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實證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核心區,以鄉鎮為發展軸線,以農村為腹地的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中國自秦置郡縣以來,“縣”就是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基本單元,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石”。郡縣治,則天下安。而我國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扎蘭屯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下轄的縣級市,位于呼倫貝爾市南端,與黑龍江省毗鄰,總面積1.6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3萬人,由漢、蒙古、達斡爾等20個民族構成。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森林、草場、水、野生山產品等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民族風情異彩紛呈,旅游資源獨特,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一、扎蘭屯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與活力分析
根據二元經濟理論、改造傳統農業理論等發展經濟學理論,本文選擇非農業人口比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第二、三產業比重,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儲蓄存款,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等8個方面15項指標構造扎蘭屯發展水平和發展活力綜合指數,以此判斷扎蘭屯縣域經濟發展的類型。
(一)單項指標非農業人口比重。2013年,扎蘭屯非農人口比重為39.4%,大大低于呼倫貝爾69.7%、內蒙古58.7%的平均水平。①城鎮化水平偏低,不利于第二、三產業發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本文采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指標以消除人口因素對地區經濟規模和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2010—2013年,扎蘭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呼倫貝爾的70%左右、內蒙古的58%左右,其增速分別高于呼倫貝爾和內蒙古2.4個百分點和3.3個百分點。①第二、三產業比重。根據配第—克拉克定律,隨著經濟發展,區域產業重心將逐步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2010—2013年,扎蘭屯第一產業比重由28.4%下降至25.6%,下降2.8個百分點,調整幅度緩慢。2013年,第二、三產業比重達77.4%,分別低于呼倫貝爾(81.6%)、內蒙古(90.5%)4.2和13.1個百分點,但提升速度快于呼倫貝爾、內蒙古平均速度。②城鄉居民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既能反映地區經濟效益、發展水平,又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狀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地區勞動力數量和質量。扎蘭屯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6404元增至2013年的10450元,2013年比呼倫貝爾市高出460元,比內蒙古高出1854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15713元增至2013年的22822元,比呼倫貝爾市多1340元,比內蒙古低2675元。③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既反映區域籌集發展資金、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又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2013年,扎蘭屯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為14481元,而呼倫貝爾市和內蒙古分別為26064和30674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反映了區域經濟實力、發展潛力以及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2010—2013年,扎蘭屯人均地方財政收入由1917元增至2268元,2013年人均財政收入比呼倫貝爾市低3703元,比內蒙古低8375元。⑤可見,扎蘭屯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自我積累能力尚薄弱,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持力有限。人均固定資產投資。該指標反映了改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條件的能力。2010—2013年,扎蘭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投資總額由82.02億元增至150.01億元,人均數由1.91萬元增至3.56萬元,反映出扎蘭屯投資力度在加大。但其投資規模依然偏小,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僅為呼倫貝爾(1080.03億元)的13.9%、內蒙古(15375.7億元)的0.1%。⑥科教文衛支出。技術與教育水平不僅影響勞動力素質及縣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是縣域整體發展的基礎,并影響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上述單項指標,從多側面反映出扎蘭屯縣域經濟發展的水平與活力。為使單項指標更加直觀,本文把以上各指標按不同構成方法合成為經濟發展水平和活力綜合指數。
