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產品銷售模式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當前,農產品滯銷問題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的瓶頸。本文針對近年來吉林省農產品銷售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剖析了農產品滯銷的原因,并依據現代農業經濟的相關理論,結合吉林省省情民情,提出了應強化政府在農產品產供銷環節中的主導作用、調整農業經營管理結構、協調產供銷環節各類經營主體關系、促進農業資源在全省內部的優化配置等建議,以期為加快推進吉林省農產品銷售模式轉型升級、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政府主導;產供銷一體化;銷售模式
吉林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農業是其支柱產業,產值約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10%。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吉林省農產品產量顯著提高。但同時,農民“賣糧難”“賣菜難”的問題也日益凸顯,農產品滯銷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吉林省農產品產銷狀況
吉林省從2015年起全面啟動了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機裝備建設項目,截至2017年2月,吉林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撥款達到10319.448萬元,補貼受益農戶5653戶,機具數量6523臺。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的普及,不僅節省了勞動力,而且加快了播種、收獲的速度,使吉林省糧食連續幾年大豐收(見表一),其他農產品產量也呈現出平衡的增長態勢。吉林省農產品雖然量多質優,但卻存在“豐收不增收,產量多農民愁”的狀況,農產品滯銷問題十分嚴重。以大米為例:吉林省水稻產量約占東北三省水稻總產量的1/4,但大米的銷售收入卻只占東北三省的18%。再以土豆為例:2017年4月,吉林省白城市土豆價格大幅下落,中署系列土豆價格從0.47元/公斤下降到0.38元/公斤,荷蘭系列土豆價格從0.5元/公斤下降到0.4-0.45元/公斤。價格過低再加上運輸能力和銷售環節的種種限制,使大量土豆面臨著因無法及時出售而腐爛的風險。
二、吉林省農產品滯銷的原因分析
⒈農產品市場供需失衡。第一,當前我國人口增長速度的減慢使得農產品的需求量在短期內增長較為緩慢。第二,近年來農產品價格降幅不明顯,難以拉動需求。第三,各地區的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偏好不同,而吉林省農產品的種類比較單調,限制了銷量的增長。
⒉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第一,缺乏市場分析能力,不能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的種類與數量。作為個體經營的農戶,既無法進行全面的市場調查,也無法掌握農產品需求方的信息,往往盲目從眾、“跟風”。當某種農產品價格上漲時,會出現全村或同一地域的多數農戶都大量生產種植這種產品的情況,造成該產品的供給過量,價格急速下跌,最終導致“谷賤傷農”或“菜賤傷農”的后果。相反,當某種農產品價格下跌時,農戶又不約而同地縮減該產品的數量,導致市場供不應求。第二,農村信息化程度偏低。目前,信息技術高度發展,但農村地區的網絡普及程度還不高,農民運用網絡信息的能力也不強,還不能熟練運用互聯網了解農產品市場信息。這就延長了農民對市場需求情況的判斷時間,導致其所生產的農產品無論在品種上還是在數量上都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⒊農產品生產者只關注數量而忽視了質量。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廣大消費者對于農產品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舊有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和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使農民及農業合作社在農業生產中只關注數量的提高而忽視了質量,加之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造成農產品品質下降,這就使其產品因質量不過關而在市場上不受歡迎,出現滯銷現象。
⒋農產品銷售企業不重視品牌效應。目前,吉林省農產品銷售企業對于品牌效應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也是造成省內農產品滯銷的因素之一。例如:一些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農產品包裝方面仍存在短板,多數產品只是為了便于運輸才進行簡單包裝,不利于農產品銷路的拓展。還有些農產品供銷企業不重視技術研發,農產品深加工次數少、附加值低,其產品質量不優,整體檔次不高,不被全國其他地區的消費者所認可,品牌效應更是無從談起。
