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東北地區民營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區位特征分析1.地緣特點分析本文所闡述的東北地區是指包括我國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三個省份,土地面積79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的8.2%。從自然地理區位來看,東北地區處于東北亞的中心地帶,東鄰朝鮮、北接俄羅斯,西連蒙古,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具有參與國際經濟發展的地理優勢[3]。但就我國國內版圖來看,東北三省是遠離沿海的內陸省份,交通相對閉塞,無論在地理、氣候、文化、歷史等方面都與我國東中部經濟發達地區具有一定的割裂性。東北地區遠離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繁榮發展地區,受其經濟輻射效應幾乎為零,為其經濟發展帶來一定局限性。2.自然資源特點分析東北地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不僅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同時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煤炭資源。建國初期,東北地區的鋼鐵、純堿、燒堿、變壓器、原煤、原油、電力和水泥等產量居全國重要位置。伴隨經濟的發展,東北地區憑借豐富的資源優勢,多年來始終采取粗放型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隨著資源的消耗和枯竭,經濟發展面臨停滯和不可持續性。由于長期的粗放型資源開采,東北地區資源開發的高峰期已過,自然資源嚴重枯竭,生態環境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正面臨資源枯竭帶來的一系列的后續問題。2002年國務院確定的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中,東北地區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有16個,占總數的36.4%。3.思想觀念特點分析東北地區是我國最早進入計劃經濟體制,最晚退出的地區,由于長期的計劃經濟,導致東北地區居民觀念仍具有較強的計劃經濟思想慣性。人們在思想上偏重于國有經濟,計劃經濟思想強烈,特有的“黑土地思想”導致東北地區百姓開放意識、商品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較差。同時在改革開放之初,政府對民營經濟發展認識不足,對民營企業重視和支持不夠,服務意識較差,政府官員的官本位意識較深,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民營經濟發展。
(二)所有制結構特點分析建國初期,東北地區作為我國“工業基地”,國家不斷地將一系列的重點項目建設在東北地區,“一五”“二五”期間建成大批大型國有企業,成為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重要支柱,是我國國有經濟最集中的地區之一[4]246-271。60多年來,面對國內經濟發展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東北地區的體制性、結構性、階段性矛盾日益顯現,內生增長力量受到抑制,東北地區國有企業逐步走向衰退,但自始至終國有經濟比重過大,嚴重制約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直至今日東北地區市場機制尚未充分得到發揮,延緩了市場化進程,嚴重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空間。2005年東北三省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171家,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673家,占工業企業總數的15.57%,創造工業產值11911.8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63.23%。受東北地區所有制結構特點影響,國有企業控制較多產業,民營經濟必然會受到排擠。因此,東北地區民營企業發展空間相對較小,無論是政府扶持力度、人力資源投放還是金融投資等方面,都受到嚴重制約。
(三)產業結構特點分析東北地區作為我國工業基地,“一五”、“二五”期間在國家傾斜政策和大規模投資下,形成了以汽車制造、化工、冶金為支柱的三大產業,重工業發展突出,第一、三產業發展薄弱,產業結構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直至20世紀70年代初期,東北重工業基地的第二產業已經呈現出衰退態勢,但由于東北地區第二產業比重遠超過第三產業,而且第二產業多數為投入大,產出慢的行業,進入的門檻較高,因此民營經濟很難進入,經濟衰退態勢并沒有得到有效抑制。尤其是國有經濟在東北國民經濟占比中明顯偏大,國有企業多數集中在第二產業,擠出效應導致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只能集中在附加值較低、技術和資金門檻較低的第三產業。
二、發展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的優勢因素分析
(一)具備優良的基礎設施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在改革開放前是我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具有完整的重化工業生產和配套體系,當年國家大量投入的基礎設施,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5]。與其他地區比,東北地區擁有完善和高密集的鐵路網,沈陽鐵路樞紐更是在鐵路客、貨運量上名列前茅。東北南部擁有海岸線2178公里,已經逐步形成東北亞航運中心,不僅有大連港,還有新的億噸級大港營口港,以及具有發展潛力的錦州龍棲灣港、丹東海洋紅港和葫蘆島石河港,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為東北地區民營經濟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二)具有優秀的人力資源東北地區具有大規模的國有企業,這些發展成熟的國企中具備大量優秀的產業工人,這些工人的勞動技能和綜合素質較高,是技術創新發展的堅實基礎。當面臨國有企業改革,工人下崗,這些勞動工人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優秀的勞動力。另外,東北地區教育水平相對較高,集中了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目前擁有普通高校154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的11.3%,本科院校78所,占全國本科院校12.4%;專業技術人才210萬,占全國技術人才10%[4]246-271。教育綜合水平和科技力量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充分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三)國有企業改革機遇東北地區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國家曾大力扶持東北地區建設,固定資產投資較大,國有企業擁有巨大的資本存量,并培養和聚集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區域發展政策的調整和市場化經濟的發展,資源配置發生改變,而東北地區國有企業轉變較慢,相當一部分的國有企業資產呆滯、效率低下。當這些國有企業從一般競爭性行業和領域退出后,所形成的產業空間、國有資產和大量的下崗人員,都必須而且只能由民營企業來承接。通過民營企業將這些生產要素重新整合,不僅為國有企業保值增值提供保障,也為民營經濟的資本擴張和行業拓展提供條件[6]。
