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營經濟融資的P2P模式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營經濟是依照市場規則和商業原則運作的一種宏觀經濟組織形式。以贏利為目標、產權關系明晰、內部機制靈活是民營經濟的主要特征。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據統計,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創造了全國60%以上的GDP,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提供了70%的就業崗位。民營經濟發展產生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滿足市場需求、增加人們的就業、使市場經濟更加繁榮、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我國經濟制度的變遷等方面。民營經濟有它存在的客觀必然性,民營經濟是以民為根本的經濟,是天然的市場經濟不是國家的計劃產物,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活躍力量。民營經濟的產權結構和天然的逐利特征,使得它與市場經濟天然聯系在一起,民營經濟與市場經濟相輔相成[1]。董輔乃教授指出,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發展民營經濟,只有發展民營經濟才能發展市場經濟。民營經濟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勢頭,是因為它的內在機制符合社會主義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民營經濟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它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有生機和活力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以來,民營經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隨著時代的不同,民營經濟的模式不斷改變,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作用顯著。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民營經濟自身制度的缺陷、內源融資比重過高、商業銀行貸款門檻高、放貸意愿低等原因造成民營經濟融資瓶頸。
一、文獻綜述
國外關于企業融資的理論主要是莫迪利亞尼和米勒(F.Modigliani&M.H.Miller)的M—M理論[2],它起源于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目前“現代企業資本結構理論已經在成本、非對稱性信息分布、財產控制權等不同方向和層面的研究中獲得了明顯的進展,相應形成了企業融資的理論(激勵理論)、信息傳遞理論和控制權理論[3]”。關于企業融資理論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詹森和麥克林模型(Jensen&Meckling)[4]。他們認為,契約關系是企業的本質,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和貸款人存在契約關系,而且團隊成員之間也存在契約關系。一般來說,所有的組織和合作中都存在關系。如果委托人和人都以追求效用最大化為目標,那么人就不會總是依據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動。信息不對稱往往會致使市場上出現逆向選擇,阿柯爾洛夫(GeorgeAker-lof)、斯賓塞(A.MichaelSpence)和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這三位學者對不對稱信息經濟理論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阿洪和博爾頓(Aghion&Bolton)[5]提出了一種關于財產控制權的資本結論理論,這種理論建立在交易費用和契約不完備的基礎上。
對民營經濟的融資問題我國學者也做了很多研究,林毅夫、李永軍[6]認為,信息不對稱是被公認為造成中小企業融資供給約束的主要原因。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改造,衍生于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金融體制雖然己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融資體系的制度框架,但是由于融資意識的落后、制度內部的框架不協調,致使我國目前的融資體系不能很好適應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融資體系的缺陷主要為資源不能達到有效配置、融資制度的市場化尚未形成、金融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發揮。經濟發展與融資制度安排只能處于一種低效率均衡狀態。本文通過對民營經濟融資難的現狀及原因進行分析,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大多數中小企業已經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建設是其應對復雜市場環境的必要工具[7],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今天,p2p融資模式緩解了民營經濟借貸信息不對稱、借貸門檻高、資金運用效率低的融資困境,使民營經濟得到更好發展。
二、民營經濟的融資困境分析
在我國創業初期,民營經濟是在困境中逐步發展的,當時市場體制不完善,經營風險大,民營經濟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在民營企業迅速發展之后,很多問題凸顯出來了。融資難是民營經濟的突出問題,民營經濟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內源融資比重太高、民營經濟自身制度的缺陷。
