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結構下的縣域經濟差異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為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國不斷推進供給側改革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在該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差異嚴重制約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為此,從縣域經濟發展的特征入手,對產業結構下我國縣域經濟演變進行分析,最后以偏離-份額分析法作為基礎,以1990—2015年的數據作為分析對象,對縣域經濟效應進行測度,進而得到當前我國中西部和東部地區在產業結構方面發展的差異。通過研究,也進一步驗證中部地區還需要加強第三產業發展,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相對均衡。
關鍵詞:產業結構;縣域經濟;發展差異
一、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特征
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從整體上來看呈現出典型的空間發展不均衡的特點。這種不均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從宏觀角度來講,不同區域之間在經濟發展上存在差異;從微觀角度看,不同縣域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差別。而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有政策導向因素,也有歷史方面的原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率先在東部地區實行改革開放,此后開始實行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正是這種歷史和政策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我國中西部地區以及不同縣域之間在經濟發展上存在很多的差異。當前,我國總共有2070多個縣,縣域地區面積占到全國面積的94%,縣域人均GDP卻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0%。在全國生產總值方面,2014年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為33.87萬億元,占到全國生產總值的53.8%。通過這組數據的對比可以發現,占據全國面積94%的縣域經濟,在經濟發展方面只占到全國生產總值的一半多,從而可以看出,縣域經濟發展在未來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這種強烈的反差,造成我國經濟在縣域經濟方面形成巨大的差異,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
二、縣域產業結構演變
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不均衡,從產業結構來看,可以從數量結構、空間結構和質量結構三個方面去測度。其中,從數量結構來講,以1990—2015年的全國產業發展數據為例,我國縣域產業結構的演變從原來的“一、二、三”模式,逐步演變為現在“三、二、一”模式,即在產業發展中,第三產業的比例逐步擴大,并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這種數量上的差異,可以將全國縣域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結構穩定型。對該發展模式來講,主要是“二、三、一”的發展模式。在該模式中,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提升,并且水平較高。而該模式主要集中在廣西、福建、海南、浙江、山西等區域。第二,結構成長型。該模式中,整體發展層次較低,但還是以“一、二、三”產業模式為主。在該模式中,第一產業占絕對主導地位,但是第二和第三產業逐步提升,并且數量逐步增加,但差距不大。這主要集中在黑龍江、江西、遼寧、安徽、甘肅等省。第三,結構提升型。該部分是從傳統的“一、二、三”轉變為“二、三、一”發展模式,并主要集中在山東、湖南、廣東、重慶、四川等省市。
三、產業結構下的縣域經濟效應測度
為更好評價產業結構下的縣域經濟差異,以東部、中部、西部以及東北部作為測度對象,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產業結構下的縣域經濟效應以及產業競爭力進行評價。這個分析法主要應用了三個指標。第一,總偏離率。資料中表明,我國河北、山西、山東、內蒙、遼寧等省區11個縣域的總偏移為正。這說明這些縣域經濟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全國平均增長速度。而其他區域的總偏移則為負,說明這些縣域經濟增長的速度比全國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還要低。第二,結構偏離率。在全國范圍內,結構偏離率為正的區域包含有山西、河北、山東、廣東等省。這些區域屬于穩定型的“二、三、一”結構,并且也屬于從“二、一、三”到“二、三、一”的提升型結構狀態。第三,競爭力偏移率。其中河北、山西、內蒙、山東、重慶等11個區域的總偏離率為正的省份的競爭力偏移率也為正。第四,總偏移主要指的是結構偏移和競爭力偏移的總和。通過二者對于總偏移的作用,其中有17個區域的競爭力偏移要高于結構偏移。如果競爭力偏移為正,那么總偏移為正。如果競爭力偏移為負,那么總偏移為負。從這可以看出,如果縣域的產業結構非常相似,那么縣域產業結構產生總偏差的原因則是競爭力偏移。第五,三次產業競爭力指數的大小能夠表明不同省份產業發展的程度。河北、內蒙古等11個省份的競爭力指數大于1,那么這些省份產業發展的比較快。而如果省份競爭力指數小于1,則說明該省份實際生產總值增量不能夠達到全國產業發展的平均速度。通過對東部、西部、東北部以及中部三次產業的競爭力指數進行比較,可以得出西部競爭力指數要大于東部,而東北部要大于中部。
四、結論
通過上述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第一,縣域產業結構并沒有較高的層次,并且結構也都有著相同的特點和狀態,說明產業結構并沒有較大的差異。每個國家產業結構的轉變都是通過三次產業的結構轉變來實現的。對于我國而言,我國縣域經濟并沒較快的發展。當前,“二、三、一”是層次比較高的產業。不同縣域的產業結構也不盡相同。有的縣域會將第一產業作為發展戰略的重點,有的是第二產業,而有的是第三產業。和大城市經濟相比,縣域經濟的實際問題是應當將第二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結構,從而能夠實現三次產業的共同發展。從整體上來說,縣域經濟主要靠農業來獲得一定的發展。但是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卻不盡人意,大部分縣域財力有限,非農產業也沒有較快的發展。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產業結構得不到很大的提升。第二,各個縣域之間產業結構下的經濟差異并不是非常明顯??h域經濟總偏移為負的主要原因是競爭力偏移為負。這主要說明了縣域產業結構差異的偏離對于總偏離并沒有產生多大的作用。從這也可以看出,產業結構的差異和產業層次有著非常大的聯系。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對于各個縣域之間的競爭力有著直接的影響。第三,我國西部縣域經濟的發展要高于東部和東北部。西部各個省份三次產業的競爭力指數都比較高,這表明了這些區域的產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中部各個區域的主導產業并沒有預計中的較快發展,并且三次產業都缺乏一定的競爭力。而中部也成為了經濟發展中需要不斷改善提升的區域。
參考文獻:
[1]鄭永琴.青海省產業結構優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7,(1).
[2]文榮光,顏冬.貿易開放和產業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
[3]林樹山,李普亮.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升級對稅收增長的動態影響[J].稅務與經濟,2017,(3).
[4]周紅波,劉娜.浙江省縣域經濟差異演變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4,(33).
[5]任鳳,李豫新,付金存.產業結構視角下的新疆區域經濟差異分解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1).
[6]朱蘇加,吳建民.縣域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及結構特征分析———以河北省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5,(6).
作者:馬寧 單位:陜西省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