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分析研究錢塘江歷史環境構成要素與其資源價值,試圖進入城市空間結構層面探索歷史環境空間規劃設計的途徑,進而提出合理利用、旅游發展導向、建立游憩系統、引入公眾參與等錢塘江歷史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以實現錢塘江歷史環境的文化資源整合和文化塑造,進一步推進歷史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建設。
關鍵詞:歷史環境;全面保護;文化規劃;可持續發展
杭州是一個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其山水城市空間格局應在文化的引導下保持其健康、良性的發展。從“西湖時代”到“錢塘江時代”,錢塘江沿岸成為杭州城市新發展的前沿陣地,城市建設和區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提出“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策略,三江沿線江堤內生態環境與視覺景觀得到了初步改善。2014年杭州市政協召開十屆三十九次主席會議提出,錢塘江古海塘將籌備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一旦申遺成功后,將對錢塘江沿岸地區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一方面古海塘遺產價值的統領性賦予了沿江區域經濟世界級的流域文化形象;另一方面,沿江區域經濟的發展必然與文化遺產價值產生聯動效應。從城市空間結構來看,錢塘江、運河、西湖作為杭州城市空間主體水文結構,西湖、運河申遺成功后,錢塘江古海塘的申遺必然對城市空間文化結構起到至關重要的補充與優化作用。作為錢塘江歷史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古代海塘、碼頭、橋等水利工程遺產,沿江區域內的歷史文化村鎮、寺廟、碑刻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神話、詩詞、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具有杭州地域特色以及代表錢塘江文化的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古海塘遺址逐漸被挖掘出來,大多數古海塘雖列入文保點,但遲遲未被保護,浙江第一碼頭、閘口等歷史環境也缺乏系統的主題規劃,導致錢塘江歷史環境的損毀與文化斷代。如何保護好錢塘江歷史環境并使錢塘江文化永續傳承,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參考國際經驗和《上海2040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有機更新辦法》(2014年5月),其核心是在城市轉型過程中,優化城市空間結構,通過文化建設,風貌保護等措施,挖掘城市空間潛力,提升城市空間品質,以體現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因此,從文化角度來探討歷史環境保護和城市空間文化結構發展具有直接針對性意義。
1錢塘江歷史發展沿革及資源價值
1.1歷史環境構成要素
錢塘江歷史環境的構成主要由錢塘江河道功能、歷史文化兩大要素構成(表1)。(1)河道功能要素。錢塘江運輸開發較早,隋朝時江運已日趨繁忙,南宋定都于杭州,更擴大了錢塘江的航運作用,運輸是錢塘江一直延續的功能。在工業和后工業時代,航運依然是錢塘江的主要功能。河道、水源、水利航運工程設施以及運行管理機構是錢塘江歷史環境延續的重要組成內容。(2)歷史文化要素。千百年來,為抗拒咸潮入侵,人們在河口兩岸修筑了堪稱天下奇觀的古海塘,明清及以前的古海塘實物及遺存百余千米,周邊文物古跡密布,地域特色明顯,文化內涵豐富,文化特質鮮明。海塘沿線建設了大量的水利交通設施、寺廟、碑刻墓葬、古塔等;同時,運輸功能使得錢塘江沿線成為商貿集聚地,大量的集市街區、建筑園林、戲曲歌舞和民俗傳說誕生。這些物質和非物質要素雖然與錢塘江本體功能沒有直接聯系,但是這些構成了錢塘江的歷史文化氛圍。
1.2歷史環境的資源價值
(1)獨特的自然景觀。錢塘江河口段,是錢塘江河口區下流江水與東來海潮來往交匯的潮汛河道,由于這一河道呈喇叭口地形,從而形成了聞名中外的錢塘江潮。氣勢磅礴的錢塘江怒潮成為錢塘江獨特的自然景觀資源,孕育著博大精深的錢塘江潮汐文化。