三、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路徑選擇
(一)采取外向型發展,突破區位限制東北地區的地理區位雖然遠離我國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受到輻射效應幾乎為零。但其東臨俄羅斯、韓國、日本,是東北亞中樞地帶,是我國參加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合作的前沿陣地,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區位優勢,加強與俄、韓、日的合作與交流,開展多邊貿易合作、參與東北亞國際經濟開發,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吸引外資,加強與外資企業合資合作,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當前由于東北亞地區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為各國之間形成優勢互補的垂直型經濟合作與分工提供可能。因此我國東北地區利用區位優勢,即可發揮優厚的加工工業基礎,承接日本和韓國的產業轉移,也可利用俄、蒙、朝的資源優勢,加強產業加工發展[7]。1.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改變粗放生產方式東北地區資源豐富,多年以來民營經濟發展主要以豐富的資源為依托,采取粗放型生產模式,生產技術落后,產業鏈條短,加工度低。因此,充分利用毗鄰俄、日、韓三國的地理優勢,以提升生產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為出發點,通過從俄、日、韓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等方式,建立新型精細化生產模式,將豐富的自然資源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之后,再將產成品出口到國外,最終達到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產品市場的目的。由于民營企業機制靈活,能更好地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根據需要有效地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大大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引進外資,增強與外企合資合作東北地區大型國有企業主要從事重型機械制造和化工業,行業準入門檻高,因此一般民營企業很難進入,即使想為大型國企生產配套產品也會受到技術制約而很難完成。東北地區利用區域內生產要素和優勢產業,以及為大型國企生產配套產品的契機,大力吸引外資進入,采用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合資合作的形式,提升企業綜合能力,在生產和管理方面達到為大型企業配套要求,與此同時可以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生產技術落后等問題。
(二)積極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東北地區是國有經濟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這些國有企業大多控制著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國家對其大量的資產投入使得這些國有企業擁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和企業管理構架。因此積極參與國有經濟戰略調整是發展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但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深化,國有企業結構調整緩慢、部分設備和技術老化,競爭力下降,迫使國有經濟面臨新的挑戰,國企改革勢在必行。民營企業積極把握改革機遇,通過資產重組,兼并、控股、收購、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借助國企改革紅利,以低成本吸納資本,迅速擴張并壯大,將國有企業改革作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切入點,國有企業改革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有機結合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目前東北民營經濟發展具有規模小,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等發展劣勢,注定民營經濟很難取代國有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根據不同行業中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比重確定主導企業,實現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在產業內和產業間的配套生產和協作,充分利用東北地區國有大型企業的優勢和機遇,發展產業鏈和中小企業配套群,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三)優化產業結構建國以來,東北地區就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第一產業在東北地區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近些年來農業發展逐步走向衰退。因此,利用民營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是解決農業發展問題和民營經濟發展出路的有效路徑。由于民營經濟主體靈活可以采取獨辦、聯辦以及資產重組等多種形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優化產業結構。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在第三產業具有明顯優勢,除了在傳統服務業具有數量優勢外,在現代服務業和新型產業也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因此東北地區民營經濟要由傳統的第三產業向現代金融保險、中介服務、物流配送、信息咨詢和要素市場等為代表的現代第三產業轉移。要把第三產業發展與東北地區制造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為制造業提供服務的生產服務業。東北地區民營經濟在未來發展中,必須整合自身的特點和東北地區制造業主導因素,大力發展外包服務業,提高服務的質量,以獲得更大的產業發展空間。
作者:馬嵩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