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交通運輸社會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交通運輸業,是運輸勞動力借助運輸工具對運輸對象改變位移的產業。交通運輸普遍存在人類各種經濟活動中,能夠為經濟活動提供空間聯系的環境,是經濟空間形態形成和演變的主要條件,如交通運輸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的作用以及產業區域的形成。交通運輸技術的進步使得自然資源的開發有了可靠并且廉價的運輸保證,促進了經濟的集中,也自然使得交通便利之地成為運輸成本較大的工業的集聚地,如港口,鐵路附近等。人口、勞動力都向經濟帶集聚,能增加就業崗位,進而刺激國民經濟的增長。交通運輸不僅能帶動經濟增長,對不同地區、國家的政治、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我國交通運輸增加值由1997年4148.57億元直線增加到2013年27282.93億元;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就業人數從2003年888518人增加到2011年1169084人。
2社會經濟與交通運輸兩者相關關系的數量分析
2.1運輸彈性系數國民經濟發展,運輸需求量增大,運輸量也會隨之增加,它們之間成正比。因此把運輸量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這種關系叫運輸彈性系數。彈性系數是一種比例關系,反映出社會經濟發展對運輸的需求,以及運輸業是否適應社會經濟發展以及適應程度。設運輸量(客/貨運周轉量)年增長率和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分別為,,則運輸彈性系數表示為:E=(注:這里E取其絕對值),以我國1979-2013年運輸增長率和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相關數據計算運輸彈性系數(取小數點后三位)。數據來源:統計網(1)1980年前E>1,說明我國1980年之前交通運輸發展速度要高于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運輸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較為敏感,國民生產總值的一點變動都能引起交通運輸較大變動。(2)1980年到2012年E基本穩定在0<E<1范圍,說明1980年到現在我國國民生產總值變動所引起的運輸量變動較小即交通運輸發展速度慢于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這時期受社會經濟影響程度較改革開放前期有減小趨勢,但2009年客貨運彈性系數相對前后幾年來說較高,特別是貨運彈性系數>1,原因是2008年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運輸業表現出對社會經濟發展較高敏感性。隨著經濟危機緩和,運輸發展開始趨于平穩,最終恢復到穩定水平。2013年我國客貨運輸年增長率出現負增長,表明我國運輸業發展遇到瓶頸,需要制定科學產業發展政策。
2.2運輸強度運輸強度指在一定時期內完成的客、貨運周轉量與同一時期國民生產總值的比值。采集1978年-2013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和客貨運周轉量相關數據計算客貨運強度,結果如下:客運強度為0.4782、0.5019、0.3007、0.1217、0.1023、0.0951、0.0810、0.0730、0.0661和0.0487;貨運強度為2.7236、2.5584、1.4001、0.3990、0.4371、0.3807、0.3589、0.3400和0.2970。(1)1978-1980年運輸強度明顯較大,說明這一時期運輸發展速度高于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原因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工作中心在經濟建設上,客貨運周轉量較大,運輸發展速度快于社會經濟發展速,是工業化帶來的結果。(2)1980-2001年運輸強度呈下降趨勢,說明運輸發展速度相對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隨著運輸工具不斷改進,運輸技術不斷更新,運價不斷降低,運輸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也不斷降低。(3)從2001年到現在,運輸強度呈現慢慢下滑趨勢最終處于基本平穩態勢,貨運強度基本保持在0.5以下,客運強度基本保持在0.1左右。說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交通運輸發展都處于一個穩步發展狀態,只是運輸發展速度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速度。
作者:宋薇單位: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