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部對外經貿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西部地區發展外貿的基礎與條件
由于歷史和自然條件、以及梯度推進理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運用等原因,中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總體經濟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在對外貿易發展的規模和水平上,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中西部地區發展外經貿也存在有許多比較優勢。
1.中西部地區在能源、礦產、旅游等自然資源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中西部地區的資源相當豐富,如目前已探明的140種礦產資源中,中西部就有120多種,一些稀有金屬儲量名列全國乃至世界前茅。另外,西部地區特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得天獨厚的秀美山川、綺麗風光,眾多少數民族聚居,民族風情、文化習俗的無窮魅力,對越來越崇尚自然的人類具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2.中西部的沿邊地區存在對外貿易的地緣優勢。盡管無東部地區的沿海優勢,但西部地區與原蘇聯、中亞、南亞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接壤,同樣具有區位優勢。順應市場多元化戰略,開拓上述地區市場,發展邊境貿易,比起東部地區經由西部出海繞行,有靠近市場減少運費的優勢。另外,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與一些中東、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的居民在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甚至語言文化等方面具有共同點,容易溝通,更易發現市場需求和生產適銷對路產品,減少市場進入障礙。
3.中西部地區在對外貿易上存在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和市場潛力。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決定了其對外貿易必須繼續發揮其勞動力的優勢,也就是要繼續發揮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中西部地區的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61.93%(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卻只占46.02%,人均創造價值明顯低于東部。這就必然出現多余勞動力和廉價勞動力。另外,7.65億中西部人口是一個巨大的消費者群,隨著中國經濟的西進,這個消費者群的潛在購買力會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原有的購買力會加速膨脹,從而形成擁有巨大需求的廣闊市場。
基于中西部地區所具有的上述發展對外貿易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以及國家給予中西部地區的一系列關于減免稅賦、優惠信貸和投資傾斜等的優惠政策的支持,再加上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所帶來的寬松的國際環境和難得的機遇,中西部地區完全可以通過對外經貿交流與往來,及時獲取國際市場發展變化的最新信息,促進當地產品結構調整和優化,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引進國外和東部地區的資金及先進適用的技術設備,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升級,增強中西部地區的國際競爭力,把發展的潛力轉換為現實生產力,為新世紀中西部地區經濟和對外經濟貿易的持續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推動力。
二、中西部地區發展外貿的戰略措施
如何充分利用這些中西部地區在外貿發展上的比較優勢和機遇,在西部開發背景下實現貿易結構調整,促進外貿結構優化,以期推動中西部經濟的加速發展,這是新形勢下制定中西部地區貿易結構戰略應著重考慮的問題。
1.加強與東部地區的合作。
經過20余年的改革開放,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和管理等方面較之中西部地區有很大的優勢,而這些正是中西部地區所欠缺的。中西部的能源原材料優勢也是東部一些企業所急需的,因而本著優勢互補的原則,加強中西部地區的合作互動,是實現區域外貿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1)利用東部的資金和技術開展以下領域的合作:
第一,基礎設施開發合作。可通過在東部地區發行建設債券、設立投資基金、成立西部開發銀行,或把中西部有關項目股份化,在東部籌集股本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自然資源開發合作。可通過由東部企業單獨投資開發,或把資金、技術注入到西部相關企業進行聯合開發等途徑進行自然資源開發合作。這對于擴大西部勞動力就業、優化相關企業資產結構和推進技術改造,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第三,經濟技術開發合作。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可以開展靈活多樣、互惠互利的經濟技術合作。東部的一些高新技術項目可以直接西移,也可以采用技術投資、技術入股等方式,將東部的技術、人才和西部的土地和市場相整合,把技術和人才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還可以利用投資基金、股票、債券等金融工具,發揮西部地區潛在的技術、人才的作用,進行合作開發。在合作中注意運用先進技術,發揮西部地區“基因庫”、稀缺資源的優勢,積極培植“綠色價值鏈”和高附加價值產品。
第四,區位資源開發合作。主要是指在擴大邊境貿易、開發旅游資源、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等方面,加強兩地合作。具體包括兩地共同組建貿易公司、開發貿易市場等方式開拓邊境貿易,利用東部的資金和西部所具有的自然和歷史景觀推出旅游精品,發展西部旅游業;或借助東部所具有的資金、技術和西部所具有的特色資源,引導西部地區走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經營道路,創出名牌。
(2)可采用多種方式將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在人才的培養方面進行合作交流:
第一,東部地區可以采取單獨投資辦學或聯合辦學等方式積極參與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培訓等各種層次的人力資本開發,也可以通過網上教育、遠程教育等先進手段來推動西部教育發展,并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