⒌農產品運輸成本較高。運輸成本過高是影響農產品銷售的一個重要原因。吉林省農產品運輸體系包括農村公路、高速公路、鐵路、民航、水路、倉儲、配送等。其中,從鄉村到城市或交通樞紐站的運輸環節主要通過農村公路運輸來完成。近年來,省內各級地方政府對農村道路建設資金投入逐年增加,但省內部分農村地區交通設施、道路建設仍跟不上經濟的發展速度,特別是由于吉林省地理環境的特殊性,東、西部偏僻鄉村道路建設仍然滯后。農業物流體系的不完善以及農村道路網絡建設的滯后性導致農產品外運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農產品銷量的增長。農產品和其他商品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保鮮期較短,極易腐爛變質。據吉林農網統計,吉林省農產品在物流運輸過程中的損失率為20%-30%,每年損失金額多達數億元。
⒍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完善。目前,由于吉林省農產品的市場體系尚不完善,使得農產品交易時間成本過高,這也是影響農產品銷售的重要因素。具體而言,農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過多,供應商、商加價行為普遍存在,真正賣給消費者的產品價格偏高,使得消費者對于吉林農產品的認可程度大打折扣。各級政府及供銷企業對市場機制重要性的認識有待提高,農產品從生產、收購、運輸到銷售環節缺乏統一的市場化管理,從而產生了農產品產量提高快但銷量增長慢的問題。
⒎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較大。吉林省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不僅表現在食品方面,在酒精、淀粉等工業深加工及家畜養殖方面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而宏觀經濟發展形勢對于此類行業的影響很大。在經濟繁榮時期,各個行業的擴張發展使其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加大,但在經濟蕭條時期,行業發展前景黯淡,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抑制對農產品的需求。雖然農產品對外界經濟環境的敏感度和依賴程度不像工業品那樣強烈,但它所受到的影響也是不容低估的。因此,在分析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走勢時,宏觀經濟形勢是不可忽略的一個環節。
三、建立并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農產品銷售模式
⒈完善農業經營管理體制。第一,吉林省各級政府應要求各村鎮和農業合作社建立并完善財務、審計、專項資金管理制度。第二,農業主管部門應做好農業信息化管理宣傳普及工作,在構建各級農業經營管理機構的農業信息管理系統時,將重點放在對于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實用性上。第三,結合國家惠農支農政策,鼓勵農民自發成立農業經濟組織,建立更多的農產品加工基地,以此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第四,組織專業的調研團隊和營銷團隊,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各地區實際的銷售方案。第五,完善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搭建農業惠民服務網絡平臺,并將該平臺建設成為由政府作擔保的具有中間交易商性質的服務渠道。同時,為確保農產品交易合法、順利地進行,建議引進清算所會員制模式,使農業生產者、銷售者都以平臺作為交易對手方,這樣,既能節省大量交易成本,又便于產銷溝通,還能提高產品銷售環節運營效率。第六,在全省縣市級農業市場舉辦不同規模的農產品交流博覽會,直接為農業合作社和農產品銷售公司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
⒉完善農業風險管理體制。筆者認為,針對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自然風險以及在銷售過程中因市場價格變化而帶來的風險,應通過農業風險管理手段降低其發生的概率。第一,可以結合吉林省農業發展的現實,建立農產品價格、產量大數據庫,必要時可以聘請國際和國內具有豐富農產品風險控制經驗的專業數據公司對農產品風險進行預測,各級政府根據預測結果制定農產品生產、銷售規劃。第二,可以參考發達國家在農產品對沖方面的先進經驗,密切關注國內一年期以上的農產品期貨市場價格走勢,根據期貨與現貨價格之間的變動規律對農產品生產規模做出合理預期以指導農民安排生產。第三,可以依據風險轉移的基本原理,以省內大量農業合作社為基礎建立農業保證基金。第四,完善吉林省保險公司的農產品保險機制,推廣各類農業保險,提高惠農性質的農產品專項保險理賠額度,使農民在遇到風險時減少損失。
