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縣域經濟差異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縣城和鄉鎮為依托,以縣為單位進行資源配置,經濟的整體發展基本依靠于本地農業,以農業和農村經濟作為基礎,同時包含其他各種經濟成分的一種區域性經濟[1]。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國民生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并大力發展。分析縣域經濟差異對解決三農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區域經濟差異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社會和經濟現象,也是區域發展理論構成的核心之一。分析和研究區域經濟差異對于促進該地區經濟的發展、保持社會的穩定、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具有重大的意義[2]。
一、區域概況、研究方法
(一)區域概況寧德位于福建省東北翼沿海、福建閩東地區,東臨東海,與臺灣隔海相望,西鄰南平,南接省會福州市,北接浙江,是福建離“長三角”和日本、韓國最近的中心城市。土地面積1.34萬平方公里。寧德市下轄蕉城區、福安市、福鼎市、古田縣、霞浦縣、周寧縣、壽寧縣、屏南縣、柘榮縣九個縣及縣級市組成,截至2013年10月,全市戶籍人口340.03萬人。寧德市經濟總量從2005年到2014年經濟發展迅速,2005年的GDP總量從309.04億元到2014年GDP總量1238.72億元,年增長率為16.77%;從人均來看2005年人均GDP10166元到2014年人均GDP43617元,增長了33451元。依照行政區劃寧德市分為蕉城區、福安市、福鼎市、古田縣、霞浦縣、周寧縣、壽寧縣、屏南縣、柘榮縣九縣市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1.極差分析法極差是指一組測量值內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又稱范圍誤差或全距,以R表示。它是標志值變動的最大范圍,它是測定標志變動的最簡單的指標。公式為R=Ymax-Ymin,其中Ymax為9個縣市中GDP最高者,Ymin為9個縣市最低者。2.泰爾指數為了體現寧德市各縣市具體差異指數,采用泰爾指數進行分析。泰爾指數是一種已被廣泛應用的不平衡系數,該系數滿足達爾頓庇古轉移原理以及人口和收入均質性等所有條件[3]。公式為T=∑(gi/G)xlog[(gi/G)/(pi/P)];其中gi為第i個子區域的GDP值,pi為第i個子區域的人口值,G為區域總GDP,P為區域總口數。
二、寧德市區域經濟差異分析
(一)極差分析從圖中可以看出,寧德地區各產業都在不斷發展,各級產業和總量的絕對指標十年來都保持著增長態勢。其中第一產業差異的增長相對較緩,評價每年絕對指標增長為13.02%;也可看出2005—2010年前極差變化相對平緩,極差增長率為4.89%,但從2011—2014年極差增長率23.88%;2011年起落實貫徹《寧德市“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規劃》,打造特色農業產業帶,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化體系等一系列政策實現了第一產業在寧德各縣市的快速發展。第二產業極差變化最大,從2005年的28.74億元到2014年的169.74億元,兩者相差5.91倍;從2011年起變化明顯增強,且第二產業對于地區GDP的發展貢獻率最突出,第二產業在地區GDP的占有率從2005年35.33%上升到2014年50.66%,第二產業差異的迅速拉大是導致寧德地區差異擴大化的主要因素。第三產業的極差變化呈平穩的增長態勢,每年絕對指標增長率為13.65%。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105.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41.6%,其中工業投資增長42.5%;第三產業投資增長51.9%[4]。對第一產業投資增長雖大于其他產業,但農業本身GDP基數小難以充分體現其在地區GDP中的作用。
(二)變異系數分析以人均GDP為計算重點的變異系數測算結果顯示,在2005—2007年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但2009—2014年變異系數呈顯著的增長趨勢,從2009的0.211428到2014年的0.293126每年的增長率在6.82%左右。這表明,近年來隨著GDP的快速增長,人均GDP也不斷增長,差距也不斷拉大;進一步分析得出以工業為主導的縣市快速發展導致與一般性縣域差距急速拉大,人均GDP差距從2005年的2.09倍到2014的6.14倍。
(三)泰爾指數分析以寧德市9個縣市人口和GDP分別占寧德市總人口和當年全市GDP的份額為對象求出了寧德市從2005到2014年的泰爾指數(見上表);可以看出2005—2014年,寧德市9縣市的區域經濟差異呈不斷增長趨勢。2005年寧德市的泰爾指數為0.008816,2014年的泰爾指數為0.016587是2005年的1.88倍,其中2011年到2012年增長迅速從0.012427增長到0.014439,增長率達到16.2%。進一步分析發現有兩個階段的泰爾指數呈現下降趨勢,2005-2006年從0.008816降到0.0080082,增長率為-9.17%;2008—2009年從0.010282降到0.009869,增長率為-4.02%,可見2005年寧德市經濟戰略的調整和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于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寧德來說使各縣市的經濟差異減小。但總體來說區域經濟差異的擴大是明顯的,平均每年的增長率為7.67%。
