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漁業科技發展現狀及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漁業是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不消耗或少消耗糧食就可獲取優質的動物蛋白的特點,因此發展漁業能減少對糧食的消耗,緩解保障糧食安全的壓力,改善居民膳食結構。漁業是國民經濟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其重要性不能單純用經濟指標來衡量。2012年9月1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決定》,將淡水漁業列為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近年來,云南省依托獨特的漁業種質資源優勢,漁業發展較為迅速。漁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是現代漁業建設中需要強化的“五大支撐保障體系”之一,是實施科教興漁戰略的主要依靠力量[1]。沒有科技創新成果的儲備,云南省現代漁業的發展就會失去支撐點。
1云南省漁業科技發展現狀
1.1云南省漁業發展狀況云南省境內有六大水系和九大高原湖泊,氣候多樣,種質資源十分豐富,具備發展淡水漁業的優越條件。文章選取了衡量一個地區漁業發展最有代表性的4個指標,即水產品產量、水產養殖面積、漁業經濟總產值、漁民人均純收入來分析云南省漁業發展狀況(表1)。單就云南省而言,近幾年漁業發展較好,4個指標都基本處于增長的趨勢,并且大部分指標在西部8個省份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四川、云南、貴州、重慶中都是處于靠前的位置,僅次于四川省。
1.2云南省漁業科技發展現狀
1.2.1機構及人員情況全省僅有云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一家專門的漁業科研機構,無專門的水產院校,云南農業大學和云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設有水產養殖專業,云南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國際河流與生態安全研究院以及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也開展了漁業相關科研工作。涉及漁業研究的省級重點實驗室有2個,一個是依托云南大學的“云南省國際河流與跨境生態安全重點實驗室”,另外一個是依托云南農業大學的“云南省動物營養與飼料重點實驗室”。根據云南省科學技術廳網站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14年10月,共3人入選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共5人入選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對象,其中漁業企業有1人入選。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有水產技術推廣機構263個,其中地市級站16個,縣(市)級站113個,鄉(鎮)級站133個,經費撥付形式基本為財政全額撥款,僅有1家水產技術推廣站為差額撥款。水產技術推廣人員113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93人。專業技術人員中,擁有高級職稱的有95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有300人[2]。
1.2.2財政支撐漁業發展現狀2012年,全社會投入漁業發展資金3.34億元,比2011年增加1.85億元,增幅達125%。中央財政扶持云南省漁業發展的經費達到2267萬元,其中漁政執法船艇建設經費902萬元、漁業資源養護經費480萬元、養殖生態環境修復經費200萬元、漁業燃油價格補貼經費445萬元。地方財政安排漁業項目經費1000萬元,其中水產技術推廣經費800萬元,漁業資源保護經費200萬元[3]。
1.2.3專利及獲獎情況根據中國專利數據庫統計,自2005年以來,云南省漁業領域共申請專利95項,其中獲得授權53項。申請人和發明人主要為漁業科研院所、省市級水產站和省內高校中從事漁業的科技工作者。近兩年,有幾家漁業企業也成功地為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申請到了幾項專利。近幾年,云南省在土著魚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和推廣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如:瀾滄江土著魚巨魾國內外首次人工繁殖成功,光唇裂腹魚、后背鱸鯉國內首次人工繁殖成功,金沙鱸鯉和昆明裂腹魚省內首次人工繁殖成功,短須裂腹魚和巖原鯉人工繁殖規模化等,還有一批成果獲得了省部級以上獎勵,如“鱇浪白魚的人工馴養繁殖研究”、“土著絲尾鳠池塘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云南羅非魚產業開發試驗及推廣”、“云南省土著魚類繁育及推廣養殖”等等。據不完全統計,自2005年以來,共獲省部級以上的獎勵10余項,其中,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2項,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個人貢獻獎2人,獲云南省科學技術獎勵9項。這些科研成果為漁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以及推動云南土著魚類產業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1.2.4漁業技術推廣狀況近幾年,云南省各級水產部門主要推廣了電站庫區網箱養魚技術、池塘高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稻田養魚示范工程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對漁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做出了貢獻。2012年,由云南省相關水產部門承擔的云南土著魚類繁育及推廣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累計繁育滇池金線鲃、鱇浪白魚、大頭鯉、云南裂腹魚等11種土著魚類3956萬尾,在池塘、網箱、小水庫和稻田推廣養殖410.5hm2,增加產量2930多t,增加產值9900萬元[3]。該項目同時也獲得2011-2013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2012年,各級水產技術推廣部門共開展漁民技術培訓1120期,培訓漁民人數85620人[2]。