1.內源融資比重過高內源融資是指將企業長期積存的資金或家族中親戚朋友對企業發展支持的資金運用到企業運營中的過程。據以往調查顯示,民營經濟內源融資比重達到90%以上,可見內源融資模式對于大中小型企業都是重要的融資模式。從民營經濟發展初期至今,內源融資是大多數民營企業的選擇,其成本低,需要承擔的風險小。隨著企業的發展,民營經濟只靠內源融資滿足企業發展是遠遠不夠的。由于長期以來民營經濟依賴于內源融資,關起門來做生意,嚴重影響外源融資的拓展。外源融資是民營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和規模后的必然選擇,民營經濟由于自身制度的限制,在信貸上不受接納、信任。民營經濟在信貸過程中手續復雜,受到很多限制。有些民營經濟想通過非正式融資來改變融資困境的局面,但國家在這些層面的控制一直很嚴格。目前,民營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是內源融資,但是內源融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規模的擴大;在外源融資方面,民營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主要是短期流動資金貸款,中長期貸款很少,在資本市場不健全的條件下,從股票、債券市場獲得融資對于民營經濟來說就更加困難。
2.民營經濟自身制度的缺陷長期存在的民營經濟融資困境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民營經濟自身制度的缺陷是其關鍵因素之一。我國民營經濟從發展初期到現在,主要是以家族制的形式存在,也就是家人和家族里面的人聚到一起創業發展。隨著企業的發展,創業者自身利益問題逐漸突顯出來,家族制民營經濟的產權模糊、不明確,當利益擺在面前,這些家族創業成員就會各為其身,甚至反目成仇,自然阻礙了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的管理者大多是家族里的人或親戚朋友。這種管理制度會造成管理層的斷層,當管理者缺失,不能立即有新的人選替代,會阻礙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決策權的單一性,也影響著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的發展方向、科技創新、經營理念等這些重要決定只由高層管理者或一人決定,這樣的管理決定是盲目、不健全的。信用是任何經濟體制的立身之本,誠信缺失是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重大阻力。民營經濟的誠信度不高,是由于民營經濟把贏利放在首位,對誠信經營意識淡薄造成的。民營經濟的誠信等級過低加劇了民營經濟的融資難度。
3.商業銀行貸款門檻高我國商業銀行以存款為主要負債業務、貸款為主要資產業務,信貸是商業銀行資金運用的主要途徑。我國商業銀行對借貸企業長期以來采用的都是抵押、質押、擔保的貸款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信貸風險,但是無形中提高了企業貸款的門檻,而且將信用好與壞的企業同等對待,造成了整個社會信用資源的浪費。首先,商業銀行貸款門檻高,民營經濟融資相應比較困難。民營企業大都很難找到可靠的抵押、質押和擔保,即使找到了抵押物、擔保物,對于抵押物、擔保物的評估也需要很長時間。許多民營企業從申請貸款到真正拿到貸款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年半載,使得貸款效率大大降低。我國商業銀行的這種傳統借貸方式阻礙了民營經濟的融資,很容易將其扼殺在搖籃中。其次,我國商業銀行對所有貸款都采用抵押、質押、擔保的貸款方式,這是一種將“臟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懶漢行為。將信用好與壞的企業一樣對待造成了整個社會信用資源的浪費,打擊了民營企業積累信用的積極性,使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經濟環境惡化。
4.商業銀行放貸意愿低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使商業銀行不愿向民營經濟發放貸款。首先,交易成本是指在金融交易的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金錢。向民營經濟發放貸款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民營經濟每筆貸款數額不大但是必須的發放程序、經辦環節均不可少,使得銀行貸款的單位經營、監督成本增加,交易成本較高,因此商業銀行一般不愿向民營經濟發放貸款。其次,在交易發生之前和在交易發生之后的信息不對稱往往會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出現。我國民營經濟數量多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且發展狀況好壞不一,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發生,對民營經濟的放貸利率高且條件苛刻,甚至不愿提供貸款。
三、P2P模式與民營經濟融資的契合性
融資難是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民營經濟融資需求的特點是“短、小、急、頻”,會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規模不經濟、交易成本高的不良影響。近年來國家頒布一系列政策法規,進行宏觀調控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的問題,但是效果不明顯。基于這樣的市場空白,專注于民營經濟、植根于互聯網平臺來提供融資服務的P2P融資模式應運而生。P2P(PeertoPeer)點對點信貸,也稱個人對個人信貸。P2P金融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信貸模式,它是指擁有閑置資金的放貸人通過第三方平臺在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向有資金需求的借款人提供小額貸款的一種金融模式。P2P借貸基本前提是,需要借貸的人能夠通過網站平臺尋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條件出借的人。借貸的條款和必需的法律文本是由網絡借貸中介來確定。