三、政策建議
一個地區在其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中,都會經歷一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先逐步擴大再逐步縮小的過程,即由非均衡發展逐步變為相對均衡發展[5]。須清晰的認識到當前存在的客觀事實,區域經濟差異對地區發展有一定的好處,但應當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提出政策建議,促進寧德地區縣域經濟健康合理增長。
(一)突出重點,培育縣域增長極縣城是縣域工業化、城鎮化的主要載體,是農村城鎮化最有發展潛力的區位,是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6]。寧德市地理位置優越,各縣市發展不一,形成了以福安為代表的工業增長區,以霞浦為代表的農業增長區;寧德市應根據福建省總體的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科學、合理的產業定位。建議形成以福安為依托的第二產業增長極,促進自身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其他各縣市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加強對福安、福鼎等地的政策扶持,積極引進外資,承接第二產業轉移,積極發展工業;鞏固和突出福安機電產業優勢,延長上、下游產業鏈,輻散到周邊區域。寧德市環境保護良好,污染較低,積極推動以霞浦漁業為代表的農業發展。繼續保持和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同時,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推進農產品質量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積極開拓市場,延長產業鏈,發展現代農業,形成以高特優農產品為代表的農業經濟增長極,吸收返鄉農民工,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促進農業產業平穩增長。
(二)優化資源配置,增強積極性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部署,資源是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縣域經濟發展的資源除了自然資源外還包括資金、技術、信息、人力等社會資源。優化財政投入,增強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加大對山區縣市的支持力度,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福安、福鼎高速發展的第二產業需要繼續保持和鼓勵,加大政策扶持,進一步簡政放權,激活企業活力,打造第二產業結構升級版。實施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利用寧德市獨特的自然資源,引導鼓勵農業技術、民間資本、信息等向農業領域轉移,從而增強農業強縣發展的積極性,早日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實現農業產業高速健康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充分調動各縣市的內在發展潛力,制定各項優惠政策,鼓勵當地、返鄉人員把握時代契機,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予以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支持。適當提高地方最低工資標準,促進消費,以消費帶發展。完善信息基礎建設,融入“互聯網+”的新浪潮,建立現代化信息傳輸網絡,實現“數字寧德”網絡管理目標[7]。讓公眾充分感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發揮主觀能動性建設區域經濟。
(三)發展縣域特色產業依靠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采取適合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積極推進國家的一村一品策略的建設,深入挖掘本地區特色文化、農業、工業的發展。從目前來看,除福安、福鼎、蕉城區形成了一定地強有力的特色產業,其余縣市缺乏必要而有力的主導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撐。部分縣市仍然依靠傳統農業在帶動,效益低,產業鏈短、結構單一等情況,極不利于現代化的進程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各縣市應當在市場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本區域特有的資源,充分發揮其潛力,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古田、屏南、周寧、壽寧的成規模生產的食用菌和畜牧等產業,帶動山區生態經濟的快速發展。沿海和山區都要大力發展名優特農產品和綠色食品[8]。柘榮縣應當繼續提升海西藥城的戰略地位,保護環境是基礎,加大引資力度,積極宣傳,做大做強柘榮縣的藥城的影響力,帶動以藥業為依托的種植、觀賞、體驗、加工等產業發展。
作者:吳奶金 鐘沛 陳穎 林丹丹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