1.2.5基地和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近年來,云南省結合漁業發展目標,圍繞羅非魚、鱘魚、鱒魚等重點品種和“菜籃子”工程建設,以養殖設施設備建設完善為重點,加快漁業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2012年,省級共安排經費建設各類基地共49個,其中羅非魚基地縣15個、冷水魚基地縣10個、大宗淡水魚基地縣13個、特色漁業基地5個、水產良種基地6個,全年新增萬噸級水產養殖基地縣19個[3]。根據農業部網站相關數據統計,自農業部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認定工作以來,云南省共創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70個,其中2013年創建26個。
2云南省漁業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2.1漁業經濟基礎薄弱云南漁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所占比重在農、牧、漁3個產業中是最小的,2012年云南省漁業經濟總產值在農牧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僅為3%,3個產業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達到63%,高于全國的52.2%[2]。從養殖水域上看,云南省水庫養殖面積最大但是產量最低,總產量的增加還是依靠傳統的池塘、湖泊養殖產量的增加來實現,表明云南省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益不高。從云南省設施漁業發展來看,云南省多采用網箱養殖模式,工廠化養殖較少,網箱養殖中深水網箱養殖較少,傳統網箱養殖較為普遍。云南省漁民人均純收入在西部八省中排名較為靠后,表明漁業產業發展對漁民增收的拉動作用不明顯。綜上分析表明,云南省漁業仍屬于高度的資源依賴型產業,處于低水平發展的階段。
2.2漁業科技創新政策環境有待優化
2.2.1缺乏規劃的系統指導與支持根據不同時期漁業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情況,農業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漁業發展規劃和漁業科技規劃,為中國漁業科技發展提供了宏觀上的指導和支持。2006年,農業部制定了《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2010年)》,2007年,農業部了《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2011年,農業部制定了《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這些規劃在漁業科技投入、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體系建設、科技持續發展的機制建設等方面給予了體制和制度上的保證。云南省相關部門制定了“十一五”、“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和人才發展規劃,部分市、縣也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漁業發展規劃,但是全省的漁業發展規劃卻未制定。沒有規劃,很多支持漁業發展的優惠性政策就無法出臺。
2.2.2漁業科技管理機制不完善一方面,漁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部門在創新和信息方面缺乏共享和溝通,在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缺少合作,政府調控力度明顯不足,造成了漁業科研和推廣應用之間脫節與重復并存,三個部門資源配置的整合力度較低。另一方面,激勵機制不活。全省絕大部分漁業科研和水產技術推廣機構都是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待遇偏低,而國家現行的事業單位利益分配政策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影響了漁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
2.3漁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云南省漁業發展的資金來源主要為政府和企業的投入,來源渠道較為單一,金融機構對漁業發展的投入不足。盡管對漁業發展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與農業其他產業相比仍顯不足。2012年,中央和省級支農資金達到103.63億元,而支持漁業發展的財政資金僅為支農資金的0.3%[3]。在財政資金使用安排上,并未安排專門的漁業科研經費。近幾年,由于水電資源的大力開發,很多電力企業在庫區魚類增殖技術研究和漁業資源的保護上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資金。因此在土著魚增殖技術研究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而漁業領域的其他方面就鮮有成果,表明云南省漁業科技發展受資金投入的制約性非常強。所以加大漁業科技投入,尤其是漁業基礎性研究的投入勢在必行。
2.4漁業科技人才十分缺乏,創新成果少云南省從事漁業研究工作的機構和人員較少,尤其是漁業教學機構僅有一兩家,能培養高層次漁業科技人才的機構更是基本沒有,目前從事云南省漁業科技研究的高層次人才都是省外的高校或科研機構培養的,本土高校和科研機構對人才培養能力的缺失導致漁業基礎性研究所需的人才十分缺乏。云南省漁業基礎性薄弱。從近幾年漁業領域的獲獎成果可看出,所獲獎項多為土著魚類的人工繁育及養殖推廣項目,而在漁業生物技術、疫病防控及水產品精深加工方面成果較少,且重大獲獎成果基本沒有。
