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與農村經濟的實證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信息與農民行業了解、選擇的關聯性
“所謂反映或認識,實質上是一個獲得信息的過程。當人們說對某種事物有了某種認識時,就意味著獲得了關于該種事物的某種信息。”農民是從一定的信息來認識行業,并依據一定的信息進行行業選擇的,并且行業認識和行業選擇一旦形成,不僅影響農民個人的收入、發展前景,還影響農村、區域、國家的行業結構、經濟發展等。那么,目前農村信息是如何影響農民的行業了解和選擇的?從對“了解行業程度”的調查統計看:17%的農民認為“很清楚”自己所從事的行業,64.5%的認為“知道一點”,18.5%的“不知道”,可見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知道一點”的農民占了大多數;從“選擇行業依據”的調查統計看:42.2%的農民是“看到別人賺錢后才開始做的”,33.4%的是“進行詳細論證后選擇的”,23.9%的是“聽了別人建議后的選擇”,盲目的行業選擇比例較高。調查統計顯示:“接受信息方式”對“了解行業程度”有一定的影響。“主動獲取”信息的農民“很清楚”和“知道一點”行業情況的(90.7%)要明顯多于“被動得到”信息的(70.8%);而“主動獲取”信息的農民“不知道”行業情況(9.3%)卻要明顯低于“被動得到”信息的(29.2%)。
對“了解行業程度”與“接受信息渠道”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行業了解的程度與通過“上網”、“讀書看報”等深入的專業渠道了解信息呈正相關關系,而與“電視”這個目前農村最廣泛的大眾傳媒呈負相關關系(表3)。“了解行業程度”與“選擇行業依據”的內在關系見表4。調查統計表明:行業了解的程度與科學地、理性地“進行詳細論證后選擇”行業呈正相關關系,與盲目地、感性地“看到別人賺錢后才開始做的”呈負相關關系。綜合上述可以確定:接受信息的方式對行業的了解程度有一定的影響;信息渠道的深入、專業與行業的了解程度,與科學地、理性地選擇行業呈正相關性關系;越主動地獲取信息,就越能深入地、專業地獲取行業信息,從而就越能深入地了解行業情況,因此就能越科學地、理性地選擇行業。可見,獲取信息的態度影響了行業信息的了解程度,從而進一步影響了科學的行業選擇,所以為了科學地選擇行業,就必須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即培養農民積極、主動獲取信息的態度。
另外,還要進一步加大農村的電腦、互聯網的普及、培訓和效用性引導工作,因為通訊工具對“接受信息渠道”有較大影響,而在關于“通訊工具情況”的調查統計時發現:只有17.9%的農民接入了互聯網,造成沒上網的客觀原因占52.9%,其中因為費用太貴占41.6%,“居住地沒光纜線”只占11.3%;造成沒上網的主觀原因占30.2%,其中認為上網沒有用的竟到占19.1%,不會用的占11.1%。最后,還要擴大圖書、報刊、雜志的種類、數量和閱讀量。因為在關于“文化消費的投向”的調查統計時發現:在農民的消費投向中,“買報紙、雜志或書”居第1位,表明農民這方面的需求比較強烈,而這些又恰恰是農民科學地、理性地選擇行業的信息渠道依托。
2行業、生產技術信息與投資的內在關聯性
“人還有超前反映的能力,可以預先知道未來將會發生的某些事件的狀況。人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在現存的事件中包含著某些未來事件的征兆的信息。這種信息對于人們建立關于未來事件的科學假說、觀念模型,作出關于實踐行動的決策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們獲得的一切信息,最終都是為這一目的服務。”