(二)經濟發展水平和活力綜合指數1.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以扎蘭屯各項評價指標值在呼倫貝爾、內蒙古的比重作為權重,各權重之和乘以指標項目數的倒數即為綜合指數。指數小于1,表明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呼倫貝爾、內蒙古平均水平。指數大于1,則表明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好于呼倫貝爾、內蒙古平均水平。(詳見表2)與呼倫貝爾相比,扎蘭屯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為0.72,表明扎蘭屯經濟發展水平只相當于呼倫貝爾的72%;與內蒙古相比,扎蘭屯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為0.67,表明扎蘭屯經濟發展水平只相當于內蒙古的67%。因此,扎蘭屯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為滯后。2.經濟發展活力綜合指數。經濟活力是指一個區域發展中所具有的發展能力與潛力,預示著發展潛力與開發價值。以經濟發展水平8項指標為基礎,把各指標2010—2013年發展速度與呼倫貝爾、內蒙古發展對比,得出各指標增長活力指數,而后對各增長活力指數求幾何平均數,得出經濟發展活力綜合指數。指數大于1,表明扎蘭屯該指標項增速快于呼倫貝爾、內蒙古平均水平。指數小于1,表明扎蘭屯該指標項增速慢于呼倫貝爾、內蒙古平均水平。與呼倫貝爾市比,扎蘭屯經濟發展活力綜合指數1.04。與內蒙古,扎蘭屯活力綜合指數0.90。表明2010—2013年扎蘭屯縣域經濟發展活力高于呼倫貝爾平均水平,接近于內蒙古平均水平。3.結論參照克勞森區域類型劃分法,以扎蘭屯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和潛力綜合指數把扎蘭屯劃分為四種發展類型,如表4。分析得知,扎蘭屯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呼倫貝爾、內蒙古水平,綜合指數與呼倫貝爾比較為0.72、與內蒙古比較為0.67;而發展活力綜合指數與呼倫貝爾比較大于1(為1.04),與內蒙古比較小于1(為0.90)。因此,扎蘭屯在呼倫貝爾、內蒙古均屬于發展中地區。
(三)經濟發展階段分析1.從人均GDP指標判斷錢納里發展階段劃分法把經濟增長理解為經濟結構全面轉變,并借助多國模型提出標準模式,即根據人均GDP水平,把不發達經濟到成熟工業經濟的整個變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六個時期。依據上述模型,[1]參照全國人均GDP增幅,利用回歸法得出:2013年扎蘭屯人均GDP為39298元,相當于1996年工業化發展階段標準的3188美元,①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但是,2013年扎蘭屯工業仍以食品、建材等初級產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農畜林產品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達48家,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的77.4%,實現現價產值164.3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1%。故可判定扎蘭屯正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2.從產業結構指標判斷2010—2013年,扎蘭屯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8.4%下降到25.6%,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46.1%上升至52.3%,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5.5%下降至22.1%,根據配第-克拉克、庫茨涅茲關于三次產業劃分法把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理論推斷,扎蘭屯第一產業比重為25.6%,高于20%標準。②故扎蘭屯縣域經濟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3.從勞動力就業結構指標判斷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隨著地區工業化水平提高,社會勞動力將逐步由生產率低的農業部門向生產率高的第二、三產業轉移,呈現出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轉移的規律。工業化水平越高,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口越少。按此規律,將工業化劃為三個階段:當農業勞動力人數占全社會勞動力人數比重在45—60%區間時,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當比重在30—45%區間時,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當比重小于30%時,將達到工業化最高階段。[2]2010—2013年,扎蘭屯農業勞動力人數占全社會勞動力人數比重分別為54.9%、64.1%、63.8%。