2.5漁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由于云南省漁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漁業中介組織發展不健全,漁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主要依靠全省各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是一項立足于基層的工作,而由于全省漁業科技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科技資源利用率低。省市兩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擁有全省絕大多數漁業科技人員卻沒有發揮出自身的技術優勢,和漁民接觸較多的縣、鄉級水產技術推廣站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少,且學歷層次低,非專業化現象嚴重,因而技術力量薄弱。另外,由于受到人員編制限制,還有部分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屬于綜合站,即不僅承擔著水產技術推廣的工作,還要承擔漁政執法管理等其他工作,部分機構多數時間用于應付行政工作,水產推廣有名無實。以上原因均導致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服務成效不明顯。
3推動云南省漁業科技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加強漁業產業發展漁業產業經濟發展既是漁業科技發展的基礎也是漁業科技發展的目的。發展云南省漁業經濟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首先,充分挖掘漁業生產潛力,提高宜魚水資源的利用率,大力發展電站庫區養殖。其次,加快發展漁業加工業,促進加工業由粗加工逐漸向精深加工轉變。第三,提高漁業產業化水平,扶持和培育重點龍頭企業和漁業中介組織。第四,提高漁業信息化水平,利用現代傳媒手段,拓寬漁業信息傳播領域,提高漁業信息傳播速度。
3.2優化漁業科技創新政策環境盡快制定全省的漁業發展規劃,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要優化財政支持漁業科技創新的結構,明確財政資金投入漁業發展的領域。財政資金可向漁業基礎性研究項目、社會效益高于經濟效益的項目傾斜。在稅收方面,要加大稅收減免的惠及面和力度。如,對漁業企業購進“技術轉讓費”、“特許權使用費”允許按照一定的比例扣除所負擔的稅負,對開展的技術轉讓收入和技術咨詢服務收入實行減稅或免稅,對參與漁業科技創新的漁民和漁業中介組織也實行免征所得稅或增值稅[4]等。在金融方面,發揮農村信用社的作用,活躍農村資本市場,促進農村資金的回流;建立健全漁業保險制度,降低漁業科技投資的風險。
3.3加大對漁業科技的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對漁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在保持現有各項漁業科技投入的基礎上,要適當的將財政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向漁業傾斜,在對漁業發展的財政投入中,要適當增加漁業科研、技術推廣和教育的比重。其次,建立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漁業科技融資渠道,除了繼續鼓勵漁業企業和社會其他資金投入漁業科技創新之外,也要使用政策和法律手段增加商業銀行對漁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形成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其他資金為補充、金融機構為支持的漁業科技投入體系。最后,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可設立專項資金來吸引省外優秀的人才來滇工作,增加對本省漁業科技人員、漁業生產經營者的業務和知識更新培訓經費。
3.4建立健全漁業科技創新體系漁業科技創新體系應該主要從技術、基地、人才、機構等方面加強建設并完善。在技術方面,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整合全省的漁業科技力量,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加快推進對漁業生物、漁業信息、動物營養、魚病防控、水產品精深加工等先進技術的攻關,著力突破技術瓶頸,在良種培育、健康養殖、漁機裝備、飼料開發、加工貯運、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加強與省外漁業單位的交流,積極引進漁業發達地區的高新技術、管理方式和技術推廣體系等。在基地方面,加強漁業科普基地、科技推廣示范基地和科技試點的建設工作,做好漁業科普宣傳工作,提高漁業科技的示范、引導和輻射作用。在人才方面,要加強省內高校和科研院所水產學科建設,盡快彌補本土水產科技人才培養的弱勢;引進必要的科技人才,創造優越的條件吸引他們來滇工作,并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在漁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對基層漁業科技人員和漁民要加強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健全現代院所制度,擴大院所的自主權,努力營造漁業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政策環境。
3.5提高漁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要加強水產推廣機構和人員隊伍的建設,普遍健全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切實改善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的工作條件,并逐步解決人員短缺問題。要增強水產技術推廣的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各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的作用,繼續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推動家庭經營向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積極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成為水產技術推廣的主要技術力量,提升推廣服務的技術水平[5];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為漁業科研、推廣和應用單位牽線搭橋,促使科研成果在漁業企業和漁民中順利轉化為生產力;培育一批科技型的漁業專業合作社和漁業企業,做好科技示范建設,鼓勵他們參與漁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作者:周睿 劉躍天 李梁 艾莎 金方彭 單位:云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