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居民消費需求影響因素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在西方消費理論的基礎上,從最終消費率和消費結構等分析了我國居民消費現狀,利用1990~2010年有關數據建立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的模型,對消費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我國居民消費主要受收入、物價水平以及財政支出幾方面的影響,其中物價水平的影響最大。
關鍵詞:
居民消費;物價;財政支出
本文通過收集1990年~2010年21年的數據,并建立相應的計量經濟模型來研究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從全局的視角系統地為擴大我國居民消費需求進行宏觀調控并在政策導向上提供相應依據。
一、我國居民消費現狀
(一)最終消費率較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著高速增長。雖然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國內居民消費所占的份額卻不斷下降,其突出特征是,雖然消費總額在增加,但是最終消費率卻在不斷下降。最終消費率是衡量居民消費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合理的居民消費率不僅有利于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有益經濟的良性循環。
(二)居民消費結構不合理
1.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異較大。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鎮居民消費一直以迅猛的勢頭增長,而同期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增長緩慢,占總消費的比例不斷下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異非常明顯,自1990年到1995年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異逐漸擴大,2000年之后盡管這種擴大趨勢有所緩解,但城鄉居民消費比重仍然穩定在3倍左右。
2.居民消費項目結構不合理。從有關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用于各項消費項目的統計來看,可知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食品消費支出與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有著極強的相關性,農村和城鎮分別高達34%和35%;其次,占比例較大的為居住、衣著、交通通信等。在城市中,文教娛樂也開始占有一定比例,但在農村中,這一比例仍較低,大概為8%左右。但是家庭設備、醫療保健項目上的支出在農村和城市都比較低,在發達國家這是帶動居民消費的關鍵項目,反映我國居民在消費項目上結構嚴重不合理,與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配套設施不完善、居民消費意識落后有較大關系。
二、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理論分析,我們從經濟學角度選取各個衡量指標并加以說明:
(一)消費需求
用1990年~2010年居民最終消費數據來衡量。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和政府消費支出,是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等需要,從國內和國外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定為因變量Y。
(二)收入水平
本文以1990年~2010年歷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定義為自變量X1。
(三)物價水平
我們以1978年為基期1990~2010年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來衡量,定為自變量X2。商品零售物價指數(RPI)反映一定時期內商品零售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相對數,也是衡量我國物價重要的指數,定為自變量X.
(四)財政支出財政支出
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包括:擠出效應和擠入效應。如果財政支出的增加導致居民消費的總體水平降低,稱為財政支出對消費具有擠出效應;反之則具有擠入效應。將財政支出定為自變量X4。
(五)過去消費習慣
根據相對收入假說,消費者會將其現在消費與過去消費進行對比,消費支出只會上升而很難出現隨現期收入下降也降低的現象。將居民過去的消費習慣考慮進去,居民以上一期的消費水平作為參考決定當期消費,定為自變量X5。
三、模型建立及結果分析
(一)模型建立
本文根據以上所提出的自變量和因變量,構建以下模型:Yt=C+α1X1+α2X2+α3X3+α4X4+α5X5+ut(1)首先,用EViews7.2軟件對將因變量Y對上述自變量進行OLS回歸,發現變量X5的系數不顯著,因此,剔除變量X5,構建新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所示:Yt=C+α1X1+α2X2+α3X3+α4X4+ut(2)再用OLS對模型進行回歸,結果如下圖所示:從最終結果中看各回歸系數均顯著,可調整R2為0.99,表明解釋變量可以較好地解釋被解釋變量。并且可以看到DW值為1.636,dL<DW<dU,因此不能確定是否存在一階自相關。我們采用LM檢驗法進行檢驗,結果顯示不存在自相關。接下來檢驗異方差性,我們采用常用的懷特檢驗法檢驗,結果顯示也不存在異方差性。說明此模型具有一定意義。
(二)結果分析
從最終的結果中,可以看出收入水平、物價水平以及財政支出都對我國居民消費有一定的影響:其中,物價水平的影響最大,CPI指數和RPI指數的系數的絕對值比較大,說明對居民消費影響較大,但其中CPI指數的系數為正數,與現實不太相符,原因在于文中選取的CPI指數是以1978年為基期(1978年=100)來衡量的,而我們選取的GDP、最終消費都是名義量,并沒有剔除通貨膨脹等因素,所以造成一定的誤差。RPI指數為負,則真正反映了物價上漲對我國居民消費的抑制作用;收入的系數為0.244,說明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條件下,GDP每增長1%,消費就增長0.244%,符合凱恩斯有關理論的。同時政府財政支出對居民消費有推動作用。限于模型的誤差及數據的有限,沒有發現過去消費對本期消費有明顯的影響。
四、對策探究
通過以上分析,從上述幾個因素分析來探究擴大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的對策:
(一)大幅度地提高居民收入
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動居民消費的最直接手段。第一,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通過加快城鎮化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第二,合理分配收入,需要采取措施加強稅收對個人收入的調節作用。第三,加快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有效緩解就業壓力、增加就業。
(二)宏觀調控物價
從模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物價指數對居民消費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未來政府還應該將穩定物價、房價等作為工作的重心。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以及與此相關的價格波動具有泡沫成分,隱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因此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是控制物價上漲的重點。
(三)加大政府的財政支出
第一,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提高農民住、用、行等多方面的消費需求;第二,調整政府消費支出內部結構,減少政府投資性支出比重,并適當增加政府消費性支出。另外削減行政管理單位事務支出,加大科教文衛等支出。
參考文獻:
[1]王吉恒,李敏,盂菲.論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因素[J].開放導報,2012(2):44-47.
[2]包雪梅,廖宜靜.我國居民消費現狀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0(9):55-56.
作者:鄧雅楠 單位:天津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