(2)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提到錢塘江潮汐文化,就不得不提及古海塘,當前杭州市境域內,明清海塘遺存呈線狀分布于余杭區、江干區、上城區、西湖區和濱江區、蕭山區。它是中國古代人民與潮災頑強斗爭并取得巨大勝利的象征,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海塘形成發展的基本歷程和最高工程水平。與古海塘同類型的還有航標、船閘和堰壩、港口碼頭、橋梁、津渡等水利工程遺跡,都是錢塘江特有的歷史人文景觀。此外,錢塘江沿岸還分布著大量的歷史遺跡、民居商會、名人墓葬及傳統村落等歷史環境資源,在杭州境域內,主要集中在富陽、桐廬、建德、淳安4縣(市)及杭州市區。商會是錢塘江昔日航運繁榮的歷史見證,商賈因公聚議的場所有富陽兩浙公所,轉運商品的商行有西興過塘行,還有兼有同鄉聚會以及娛樂的場所有建德遂安會館。錢塘江沿岸擁有豐富的宗教建筑群和大量石刻、造像、寺院、道觀,歷經千余年,經久不衰。現保存較好的寺廟建筑有17座,墓葬10個,碑刻8處,牌坊12架。錢塘江沿岸歷史文化名村和古村鎮保留著大量清代中后期、民國的古建筑,各色雕花華麗的分布在窗戶、屋檐、柱椽、石橋的角角落落。村落還都沿襲著舞獅、舞龍,造坑邊紙、繡花、剪紙、貼畫等傳統民俗文化,部分村落已經入選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村里的古建筑和古文化已得到逐步開發。在這些歷史文化村及古村鎮中,祠堂是重要的歷史文化空間載體,三江兩岸歷史遺存中現有祠堂三十余個,現存最早的祠堂遺存為始建于南宋,明嘉靖三年(1524)重修的淳安文昌鎮富山村的方氏家廟。除此之外,還有一批具有近現代建筑文化特色的工廠、辦公、博覽建筑等,如長河農民協會舊址、之江大學舊址、蕭山中山林、蕭山大爿山碉堡群、蕭山團代會舊址、富陽雙烈園、建德洋溪搬運站舊址、淳安白馬烈士紀念碑等等。這些近現代建筑成為反映錢塘江歷史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近百年建筑歷史發展軌跡以及建筑文化特色的實物例證。
2錢塘江歷史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2.1文化規劃與全面保護
錢塘江歷史環境文化規劃的本質是對以文化為核心的歷史環境資源進行綜合保護和發展,將錢塘江歷史環境文化特征的繼承和發展與公共的文化需求聯系起來,結合城市設計,通過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歷史地區更新、文化設施的規劃建設,將規劃設計與人們的文化需求結合起來。它能夠有效提升錢塘江歷史環境的品質,提升錢塘江歷史環境的公共社會生活,提升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錢塘江及其沿岸歷史遺存眾多,歷史環境構成要素豐富,在全面認識各類歷史環境構成要素的內涵與價值的基礎上,應加強保護利用,使這一持續千年、綿延千里的連續資源,作為綜合文化景觀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利用。首先要遵循科學保護與文化規劃原則。全面保護錢塘江歷史環境的格局、構造及其特征,完整反映錢塘江歷史環境(體系)創建、發展、完善的脈絡,反應錢塘江水利工程的建筑工藝及其成就;全面保護錢塘江相關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錢塘江文化的組成。對重要位置、重要類型的歷史環境進行重點保護與分層保護,如臨江一線的古海塘、浙江第一碼頭等歷史遺存。通過保護錢塘江歷史環境以構建人文空間,保護錢塘江文化的整體風貌,傳播錢塘江文化。其次要制定合理的保護工作措施。重點保護已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遺跡及附屬資源,對獨特的地方進行廣泛表達和保護;同時梳理現狀歷史環境要素,對尚未列入文保范疇的歷史環境要素進行分類、分層保護。歷史與文化資源保護的對象可分為十類,包括錢塘江本體、附屬建筑、船舶等功能相關遺產,沿江村落、碑刻、寺廟以及文件、圖片等物質文化遺產,與沿江地區民俗、藝術、神話等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主體的不同,保護方式也應有所區別。
2.2合理利用
錢塘江歷史環境的再利用是保持其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合理利用,永續傳承的途徑有以下三種:一是傳統利用。對碼頭、古海塘、閘口、橋等正在使用的歷史環境要素,進行工程設施的加固沿用,繼續發揮其應有作用,同時進行綠色基礎設施的改造與提升,為更好地服務于各項開發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二是古為今用。對塔、碑刻、近現代建筑等已廢置或改為他用的歷史環境要素,挖掘其作為錢塘江文化組成的文化價值,并以文化規劃策略進行文化空間規劃與風貌協調,與城市旅游、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需求相結合,規劃設計遺址公園、文化創意產業園、文化主題廣場等公共游憩空間,把歷史環境資源的保護融入到城市建設中去,將歷史環境保護、景觀建設、產業發展及現代都市生活有機結合,加強了錢塘江文化的連續性,改善了城市環境,實現了歷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三是環境再創造。從區域規劃層面對錢塘江歷史環境進行整體文化規劃,規劃錢塘江歷史文化軸線,串聯各個歷史環境要素,形成連續的錢塘江文化景觀。充分發掘和利用相關的歷史文化資源,從時代的角度進行重要節點的環境再創造,以保證文化軸線的連續。
2.3確立以旅游為發展的歷史環境管治思路