目前農村、農民所獲得的信息對其以未來收益為目的的投資影響如何?調查統計表明:當收入增加時,45.2%的農民選擇先投資,40.1%的選擇先儲蓄,只有14.7%的選擇先消費。在進行具體的投資決策時,“根據投資成本效益及投資前景分析決定”占46.2%,“根據往年投資成本效益決定”占25.6%,“自己想怎么辦就怎么辦”、“鄰居怎么辦我就怎么辦”、“大多數人怎么辦我就怎么辦”共占27.7%,可見,目前農民的投資決策比較理性、謹慎、科學。“接受信息方式”對“投資方向”有影響。“主動獲得”信息的農民在進行投資時,52.1%的“根據投資成本效益及投資前景分析決定”,22.6%的“自己想怎么辦就怎么辦”、“鄰居怎么辦我就怎么辦”、“大多數人怎么辦我就怎么辦”;而“被動獲得”信息的農民在進行投資時,39.3%的“根據投資成本效益及投資前景分析決定”,33.8%的“自己想怎么辦就怎么辦”、“鄰居怎么辦我就怎么辦”、“大多數人怎么辦我就怎么辦”。可見,“主動獲得”信息的比“被動獲得”信息的農民,在進行投資時更趨向科學、理性;而“被動獲得”信息的比“主動獲得”信息的農民,在進行投資時更趨向感性、盲目。
“了解行業程度”與“投資方向”的內在關系見表5。調查統計顯示:隨著“了解行業程度”的加深,“根據往年投資成本效益決定”、“根據投資成本效益及投資前景分析決定”投資的比例在遞增,尤其是“根據投資成本效益及投資前景分析決定”投資的比例增幅較大,可見,“了解行業程度”與科學、理性地投資呈正相關關系。但是隨著“了解行業程度”的加深,“自己想怎么辦就怎么辦”、“鄰居怎么辦我就怎么辦”、“大多數人怎么辦我就怎么辦”投資的比例在遞減,可見,“了解行業程度”與主觀、盲目的投資呈負相關關系。對“了解行業生產技術情況”與“投資方向”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隨著“了解行業生產技術情況”的加深,“根據往年投資成本效益決定”、“根據投資成本效益及投資前景分析決定”投資的比例在遞增,尤其是“根據投資成本效益及投資前景分析決定”投資的比例增幅較大,可見,“了解行業生產技術情況”與科學、理性地投資呈正相關關系。但是隨著“了解行業生產技術情況”的加深,“自己想怎么辦就怎么辦”、“鄰居怎么辦我就怎么辦”、“大多數人怎么辦我就怎么辦”投資的比例在遞減(表6),可見,“了解行業生產技術情況”與主觀、盲目地投資呈負相關關系。綜觀之,積極、主動的信息接受態度,是進行科學投資的態度前提;比較清晰的行業和生產技術信息掌握,是進行科學投資的信息前提。
3行業、生產技術信息與家庭收入的內在關聯性
獲取一定效益是一切經濟行為的根本目的,但這一目的的實現卻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信息是其中之一。因為效益是對經濟活動認識、決策、行動的結果,而人的一切認識和決策又都是建立在其掌握的相關信息的基礎之上。那么,農村、農民所掌握的信息又是如何影響其收入的?“了解行業程度”與“家庭收入”的內在關系見表7。調查統計顯示:年均家庭收入在3萬元以下時,行業的了解情況與收入基本沒有相關性,但年均家庭收入超過3萬元以上以后,隨著“了解行業程度”的加深,年均家庭收入在遞增,并且增幅比較大,可見,行業了解情況與年均家庭收入明顯地呈正相關關系。對“了解行業生產技術情況”與“年均家庭收入”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年均家庭收入在3萬元以下時,行業生產技術的了解情況與收入基本沒有相關性,但年均家庭收入超過3萬元以上以后,行業生產技術的了解情況與年均家庭收入就明顯地呈正相關關系(表8)。
綜合上述可以確定:年均家庭收入超過3萬元以上以后,行業、生產技術信息的了解情況與年均家庭收入明顯地呈正相關關系。所以,為了不斷提高農村生產、經濟水平,就必須進一步加大農村信息網絡的構筑力度。從調查統計看:山東省農民所獲取的生產信息,40.8%來自“自己經驗積累”,26.5%“咨詢已采用的人”,12.2%來自“大眾媒體”,不足10%的是來自“農業部門”、“專業協會”、“高校和科研機構”。而先進的生產技術往往集中掌握在“高校和科研機構”、“農業部門”、“專業協會”這里,所以,農民、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農業部門”、“專業協會”等都不得不做出決絕的行動———迅速加快農村、農民的生產技術的培訓和信息的網絡的構筑。從調查統計看:目前農民最想了解的信息是“種植養殖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優良農業品種、優質農業生產資料信息”、“農產品市場流通加工信息”、“打工就業信息”,這是農民的呼聲,是農民之急需,是農村發展的真實切入點。