③表明扎蘭屯縣域經濟正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4.從城鎮化水平判斷根據錢納里和賽爾奎因的理論,工業化發展會帶動城鎮化水平,而城鎮化集聚效應又會促進工業化更好發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城鎮化率在30—70%間;工業化高級階段,城鎮化率在80%以上。[3]2013年,扎蘭屯城鎮化率僅為39.4%。④表明扎蘭屯縣域經濟處于工業化發展初級階段。5.從社會消費水平判斷根據霍夫曼定理,恩格爾系數低于48%時,即進入工業化發展初期階段。[3]2013年,扎蘭屯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8.5%,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34.4%,均低于48%。①表明扎蘭屯正處于剛剛進入工業化發展初期階段。綜上,扎蘭屯正處于工業化發展初級階段,屬于經濟發展重要轉型期。
二、扎蘭屯縣域經濟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一)優勢條件1.區位優勢。扎蘭屯是呼倫貝爾向南對接東北三省的門戶,綏滿(綏芬河—滿洲里)發展帶上重要節點城市,更是扎蘭屯—莫旗—阿榮旗發展軸上的龍頭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著承東啟西、聯通南北之功能。隨著國家加快“沿邊開放”戰略、向北開放戰略升級,中俄蒙國際合作不斷深化,扎蘭屯與俄羅斯之間鐵路運輸便捷,是俄蒙商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第一節點,具有建設對俄蒙出口產品加工基地和勞務輸出基地先天條件。2.機遇優勢。國家對我國西部和東北先后提出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內蒙古也提出支持東部盟市加快發展思路。國家及自治區相關規劃中對扎蘭屯縣域經濟發展也給予了重要支持。這些政策為扎蘭屯培育產業基礎和城市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力政策支撐,為其縣域經濟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將使扎蘭屯后發優勢加快釋放。3.區域發展格局需要。從東北區域發展格局來看,東北已形成了以“哈大發展帶”為一級主軸、“綏滿經濟帶”為二級次軸的“T”字形發展軸帶。扎蘭屯位于綏滿經濟帶中心城市哈爾濱與滿洲里之間,向東對接哈爾濱,承接輻射;向西對接滿洲里,后方協作。從內蒙古區域發展格局來看,扎蘭屯是滿洲里至大連大通道的重要節點,向西通過濱洲鐵路滿洲里口岸與俄羅斯對接,是發展對俄出口的后方基地;向東通過哈大線鐵路連接至大連,形成通俄達海大通道;從呼倫貝爾區域發展格局來看,扎蘭屯與東北三省聯系便捷,是呼倫貝爾對接東北的重要區間。4.縣域綜合實力優勢。在呼倫貝爾嶺東地區,扎蘭屯GDP、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財政收入均高于阿榮旗和莫旗,區域中心地位已然形成。扎蘭屯是嶺東地區交通樞紐,是其經濟、文化、科技、金融等的聚集中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的匯集地,生產型和消費型服務業基礎較好。
(二)主要問題分析表明,扎蘭屯正處于工業化初期,農業大市、工業弱市、城鎮小市、財政窮市依然是其基本市情。一是經濟總體水平低。其縣域主要經濟指標在呼倫貝爾所占比重小。2013年,扎蘭屯地區生產總值僅占呼倫貝爾的11.6%,地方財政總收入僅占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占11.2%。②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2013年,扎蘭屯三次產業比例為25.6:52.3:22.1,呈現工業化初期階段典型的“二一三”型結構。傳統農業比重大,產業化程度低,沒有形成規模效應。工業企業規模相對偏小,以農畜產品加工業為主,結構單一,層次不高。服務業結構中,非營利性服務業比重偏大。旅游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旅游客流與交通“瓶頸”矛盾比較突出。商貿物流企業尚處于多、散、小、弱狀態,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偏低。三是城鎮化發展滯后。中心城區和中心鎮輻射、帶動能力不強。2013年扎蘭屯城鎮化率僅為38.9%。比全國的53.7%低14.3個百分點,比內蒙古的58.7%低19.3個百分點,比呼倫貝爾的69.7%低30.3個百分點。③四是自主增長能力弱,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2013年,扎蘭屯高中(中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共占18.6%,低于呼倫貝爾市域(24.2%)和內蒙古(25.3%)平均水平。④財政收入增長主要依靠房地產與建筑業拉動,增長途徑單一、結構不合理。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偏高,持續增長能力不強。2013年,扎蘭屯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僅為4.27%。①
三、扎蘭屯縣域經濟發展策略
根據要素稟賦結構,突出區域特色,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構建核心增長極,提升區域增長核心競爭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縣域經濟發展方式有效轉變,是扎蘭屯縣域經濟發展應采取的策略。