杭州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是典型的山水型旅游城市,錢塘江及其沿岸豐富的歷史環境資源也具有相應的旅游開發優勢。錢塘江歷史環境的保護與再利用,也為發展杭州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旅游的發展對歷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在錢塘江歷史環境構成體系中,與錢塘江生態功能維護相關的自然環境要素,與錢塘江航運功能相關的水利工程遺產,與錢塘江發生發展“歷史”相關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均是錢塘江歷史環境整合保護的主體。根據不同的構成要素,挖掘與傳承錢塘江地域文化,一方面便于保護錢塘江歷史環境,另一方面利于形成連續的錢塘江文化景觀,形成地域自身特色,從而形成發展旅游業的特有資源,在保護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結合三江兩岸綠色廊道休閑旅游業的發展創造理想的經濟價值,帶動錢塘江沿岸與城市走向復興。
2.4建立完善的慢行游憩系統制定
錢塘江游憩專項規劃,在“三江兩岸”綠道建設基礎上,建立完善的慢行游憩系統。游憩系統的規劃包含四類主要游憩活動,分別是遺產旅游、水體休閑、慢行休閑和野外休閑。其中遺產旅游以參觀歷史遺跡、文化景觀、歷史環境為主要活動內容,結合遺產保護,強調游憩資源的文化意義;水體休閑包括游船、垂釣等活動內容,在船和碼頭設施完善的前提下可鼓勵釣魚活動;慢行休閑包括騎行、散步等活動內容,結合碼頭、船閘等歷史環境節點設計文化景觀廣場;野外休閑包括野營、遠足等活動內容,應與慢行道間隔一定距離,并結合鄉村及歷史文化村鎮旅游。
2.5促進公眾參與策略
錢塘江歷史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需要激發公眾的參與意識。公眾參與是保證歷史環境保護與管理工作獲得廣泛支持并有效實施的重要方面。公眾參與可以將其與政府部門、各類組織的力量得到完美整合,促進公眾對古海塘等歷史遺產價值的理解。在歷史環境保護規劃階段就可以引入公共參與,以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建立開放的規劃系統,讓公眾尤其是與歷史環境密切相關的當地居民能夠真正參與其中,使得居民的意見能最終反映到決策體系中。在規劃實施階段,建立由居民自己組織的社區組織,通過廣泛的社區參與,集中地方文化和特色資源,“循序漸進”地發掘歷史環境潛力,回到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的人本目標。公眾參與過程可以從歷史環境保護與管理的決策、保護和監測等具體工作、宣傳及主題文化活動等方面進行。
2.6歷史環境的保護管理
錢塘江歷史環境的跨區域、多功能的屬性決定了其管理工作需要經常協調不同行政區域和職能部門,因此,需要建立以核心部門為紐帶、以合作伙伴關系為基礎的保護與管理工作方式。只有形成以具有執行力的核心管理部門為紐帶,集合各類政府機構及民間非營利組織為一體的合作伙伴關系進行統籌與協調,才能真正使錢塘江歷史環境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確保保護與管理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
3結語
總之,錢塘江歷史環境的保護形式日益嚴峻,保護歷史環境,需要重點關注歷史環境的文化遺產價值,通過對其全面保護、文化規劃、空間優化、產業引導、景觀整治、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綜合研究,提出歷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錢塘江文化遺產與沿江區域經濟及城市發展的交集在于錢塘江文化,因此,錢塘江文化的傳承與開拓具有非常現實的社會價值與意義。文化引導下的區域經濟發展也將為錢塘江文化遺產價值注入新的內容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李宏利.歷史環境的管治———理論創新與模式實證[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奚雪松,陳琳.美國伊利運河國家遺產廊道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方法及其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2013,28(4):100-107.
[3]張佳.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與規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4]卓軍,章珠裕.江流石不轉———三江兩岸歷史遺存[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5]沈璧,金阿根,韓文根.杭州全書•錢塘江叢書:錢塘江航運[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作者:王玥 單位:浙江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