4家庭收入與最想了解的信息、培訓的內在關聯性
調查統計表明:58.6%的農民對目前的收入“不滿意”,這是來自農村發展主體———農民的心聲,是農村生產、經濟進一步大發展的內在動力源泉。前面的研究業已表明:信息影響、制約收入。那么,為了不斷增加收入,農村、農民又有哪些信息需求?這些信息與農民的家庭收入又有何內在聯系?在“您接受過的培訓”的調查統計中:37.4%的人表示“沒有接受過”培訓,而在關于農民文化消費類型的調查中,只有3.8%的人把“參加實用技術培訓”列為了文化消費類型,兩方面的調查都證實了山東省農民實際接受的實用技術培訓比較少;而在關于培訓的調查中,比例最高的、占41.6%的人希望接受“實用技術培訓”,這也就是說農民有比較高的愿望接受“實用技術培訓”,但實際卻較少接受到培訓,愿望與實際的矛盾如此突出的根源是個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問題,但不論原因何在,這種巨大的差距本身就是問題,就是工作,就是急需,就是市場。
在影響收入的主要因素的調查中,49.5%的農民認為是自身的因素如資金、技術、市場眼光、健康狀況等影響,38.7%的農民認為是環境因素(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影響,可見農民認為目前影響其收入的第1位的原因是自身因素,其次才是環境因素。在環境因素中,社會環境占28.4%,自然環境占10.3%,在環境因素中社會環境是主要因素。在自身因素中,缺乏技術(占22.9%)是最主要的因素,缺乏資金(占15.5%)是第2位的因素,缺乏市場眼光(占6.9%)是第3位的因素。并且男女對影響收入的主要因素的認識是有所差別的,男性(41.9%)較之女性(34.5%)更多一些地認為是環境因素影響了收入,而女性(52.9%)較之男性(47.0%)更多一些地認為是自身因素的影響。進一步探尋影響農民收入的第1位的自身因素發現:年齡與影響收入的市場眼光呈正相關關系,但卻與影響收入的健康因素呈負相關關系;年均文化消費支出與影響收入的技術因素呈正相關關系;在文化消費類型與影響收入主要因素的相關分析中,能夠清晰地看到:在文化消費中參加實用技術培訓的農民,是所有文化消費類型中比例最低的認為是技術因素影響自己的收入,可見,實用技術培訓對減少其影響農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的決定性作用。
對“家庭收入”與“目前最想了解信息”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看(表9):家庭收入3萬元以下的較之以上的更關注具體的致富信息,如“種植養殖等現代農業生產實用技術”、“優良農業品種、優質農業生產資料信息”、“農產品市場流通、加工信息”、“短平快致富項目信息”、“打工就業信息”等;而家庭收入3萬元以上的較之以下的更關注宏觀的、生活質量等信息,如“社會化服務信息”、“國家惠農政策信息”、“改變傳統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信息”、“民主、法律、婚姻、育子等方面信息”。
綜觀之,在影響農民收入的諸多因素中,目前技術是最主要的因素,技術培訓是解決的最為有效的手段,積極的文化消費也能夠有效地獲取技術;收入不同,對信息的需求也有所差別,因此,在信息傳播時,要有所區別,有所側重。
5結論
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發現:農民文化程度越高,越能主動從互聯網、書報、科研院所等獲取信息,對行業的了解程度越深,越能科學、理性地進行投資,從而獲得更多的收入,可見信息對農民收入有深層次的影響。而在現有條件下,要讓農民富裕起來:①要降低農村上網的費用,讓更多的農民能夠上網,獲得更多的相關信息;②要“科技下鄉”,加大科研院所對農村的科技對口培訓,把實用技術直接送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生產、科技信息,盡快脫貧致富。
作者:王秀然于春欣林飛單位:山東現代職業學院山東英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