(1)需求創造市場。傳統的融資模式很難滿足民營經濟的需求,P2P融資模式的出現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緩解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使民營經濟的融資困境出現轉機。面對民營經濟融資難的困境,P2P融資模式這種更為靈活的借貸方式應運而生,它是一種以網絡為平臺的民間借貸新模式,貸款利率一般在20%左右,較高的利息吸引更多有閑置資金的人來投資,增強了原本在社會上閑置不動資金的流動性,緩解了民營經濟融資慢、貴、難的困境。
(2)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是必備條件。近年來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速度驚人。P2P融資業務主要通過網絡平臺完成,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促進了P2P融資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安全技術能夠保證金融部門和消費者的信息安全,推動P2P融資的健康發展。金融業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在互聯網金融時代金融行業發展迅猛,P2P融資模式植根于互聯網平臺擁有強大的互聯網數據。P2P融資模式在放貸前的審核及放貸后的監管有效運用大數據,效率將明顯提高而且管理更靈活便捷。因此,P2P融資模式對有融資需求的民營經濟是莫大的福澤。
(3)雙向動力的推波助瀾。P2P融資模式具有發展的動力,民間的投資熱情和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是P2P這種借貸模式發展的雙向動力。加之在“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下,它的融資優勢顯而易見。將互聯網與金融借貸服務有機結合的P2P融資模式,彌補了商業銀行借貸門檻高、個性服務等方面的不足,緩解了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難題,拓寬了民營經濟的融資渠道。因此,P2P融資模式是民營經濟融資的救星。
四、具體路徑分析
眾所周知,民營經濟是促進國有經濟發展的根本,民營經濟融資困難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瓶頸。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P2P融資平臺在我國逐漸得到運用,2014年上半年,中國P2P網貸行業成交量為818.37億元,網貸貸款余額476.61億元,平均綜合利率為20.17%,平均期限為4.75個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國有1184家P2P網貸平臺,借款人為18.9萬人,投資人44.36萬人(數據來源《2014中國網絡借貸行業上半年報》),可見P2P網貸的投資規模和成交量都有著飛躍性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民營經濟的融資困境。P2P融資模式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有以下優勢:沒有地域、金額限制;對借款人的審核比較貼近行業實情,而且對借款人的門檻也降低了;投資人的收益較高;資金的配置效率更高;控制力強。
1.融資渠道廣,資金運用效率高首先,拓寬融資渠道是解決制約民營經濟融資“瓶頸”的關鍵。我國民營經濟融資渠道單一、狹窄,主要依靠內源融資,外源融資所占比重很小。P2P融資模式豐富了民營經濟的融資選擇方式,不再拘泥于內源融資、銀行貸款、非金融機構借款等方式。其次,P2P平臺能夠有效地運用資金。P2P平臺的網絡借貸流程,與民間小額借貸很相似。一個貸款人可把資金分散給若干個借款人,讓資金投資風險降低到最低。P2P平臺是全日制開放,可以隨時進入平臺觀察信息,貸款人可以隨時看到借款人的信息流程。這樣的借貸流程讓更多的人放心,把自己閑置的資金流動起來,從而起到有效運用資金的作用。
2.P2P平臺融資模式門檻較低與我國商業銀行采用的抵押、質押、擔保的貸款方式相比,P2P平臺融資模式門檻較低。借貸方在P2P平臺,發出借貸信息,P2P平臺通過數據記錄信息綜合對借貸方信用評價,自動完成借貸交易,此交易過程無需作任何擔保。P2P平臺借貸資金沒有下限,任何企業和個體都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資金融入或貸出。大多數銀行都愿做大額借貸來獲取更多利益,不愿受理小額借貸,但在P2P平臺,只要借貸人有款所需,在網上借貸信息,就可以很有效地得到資金所需。而傳統的融資模式門檻比較高,民營經濟想通過其來融資幾乎不可能。
3.降低交易成本、解決借貸信息的不對稱首先,P2P平臺融資模式具備專業技術、龐大規模,能夠實現規模經濟(即隨著借貸規模的增大,平攤在每一元上的成本隨之降低),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其次,P2P融資模式平臺全程通過網絡交易,無紙質版簽字記錄。企業借貸信息,交易記錄在每次借貸完成后,在P2P平臺生成保存。當借貸雙方達成共識,進行資金借貸,雙方均可在P2P平臺和搜集對方信息和交易記錄,以更準確了解彼此信用。能夠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減少借貸風險。這與傳統的融資模式相比,能夠很好的緩解民營經濟融資的困境。
從P2P平臺的這些優點可以看出,P2P融資模式在我國的運用,能夠客觀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讓民營企業更迅速地發展。在P2P平臺不需要擔保,不需要人工審核、調查等一切人工服務。如前所述,所有會員信息、交易記錄在信息平臺內都有記錄,當借款人在網絡平臺借款信息,這種金融模式會自動判斷借貸人的信用狀況,此后的借貸流程在網絡平臺自動生成。大大提高融資效率,對于民營企業資金的及時投入是關鍵。這種P2P金融模式,也有效地解決了信息不對稱難題,在傳統的借貸交易中,由于信息不準確,對民營經濟的融資是很大的阻礙,信息的準確更能讓外部接受民營經濟。P2P這一新型融資模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營經濟的融資困境,但是P2P本身不可能是完美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P2P制度,更好地為民營企業的融資服務,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作者:李俊 張運書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 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