⒊加強農業產銷合作。客觀來看,目前吉林省大多數農戶和供銷企業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三個市場主體在空間分布上呈現松散特征,而單純依靠民、企合作難以解決此類問題,只有通過政府介入,實施農業供銷擔保機制,建立生產者與銷售商之間的聯動機制,才能確保農產品產銷信息暢通,從而促進吉林省產供銷一體化機制的完善。具體而言,政府可以出臺相應政策措施,鼓勵建立農產品連鎖超市,并對省內農產品直銷連鎖超市實行減免稅政策;可以借鑒互聯網購物優勢,建立健全本省農產品網購平臺,做好線上線下銷售聯動,使消費者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買到新鮮的農副產品;可以利用電視、廣播等媒體進行宣傳,拓寬銷售渠道以增加銷售量。此外,針對吉林省城鄉結合部的高校和企事業單位較多、人員規模較大的實際,可以考慮由該地區單位直接采購當地農產品,以此緩解滯銷問題。
⒋加強農村道路網建設力度。第一,要繼續加大農村道路建設投資。吉林省農村公路在路網結構、修建標準、養護維修資金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因而需要建立農村道路建設與養護多元投入機制,解決公路養護與維修的資金問題。第二,可以將虛擬物流運用于農產品流通中,使運輸體系形成一個整體,從而提升其對吉林省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的貢獻率。第三,鼓勵民營企業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資,通過政策引導、稅收減免、財政扶持等優惠政策,引導一批有實力的企業當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的排頭兵。
⒌加強對農業生產主體的技術培訓。第一,切實做好農村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可以由吉林省各級地方政府牽頭,委托各地農科院所開辦農產品網絡銷售培訓班,向農民普及互聯網運用、智能手機的使用和如何進行網銀支付等知識,使農民和農業經營管理者能夠充分利用網絡渠道推銷特色農產品,從而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第二,扎實推進農村信息化硬件建設。應繼續推進吉林省農村寬帶網絡和4G基站覆蓋建設,把普及開通互聯網與“科技興農”“精準扶貧”相結合,使省內偏遠落后的鄉村也能夠與城鎮一樣充分享受網絡資源,從而拓寬產品銷售渠道,促進更多的農村居民脫貧致富。此外,各縣、鄉政府可參考城鎮公共區域wifi覆蓋經驗,建立以行政村為中心的無線網絡免費服務系統,通過大力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實現農產品銷售的跨越式發展。第三,各級政府宣傳部門應做好宣傳工作,引導農業經營者轉變發展思路。一是加強對農業經營管理者的培訓,使其認識到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的相互促進關系。二是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學習科學管理知識,通過農業產業化運營管理提高農業經營效益。三是引導農業合作社、農產品銷售企業從傳統農業單純提高產量的思路向現代農業經營提高產供銷流程經營效率的思路轉變。
⒍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程及交易流通的管理。第一,進一步規范農產品的生產與加工流程。建議吉林省政府提供足夠的資金并做到專款專用,在遠離交通樞紐的地區修建農產品儲存庫,并加快投資建設市、縣、鄉三級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以此確保農產品的質量。第二,加強農產品交易流通管理。一方面,可以優化交易方式,采用現代交易手段對市場實行功能定位,引導發展商、消費者及超市之間相互合作;另一方面,制定并盡快實施吉林省農產品市場化管理制度及農產品安全準入制度,同時加大對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檢查的力度,在生產、收購、流通、銷售等環節對農產品進行統一管理。
【參考文獻】
[1]黃青峰.農產品營銷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1,(11).
[2]劉爽,翟緒軍.農產品網絡營銷方式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03).
[3]潘成華.我國家庭農場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構建[J].科技經濟導刊,2016(16).
[4]徐明.吉林省農產品全渠道零售模式的構建[J].稅務與經濟,2016,(06).
[5]陳啟新.吉林省現代農產品物流發展及對策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6,(05).
[6]喬子珈,沈晴,黃建俊.農產品市場與流通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以吉林省吉林市農村地區為主要研究對象[J].中國市場,2016,(12).
[7]高穎鋅.吉林省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作者:郭思齊 單位:長春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