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場經濟的分析和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的原因
1.消費者投訴維權難。消費者投訴的成本往往大于收益,因為進行維權的消費者在投訴過程中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一方面要有時間去等待相關部門由于職能交叉、效率低下的處理,還要花費精力去了解訴訟的途徑和步驟;另一方面要花費金錢,交通費、通訊費、鑒定費、訴訟費、請律師費用。整個過程中消費者處于劣勢,即使勝訴得到的補償也僅限于退換貨,造假者并不會賠償這個過程中消費者的全部費用。鑒于此,大多數消費者在遭遇價格低廉、危害不大的假貨選擇緘默其口,不再發聲。
2.生產者抓住了現階段消費者的心理弱點———收入不高、愛慕虛榮。假貨的產生是需求創造供給的過程,一方面技術的進步導致假冒產品可以以假亂真,一方面虛榮心作祟和經濟人想法,獲得最大利益,促使消費者會知假買假,從側面助長假貨的泛濫。
3.網絡的出現是假貨泛濫的最佳溫床。網絡具有隱蔽性、神秘性、不可控的特點,利用網絡平臺制假販假為工商部門的打假行動又多加了一層屏障,線上線下舉足輕重,兩手都需要抓。
二、治理造假產品的相關對策
由于造假原因的不同,有如下不同的治理辦法:
1.保證產品質量。針對我國現行發展不完備導致的造假,政府應著力發展生產力,通過財政手段鼓勵大、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創新,并加快產業集中的速度。以上三點可以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減少產品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假貨的產生。
2.健全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為增加造假者的成本,政府需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法律、法規對經濟行為進行監督,并加大懲罰力度。而非正式規則的建立相對于正式規則,時間較長,執行力度較弱,但是也是必不可少。加強誠信的教育,讓誠信潛移默化地融入文化、習俗中。以上兩點保證生產者一旦造假,就有很大概率受到懲罰,生產者處于成本考慮,會減少造假。
3.健全市場。為了避免生產者利用市場信息的不對稱進行造假活動,擴大市場和建立健全的市場機制是必行之路。對于消費者而言,產品信息的獲得需要交易成本。當交易是在一個地點相同交易者之間頻繁發生的時候,生產者一旦造假,消費者就會立即拒絕交易,生產者的機會成本大,生產者會拒絕造假。同樣,當造假者不誠信的信息在市場里傳播速度很快的時候,生產者一旦造假就會被消費者得知,此時生產者會拒絕造假。而通過這兩點保證生產者不造假的前提是市場的擴大和市場機制的健全。
4.確保消費者權利。對消費者進行維權教育,使消費者有維權意識,并懂得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途徑達到維權目的。完善維權部門流程,減少維權成本。
5.消費者教育。為了避免消費者助漲假貨的生產,應借助產品品牌商對消費者灌輸正品購買和知識產權維護意識,鼓勵消費者根據自身可承受的消費水平進行理智消費、正品消費,不給假貨以市場空間。
6.健全網絡交易的管理和監控。為確保假貨預防和追溯,完善商戶信息,確保實名制,并能準確追究地點。監控每一筆交易流程,完善售后,在交易雙方無法達成共識時,交易平臺能夠及時得知并給予雙方處理辦法。
7.制度治理。假貨的猖獗,從生產者角度來講是逐利驅使,從消費者角度來講是虛榮心驅使。倘若無法從雙方觀念的扭轉解決問題,那么可以通過制度的調整,將生產者的逐利心理和消費者的虛榮心理從假貨猖獗的驅動力轉變為抑制力。例如,增加個人打假,并給予打假者獎勵,則消費者會積極打假,而當獎勵足夠有誘惑力時,生產者不會造假反而檢舉身邊的造假者。倘若實施制度的交易成本小于制度實施帶來的收益,那么制度是有效的。
雖然造假賣假是市場經濟發展難以避免的過程,但是假貨的危害是不容小覷的,出口商品造假會導致信譽降低,影響股價;國內商品造假,打擊遵紀守法制造商積極性,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危害整個市場的健康運行。從制度層面來抑制假貨,嚴厲打假,是明智的選擇,是市場能力欠缺的補充,也加快了市場激濁揚清的進程,提高居民幸福感。
作者:馮艷羽 黃超凡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