第二,鼓勵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區的外經貿系統之間進行交流,將東部開放開發中好的思想觀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經驗推廣到中西部地區。
第三,創造有利于外經貿人才發揮作用的政策環境,吸引那些有志于中西部地區外經貿事業發展的人才參與西部大開發,到中西部地區建功立業。
2.自然優勢與科技優勢相結合,豐富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西部地區應轉變以往“立足資源搞開發”的觀念,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核心”的戰略。從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分工中重新定位,結合技術優勢,積極創新與改良,提高產品與服務的技術含量、附加值,促進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升級,豐富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未來西部地區出口主體產業應分為三大類:出口基礎產業,即能改善外匯收支狀況,擴大外匯資金積累,支持本地區產業結構轉換的產業;出口支柱產業,即能增強出口創匯的后勁和能力,并推動本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級化發展的產業;出口導向產業,即對出口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先行和導引作用的產業。西部地區應考慮通過產業調整與產業培植,按不同層次構成如下出口主體產業體系:
(1)以創匯農副、礦業、輕紡工業作為西部地區的出口基地產業,即重點扶植創匯率高的農副、礦產品生產,通過提高這些產品的加工程度,不斷增加產品中熟練勞動與技術知識的含量,從而提高這些部門的整體創匯水平。對輕紡工業包括皮革制品工業,則注意提高其生產和經營的集約化程度,改進花色品種與工藝質量,逐步以高檔化的產品結構改變目前初級品、半成品比重較大的局面。
(2)以機電工業作為西部地區的出口支柱產業。要充分利用機電工業所具有的需求彈性大、附加價值高、生產可分性強、市場機會多、技術創新快等特點,通過優先和集中開發出口機會較大、生產基礎較好的產品,建立出口生產基地,形成聯合優勢和大批量生產,降低換匯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出口競爭能力。
(3)以高新技術作為西部地區的出口導向產業。西部地區應不失時機地發展電子信息、現代生物工程、航天航空技術,以及光機一體化,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當地國民經濟及其產品在出口商品結構中的比重。利用現有資源適時地直接進軍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擴大高新技術產業產出能力,提高出口份額,這既有利于加快西部經濟的健康發展,也符合外貿出口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要求。
3.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目前,西部地區出口市場分布過于集中,有一半左右的出口商品流向港澳和日本兩大市場。市場分布的這種單一化局面,受制于外方的風險較大,不利于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的持續、穩定與協調發展。今后西部地區宜逐漸采取“全方位開放、向西傾斜”的市場布局戰略,其內容包括:
(1)繼續鞏固和擴大對港澳、日本的出口規模。港澳地區作為西部農副產品的主銷市場及多種輕紡產品的轉口市場,其地位在近期內仍然是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日本的原材料依賴性的生產結構和農副產品需求,則與西部地區的能礦產品及農副產品加工、輸出能力相吻合。同時,西部地區也很需要引進這兩大地區的資金、技術,加快經濟開發步伐。
(2)積極恢復與發展對獨聯體、東歐國家的出口。西部地區應采取鼓勵措施,大力恢復與擴大同這些國家的貿易。除了常規商品貿易外,還可采取補償貿易、租賃貿易、技術貿易、實物信貸等多種靈活的形式,逐步形成政府協定貿易、地方貿易和邊境貿易互補、共進的局面。
(3)大力開發西亞、北非等泛阿拉伯地區的市場。這一地區與我國西部地區在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方面有許多相近之處,雙方具有發展貿易的天然條件。因此,西部地區應注意廣泛搜集有關的經驗與貿易信息,生產適銷對路的多檔次產品,并盡快擴展和溝通各種貿易渠道,發展“官民并舉”的貿易形式,爭取在這一市場上有較大突破。
(4)努力打開西歐市場。西部地區同這一市場的經貿聯系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貿易額仍偏小。在近期、中期,應積極借助隴海———蘭新亞歐大陸橋開通、運營的有利條件,加大對這一市場的出口份額,并積極組織適銷性產品生產,有針對性地調整產品結構,為以后多層次、大規模地開拓市場積蓄力量,并進行相應的“軟件準備”。
4.將旅游業作為中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的一個新增長點。
國際旅游是中西部地區對外貿易的一個新增長點,是中西部地區獲得外匯收入的一個主要無形貿易方式。旅游也是一個長盛不衰的產業,具有良好的“連帶效應”或“波及效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隨著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擴大,將給中西部旅游業帶來極大的政策發展空間、客源和資金來源,中西部地區旅游業有條件獲得超常發展。
當然,在加快中西部地區旅游業開發的同時應注意:
(1)應加強對中西部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劃。國家應把中西部旅游資源的開發納入國家加快發展中西部的整體戰略布局中,選擇一批在國際旅游市場上前景看好,國內又有資源優勢的新資源開發項目,全面規劃,成片開發,賦予其一定的優先發展政策,將其逐步開發成為21世紀的旅游拳頭產品。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民航等部門可利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或外資,優先解決國家級、省級景區和重要旅游資源開發的支線公路和機場建設,提高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
(3)在中西部地區開辟新的具有樞紐地位的國際直通航空口岸。可以考慮選擇條件成熟的城市(如昆明、烏魯木齊、西安、成都等)開辟為大型國際航空口岸,直接通往東南亞及歐美客源市場,改變我國國際旅游交通的結構,降低國際旅游者的旅游成本,增加我國旅游產品的組合能力。
(4)實施旅游景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國家可以撥出專項資金,對中西部的旅游景區實施綜合生態環境治理工程,促進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推動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