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經。隆陽區明確發展思路,確定發展目標,通過市、區財政扶持和村自籌,以六種發展模式,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財政扶持;采取措施;存在問題;建議
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現實意義
1.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隆陽區已經初步形成了農業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村繁榮穩定的良好局面,但也存在農業持續發展基礎薄弱,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繁榮穩定乏力等問題和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集體統一經營滯后,農村集體經濟匱乏。因此加大集體統一經營力度,發展集體經濟,既有利于農民持續增收,更利于解決農村經濟長期積累的深層矛盾,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2.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從隆陽區情況看,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著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組織化程度低,利益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好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揮好集體統一經營功能,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
3.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增強村級政權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村集體經濟薄弱,集體經濟匱乏,嚴重影響和削弱了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政權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甚至影響到了黨群干群關系,削弱了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只有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經濟實力,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政權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才能得到加強,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也才能得到鞏固和加強,也才能真正實現加強黨的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
二、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及成效
自2012年至2016年底,通過扶持,全區項目總投3738.75萬元,其中:1.市級財政扶持資金470萬元;2.區級財政扶持資金2026萬元;3.村級自籌資金1712.75萬元。5年255個村全部實現有經營性收入,其中收入1~3萬元的村(社區)77個,占總數的30.2%;3萬元以上的村(社區)有178個,占總數的69.8%,完成目標任務。從收入來源上看,主要有資源性、資產性、產業型、入股分紅型、村委會+合作社、項目資金整合等方面的來源。資源性收入、村委會+合作社方式,主要利用優勢資源,對集體機動地、四荒地、林地等通過租賃發包來增加集體收入。如隆陽區辛街鄉辛街村,利用臨街簡易房和1.06畝集體土地,爭取省級項目扶持資金10萬元,村委會自籌資金16.27萬元,建蓋鋪面房,每年為村集體增加4萬多元收入,2015年4月,鄉村積極探索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思路,以村委會+合作社的形式,成立了隆陽區丙辛專業合作社,負責辛街集鎮范圍內環境衛生保潔、清運、綠化、亮化、市場次序維護及周邊村居民垃圾清運服務等公共服務職能,走出了一條依托集鎮服務管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道路,實現了社區經濟一年內突破50萬元,極大地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有效解決了農村環境衛生、基層黨組織原來無錢辦事,在群眾中威信不高和村組干部待遇低等問題,加強了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產業型,主要利用核桃、茶葉、烤煙、香料煙等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如瓦窯安樂村建泡核桃加工廠通過出租,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楊柳法水村通過建烤煙育苗基地建設,通過自主經營,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95萬元。入股分紅型,“空殼村”將項目資金和自籌資金以入股分紅的方式,入股到本鄉轄區內優秀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板橋鎮阿家村、柴河村入股隆陽區八戒食品加工廠,來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隆陽區通過5年多途徑發展集體經濟,村集體經營收入由2012年的999.05萬元,增加到1758.74萬元,增加713.7萬元,使村集體經濟發展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三、主要做法
(一)認識到位,加強領導隆陽區高度重視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行動工作,成立了區長任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各鄉鎮(街道)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超前謀劃,統籌部署按照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的原則,將全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工作按年度分解到鄉鎮(街道),使各鄉鎮(街道)明確了每年的任務目標,做到及早安排部署年度工作計劃,確保了工作的延續性。
(三)多措并舉,增加投入2012年以來,全區通過市、鄉、村共投入,為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項目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全區項目資金實行報賬制,區級財政項目獎補資金,由各鄉鎮(街道)財政所根據年終考核結果,負責對項目資金進行兌現。
(四)因地制宜,選準項目始終堅持“一村一策,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多措并舉壯大集體經濟。一是盤活集體三資。通過盤活閑置資金、土地,增加集體收入。二是扶持產業發展。采取初加工設施、服務設施、養殖設施等形式增加集體收入。三是入股分紅。采取以資金入股專業合作社分紅的形式增加集體收入。
(五)加強督促,強化監管由區委組織部、政研室、農業局、財政局、監察局等部門組成督查小組,對項目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檢查。嚴格執行《云南省財政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暫行)的有關規定,保證專款專用,合理開支。
(六)抓好培訓,明確任務在區委基層黨組織書記培訓班和村干部培訓班上,將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重要的培訓內容進行培訓,培訓人員達3000多人,為順利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七)嚴格考核,明確責任區委、區政府將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工作列入當年對鄉鎮(街道)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層層簽訂了責任書,年終進行考核,促進各項工作的落實。
四、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兩委對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存在后顧之憂,主動發展的積極性不高。特別是山區鄉鎮,普遍認為村既無資源、又無資產、更無資金,區位優勢又不好,沒有工作思路,找不到好的路子,發展不了集體經濟,依靠山區養殖產業和林業產業來帶動集體經濟,存在風險大和生長周期長的問題,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二是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缺乏有效途徑,自我積累能力弱。在集體資產管理上,有的村(社區)原有集體資產,因收益不斷減少;有的村(社區)因發展措施不到位,導致集體資產閑置。三是村干部存在本位思想。由于村(社區)干部任期三年一屆,只考慮本屆的經濟發展;缺乏長期的經濟發展目標。有部分村(社區)干部只顧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發展;只求任期內完成考核任務,不求可持續發展。四是集體經濟實力薄弱,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不強。由于集體經濟實力薄弱,村(社區)服務功能無法充分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村(社區)為民辦事的積極性,削弱了村級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隨著市場經濟觀念深入人心,廣大村(社區)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并不寄予多大希望,集體意識逐步淡化。五是投入不足,盡管市、區、村級已全力投入,但鄉鎮、村投入乏力,整合資金難,影響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六是村集體經濟管理不到位。2011年底隆陽區鄉鎮農經站在機構改革中的撤消,致使農村“三資”管理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業務主體缺失,存在少數村組干部對村集體經濟收入自由支配,造成財務混亂,挫傷了群眾參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五、建議
一是加大宣傳發展村集體經濟力度,積極組織村干部培訓,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和建設新農村做出貢獻。二是切實抓好“三資”管理和委托機構建設。強化基層“三資”服務中心的職能履行,充實工作人員,明確崗位職責,理順工作關系,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規范“三資”管理工作。三是對實施項目進行跟蹤管理,對集體經濟項目的收支納入村級會計委托代管中心管理,認真做好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使項目建設真正推動基層組織的建設與發展。三是深入總結“資源開發盤活”、“項目資金整合經營”、“投資入股分紅”等不同模式的經驗和運作路徑,確保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目標的實現。
作者:楊保新 單位: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農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