(一)加速現代特色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確定綠色無公害主導產品和綠色食品產業專業化發展方向,構建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牧業發展新格局。引入現代生產要素,改造傳統農牧業,發展農牧業基地、農牧業設施,突出特色農牧業和觀光農牧業,提高現代農牧業生產比重。發展高效現代畜牧業,調整畜群畜種結構,發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規劃建設現代化牧業園區,提升畜牧業生產集中程度。扶持壯大優勢農畜林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提高農畜林產品加工轉化率,拉長產業鏈條。鼓勵農村服務組織體制和機制創新,發展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行業協會,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
(二)突出項目驅動,加速壯大特色工業經濟一個地區在工業化初期,都是立足于資源稟賦,走資源開發型路子,從而保持一定時期的市場競爭優勢,構筑工業企業核心競爭力。[5]扎蘭屯縣域經濟正處于工業化初期。需進一步匯集產業資源,強化項目支撐,加快綠色農畜林產品加工業集聚,培育優勢產業,提高產品質量,加速工業向精深加工、鏈條終端及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和轉型,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依托豐富的林下資源和北藥資源,發展特色資源精深加工,培育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做強綠色農畜林產品加工業集群。優化發展煤電產業,適度發展煤化工產業,加快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產業化進程,培育壯大能源、化工、建材、冶金、機械制造等優勢產業,擴大與齊齊哈爾等地區裝備制造優勢產業的跨區合作。建設現代化工業園區,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三)突出品牌拉動,加速做強特色旅游產業以打造內蒙古東部的重要度假休閑旅游目的地為目標,依托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品牌,深入挖掘獨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資源,豐富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深度策劃和創意,集中培育度假休閑、觀光體驗、民俗風情三大系列旅游產品,優化構建優勢資源突出、冬夏季節互補、旅游精品紛呈、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旅游產品體系,打造個性化、多樣化、文化內涵豐富的特色旅游品牌,帶動地區旅游資源整合和旅游產業整體發展。
(四)突出園區聚集,振興升級商貿物流業以建設內蒙古東部重要的商貿物流集散地為目標,統籌規劃,優化產業內部結構,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發展,努力提高產業檔次和服務水平,提質升級商貿流通業,培育壯大現代物流業。以扎蘭屯及周邊地區物流集散、市區貨物配送和大宗貨物運輸功能為主體,利用鐵路、公路、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構建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高起點規劃建設嶺東商貿物流園區,建成為呼倫貝爾乃至內蒙古東部地區物流網絡的重要節點。
(五)突出城鎮化帶動,推進城鄉統籌逐步形成以市區為中心、重點小城鎮為主體、其他小城鎮點狀分布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健全城鎮化發展機制,建立城鄉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和協調機制,并加強對城市發展空間的管制和資源保護,建立促進和規范城鎮化發展導向的協調機制。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發展城鎮經濟,形成小城鎮發展的產業支撐,吸納周邊地區人口、資源、產業、經濟活動等重點向中心城鎮集聚,打造城鄉一體的特色經濟,形成緊密協調的聯系網絡,突破城鄉二元結構。
(六)突出區域合作,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強與毗鄰旗縣和東北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加快各種生產要素在縣域內集聚,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把更多資金、技術、人才引進來,把更多產品推出去,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推進對俄蒙開放與交流合作,扶持發展外向型企業。以承接東北和環渤海地區產業轉移為主,廣泛開展與東、中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促進企業資產重組,整合壯大一批企業集團。發揮作為呼倫貝爾地區對接黑龍江的前沿區域優勢,做好與毗鄰地區間的合作,著力打造“哈大齊呼”經濟協作區重要節點城市。
(七)突出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環境承載能力發揮產業集聚和生態效應,應用環保技術,合理布局不同產品的生產企業,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和企業間的代謝平衡。[8]圍繞建設生態城市目標,落實好國家《大小興安嶺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優化生態建設布局,形成生態市—生態鄉—生態村—生態戶網絡化、金字塔形生態示范區體系,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者:文進磊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