1.會計類專業設置。會計專業作為傳統行業的常青樹,是目前高校開設數量較多的專業之一。在廣西37所高職高專職業院校中,就有36所開設了會計類專業。會計類專業屬于工商管理學科,是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專業的開設一般包括會計學專業(包括稅務會計、涉外會計、法務會計等方向)、會計電算化、審計學專業、財務管理專業。
2.會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對高職院校會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調研發現,培養目標大致相同,主要面向制造業、金融行業、信息服務業等技術、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適應信息行業發展趨勢,熟悉會計政策,具備會計核算、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等能力,具有財務會計、會計信息化、財務管理、電子商務等崗位業務的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具備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從事會計核算、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維護和應用等工作的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現代商務特色鮮明的高素質應用人才。會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基本在會計學傳統專業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色增減專業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有:會計基礎、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各專業再根據各自方向,開設如納稅實務、審計學、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等特色課程。
二、高職會計類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會計人才結構不合理,高素質人才缺口大。據財政部數據顯示,我國已有2000多萬的會計持證人員。在我國會計崗位上,95%以上為傳統會計,也就是說會計工作依然停留在基礎財務核算層面,中高端管理會計人才嚴重缺少。這樣的人才結構分布,在會計職稱考試職業資格考試得到印證。截止2017年底,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中,累計共有637萬人通過相應級別的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其中初級443萬人,中級180萬人,高級14萬人,中高級職稱占比為30.46%。同時,在2017年注冊會計師考試中,報考人數是115.9萬人,每門通過率僅為17%左右。會計行業專業人才呈現了金字塔的狀況與當今社會的發展,企業的轉型變化不相適應,而隨著企業財務共享的建立,傳統財務人員的可替代性越來越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2.會計類專業教育與會計實操不能有效銜接。“教育產業論”使得經濟效益成為職業教育所追求的目標之一,通過擴大辦學規模彌補財力投入水平的不足,節約教育成本成為當前眾多職業院校的選擇。這種批量式的快速產出,使得會計專業的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方案普遍存在雷同,學科專業滯后于地方產業發展速度,并且專業建設、課程體系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上,理論課時偏多,實踐課時相對較小,單核方式單一,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會計類專業班級人數通常編排50—60名學生一個班。在大班授課模式下,教師不能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制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主要以講授為主,一節課較難實現與多數學生進行互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參與度較低,難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還包括校外的頂崗實習。對于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來說,對口的頂崗實習是一個比較難突破的困境。一方面,由于會計崗位的特殊性,涉及企業的機密信息較多且責任重大,多數用人單位不太愿意給實習生提供這些崗位;另一方面,企業財務部門能容納會計專業實習生也相當有限,遠不能滿足會計專業學生規模。
3.師資力量分布不均,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短缺。近年來,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迅速發展,師資隊伍不斷壯大,師資結構也得到了不斷優化,但是仍存在師資力量分布不均衡等問題。一方面,高素質的師資多數存在于老牌財經類高職院校和示范性高職院校,而一些新建的高職院校或者工科類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建設相對薄弱,師資稀缺并留不住人才。而就區域上來說,高質量師資普遍分布在南寧、柳州、桂林這三個區內經濟較發達地區。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專任老師大部分都是學校到學校的模式,雖然理論知識過硬,但是缺乏實踐經驗。而從企業進入高職課堂的教師,實踐經驗雖然豐富,但是教學能力和學術水平又相對欠缺。
4.會計人才素質未能適應廣西經濟發展需求。根據2017年廣西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加快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信息軟件、技術服務、現代物流、旅游休閑和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經濟發展的需求,企業組織結構的優化,也使得財務人員要充分參與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真正做到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監督,做到“業財融合”,實現“業財一體化”。而現階段,傳統核算會計人才已經飽和,中高級管理會計短缺的現狀已經不滿足廣西經濟的發展。
三、廣西高職會計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對策
1.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建立會計專業精細化培養教學體系。緊扣廣西重點產業結構和項目布局,結合支柱產業及新興技術企業的發展需求,規劃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以滿足經濟發展中各行各業對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前,可以邀請企業專家、行業專家參加專業分析會,了解目前社會、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狀況。探尋打破以往培養方案的設計思路,細化人才培養方案,對接區域行業類型(如按制造業方向、商品流通企業方向、現代服務業方向),不同的行業方向除了以專業基礎課程相同外,可以融合各行業和崗位特點開設專業特色課程。
2.推進校企合作,開發有效的校內外實訓資源。校內完善實訓基地建設,邀請校外企業參與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共同對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標準、教學實施模式、教學信息化等方面進行改革,有效發揮職業院校與企業的雙主體作用,匯聚人才培養合力。校外則建立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能讓學生形象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將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校內成立會計服務公司。安排學生分批輪流上崗,通過企業專家和教師的指導完成實踐課程,并承接企業記賬、稅務等業務。運用校內記賬公司平臺,也可以進行考證培訓、已就業學生的會計業務咨詢,通過會計服務公司實體服務形式,為所在社區中小企業的財務核算、財務決策提供有效的幫助。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會計教學師資隊伍。高職院校的師資質量關系著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想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人才,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會計教學師資隊伍。一方面,建立教師成長激勵機制,實施會計專業教師技能提升計劃。要拓寬教師隊伍的學習空間,鼓勵會計專任教師到企業實習,增加自身的實踐業務操作能力。鼓勵教師考取會計師、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等職業技術資格證書,積極參與會計實訓室建設,加大對會計專業教師繼續教育的范圍。另一方面,加強建設高職會計專業的兼職教師隊伍,拓寬兼職教師的引進渠道,積極從企業財會部門、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渠道引進財務經理、注冊會計師、稅務師擔任實踐課程教師,建立專業性和職業性較強的師資隊伍。
4.打造“互聯網+”會計在線服務平臺及APP建設。運用信息化資源,打造“互聯網+”會計在線服務平臺,聘請企業、稅務、財政、法律等方面專家定期不定期開展網上咨詢互動,與用友公司、網中網、中華會計網校等知名軟件網絡企業聯合開發會計學習APP應用,開放各種在線培訓包,并在線為社區會計人員進行崗前培訓、后續教育、資格考試提供服務。
四、結語
經濟的發展和會計的發展是相互支撐的,尤其是區域規劃的啟動,無疑使整個國家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為會計行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產業的轉型離不開會計服務,會計服務在經濟服務體系中踐行社會責任,為各行業、企業、機構等提供財務核算、財務管理、記賬等優質會計服務。因此,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服務區域經濟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郭玉榮.當前廣西會計人才需求分析[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報,2018,(5):80-83.
[2]傅立芝,周永清.安徽高職會計專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現代商貿,2016,(1):174-175.
作者:農敬萍 單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