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市場化民營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民營經濟融資現狀
我國資本市場體系尚不健全,民營經濟的直接融資渠道不通暢。我國股票市場目前仍以主板和中小企業板為主,難以有效滿足多元化的投融資需求,并且仍主要面向國有企業,一些低效率的國有企業能夠不斷在股票市場上融資,而一些績效好、結構規范的民營企業卻難以獲取資金。另一方面,我國債券市場總體規模相對較小,發行人以政府和金融機構為主,公司債券比重明顯偏低,而企業債券發行也由國有大企業主導。我國的銀行貸款結構不均衡,難以滿足民營企業的貸款需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以國有經濟為服務對象,不適應具有貸款頻率高、數量少、時間緊等融資特點的民營企業的資金需求。而民營企業信貸風險較大、貸款額度較小,導致銀行需要支付更高貸款成本,但銀行沒有貸款定價自主權又不能提高貸款價格,所以商業銀行缺少對民營企業放貸的積極性。與國有商業銀行相比,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性金融機構的金融市場參與規模較小,很難滿足廣大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其他融資渠道缺少有效引導。與正規金融對應的是民間金融,它是指未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并從事資金融通活動的組織,主要包括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地下錢莊等。民間金融具有手續簡便、資金充沛、放貸效率較高等優勢,在支持和滿足中小企業、農村地區的資金需求以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正規金融機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對經濟發展也有很大負面影響。民間金融的存在會削弱政府的貨幣政策效果,以人際信任為基礎的民間金融也存在較高的風險性。民營企業正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我國金融發展水平與這一趨勢并不相符,民營經濟部門在融資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大量研究表明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重要促進作用,金融發展越好,民營經濟越發達,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強烈。為了進一步考察金融發展對民營經濟的影響,本文利用1999-2007年29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檢驗二者關系,并依據實證結果進行分析。
(一)中國金融市場化情況
本文利用樊綱等(2011)計算的我國金融業市場化指數代表金融發展水平,這個指數包含對金融業競爭和信貸資金分配市場化兩方面的考察。其中,金融業競爭程度用民營金融機構吸收存款占全部金融機構吸收存款的比例表示,信貸資金分配市場化程度用民營企業在銀行貸款中所占份額來近似反映。1999-2007年中國平均金融市場化指數的變化趨勢,這一時段內,中國金融市場化水平一直不斷提高。東部地區的平均金融市場化程度要高于中、西部省份,中部地區平均金融市場化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區(鄧偉,2011)。2007年金融市場化指數前五名依次是:浙江、上海、廣東、遼寧、江蘇,均為東部省份。
(二)民營經濟發展情況
參照司政等(2010)的方法計算民營經濟發展指標,將民營經濟部門占國民經濟總體的工業產值比重、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和就業比重進行加權平均得到該指標,三者權重依次為0.288、0.377、0.335(樊綱、王小魯,2003)。圖3為民營經濟發展指標的總體變化趨勢,東中西部的指標差異。在民營經濟增長過程中,東部地區始終高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又高于西部地區,而自2001年后,西部與中東部民營經濟發展的差距逐漸拉大。
三、實證模型構建與分析
根據hausman檢驗結果,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對面板數據進行估計,結果列示在表1第一列。該結果表明,金融市場化指數越高(體現為民營金融機構吸收存款比重越大,和民營企業在銀行貸款份額越高),即金融市場發展越好,民營經濟就越發達。兩者的彈性系數為0.0483—金融市場化指數每增加1%,民營經濟發展指數就會增加0.0483%。這是符合現實情況的。國有商業銀行很多情況下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它們為了完成提高信貸資產質量的行政任務,普遍存在“惜貸”現象,在發放貸款方面主要服務于國有企業,對中小及民營企業存在歧視,這種情況導致國有銀行的資金配置效率較低,對經濟增長不利。而民營金融機構和偏向民營企業業務的金融機構更加市場化,它們主要依據企業的盈利能力等因素發放貸款,這些機構吸收的存款越多,效率越高、盈利多的民營企業就越可能獲得較多貸款從事生產經營,進而促進經濟發展。以東部地區為參照組,中部地區金融市場化程度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大,其彈性系數比東部地區大0.229,而西部地區比東部地區大0.206。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中西部地區金融市場化程度低于東部地區,所以與東部相比,中西部的發展潛力更大,同等程度的金融市場化指數提高在中西部地區會更多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另外,分析顯示東部地區金融市場化程度對民營經濟發展影響是負的,這可能是因為東部地區民間金融發展較快,融資不暢的民營企業更多依賴于民間融資機構和渠道,這導致本文基于正規金融的金融市場化指數對于東部地區來說不是一個完整的代表指標。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實證研究表明,金融市場化程度與民營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金融市場化程度越高,民營經濟就越發達。當前,民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升高,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產業轉型和實現科技創新的主要參與者。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民營經濟部門的信貸融資約束不僅阻礙了廣大民營企業的發展,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逐步制定和實施一些保障中小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應該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點之一。從銀行體系方面來說,一是加快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通過明晰產權引導國有銀行的經營目標轉變為利潤最大化,從而促使國有銀行支持效益好的民營企業;二是可以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家針對民營企業貸款的國有政策性銀行,這是解決民營部門資金匱乏的最直接方式,是改革過渡時期的較好選擇。從其他金融機構方面來說,應該大力發展和規范民間金融機構,它們對地方民營企業情況更加熟悉,而且將這些現有的民間或地下機構納入管理,不僅能夠為我國金融體制補臺,也有助于防范地下金融風險。從企業自身來說,融資困難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中小民營企業風險大而貸款規模小,有悖于銀行的利潤目標,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征信和信用評級工作,提供真實全面的企業信息,是民營企業獲得金融市場支持,實現長期發展的基礎。
作者:雷瀟雨單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