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鹽業對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自秦漢至明清,歷經海水沖刷與歷史變遷,江蘇沿海地區從北向南的連云港、鹽城和南通境內形成了二十多個鹽業城鎮,造就了獨具海鹽文化特色的沿海城鎮格局,兩淮鹽稅更成為古代國家的重要財稅收入,鹽政專賣制也成為我國古代社會經濟繁榮與凋敝的重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兩淮鹽業;鹽業城鎮;財稅;鹽政管理
兩淮鹽業生產始見于《史記貨殖列傳》,載“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地也,……夫吳王闔閭、春申、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東有海鹽之饒……,”說明兩淮鹽業起源于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兩淮鹽業得到了極大發展,宋元時期得到了進一步振興,明清時期則達到了鼎盛。江蘇兩淮鹽業地區是中國歷史上海鹽生產最發達的地區,是中國海鹽生產中心,兩淮鹽業發展對我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一、煮海為鹽造就了獨具“海鹽文化”特色的沿海城鎮格局
江蘇沿海灘涂地區的鹽業開發,最終促成了鹽業城鎮的形成與發展。自秦漢至明清,歷經海水沖刷與歷史變遷,從北向南與古鹽業有關的城鎮主要有贛榆、海州、北沙、廟灣、新興、伍佑、劉莊、白駒、草堰、丁溪、西溪、安豐、梁垛、富安等[1]。以鹽阜平原為例,它地處江蘇沿海中部,成陸時間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秦時期,鹽阜先民屬于東部“淮夷”族,與中原地區的華夏族進行過多次戰爭后逐步融入了華夏族。春秋戰國時,鹽阜平原沿海灘涂出現了散落的“煮海為鹽”的亭灶蘆舍,后來這些亭灶蘆舍集中地就漸漸形成了村鎮?!暗靥帠|沙岡的施莊、草堰、上岡等地發現了秦漢時的墓葬,說明東沙岡秦漢時城鎮聚落已達一定規?!盵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政府設置“鹽瀆”縣,其故址曾出土“射陽丞印”和“貴其亭術”封泥[3]?!胞}瀆”即鹽河之意,正因為西漢時淮南一帶鹽業比較興盛,為方便起見就開鑿了運鹽之河。東晉義熙年間“因環城皆鹽場”而改“鹽瀆”為鹽城。據地方志載,西漢時鹽瀆縣已經達到五千戶三萬人口,沿海灘涂遍布鹽場,灶民聚集。在鹽瀆縣內,頭墩、二墩、三羊墩直到草堰等地發現許多秦漢磚瓦窯遺址和漢墓群,充分說明秦漢時這一帶的海鹽生產和城鎮發展狀況[4]。唐宋時期,沿海鹽業城鎮體系基本已經形成,奠定了“監、場、灶”三級城鎮格局?!氨O”的所在地便漸漸形成規模較大的鹽業城市,而“場”的中心就逐步演變為鹽業城鎮,“灶”便形成鹽業村落。兩宋時期,兩淮地區沿海鹽場設有鹽城監、利豐監、海陵監。北宋時期,鹽城監共管轄九個鹽場,即五祐、紫莊、南八游、北八游、丁溪、竹子、新興、七惠、四海等;南宋時期,鹽城監管轄新興和伍佑兩個場[5]。鹽城監所在地鹽城,唐宋兩朝人口最多時已達六萬。由此可見,海鹽產業的開發促進了鹽城的繁榮,唐代鹽城被稱為“劇邑”,元朝時淮南鹽場的鹽城更加繁榮。明朝時,作為老鹽場的鹽城成為鹽場課司駐地,不僅直接從事鹽業生產,還成為鹽業管理衙門,逐漸發展成為淮南重鎮。磚城長達七里一百三十四步,高達二丈三尺,寬達一丈二尺,整個城池如瓢一般漂浮海上,“瓢城”由此得名。城市中街巷交錯,市井繁榮,人口熙攘,儼然一座“淮之大縣”[6]。到了清朝,“淮南因海事東遷,鹵氣漸淡”(《清史稿•食貨志》),一些歷史較久的場灶鹽業生產日漸蕭條,商業、手工業等經濟活動逐步活躍,鹽場逐步發展成為多功能集鎮。清雍正九年(1731)廟灣場設置阜寧縣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東臺場設置東臺縣城。
二、兩淮鹽稅成為古代國家的重要財稅收入
自中唐以后我國就有“天下之賦,鹽利之半”的說法,鹽稅僅次于田賦。元代鹽稅甚至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50-80%,清代淮鹽的稅利收入曾占全國稅利收入的二分之一,所以古有“煮海之利,重于東南,兩淮為最”之說。據《尚書禹貢》記載,青州把鹽當作貢品。周代把貢稅改為課稅。秦漢時鹽稅則成為國家重要的財稅來源?!妒酚洝份d:“吳王劉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海煮海水為鹽?!眲㈠ㄩ_邗溝從揚州通海陵倉和如皋溪,成為淮南鹽運制的開始。為了解決因戰爭等原因帶來的財政困難和增加國家的財稅收入,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食鹽產銷由政府壟斷。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西漢政府在鹽城設置“鹽瀆”縣,招募百姓煮海為鹽,制鹽業便成為一個正式職業。官府還統一購銷亭戶(鹽民)所產之鹽,由產區或設在中轉地的鹽鐵機構專門負責海鹽的大規模轉運和分配。兩淮鹽業在隋唐時期得到了極大發展。唐代宗時,劉晏任鹽鐵使和兩淮轉運使,將唐初食鹽無稅制改為有稅制,實行民產官收和鹽商運銷的政策,鹽稅收入成為朝廷主要財稅來源。唐寶應年間,劉晏設海陵監(今揚州)、楚州監(今鹽城),在漣水設海口場,是為鹽業生產和收購的專門管理機構。當時全國稅利1200萬緡,鹽稅占了二分之一以上,其中兩淮地區鹽稅利占全國鹽稅利的百分之12%,順宗時兩淮鹽稅利占全國鹽稅利比例升至百分之三十二[7]?!缎绿茣份d:“天下之賦,鹽利房中,宮闈服飾,軍餉、百官俸祿仰給焉?!彼未鷥苫?、兩浙地區所產之鹽稱為東南鹽,所謂“東南鹽利視為天下為最厚”?!端问?#8226;食貨志》記載:淮南有楚州鹽城監,年產鹽41.7萬余但,占兩淮地區總產鹽量的四分之一多。1194年(南宋紹熙年間),黃河奪淮入海帶來大量泥沙,兩淮地區不斷出現新的淤灘。元代兩淮共有29個鹽場,產鹽最高年份(即天歷二年,1329年)年產鹽950075引(每引400斤)。但是,宋元時期統治者對鹽民的稅課和壓榨相當嚴重,鹽法紊亂,最終引發了元朝末年白駒場鹽民張士誠起義。明清兩朝是兩淮鹽業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朝時,兩淮鹽運司共領30個鹽場。淮北鹽場出現了灘曬,這種先進的生產方式更促進了淮鹽生產的迅速發展。淮鹽銷往蘇、皖、贛、湘、鄂數省,占全國租庸之半,關系國家大計。清廷從順治初年就采取各種措施恢復鹽業,因此每年鹽課收入在不斷增加,順治元年(1644年)全國鹽課歲入158,973兩,乾隆十八年(1753年)增至7,014,941兩。鹽課收入在朝廷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兩淮鹽區歲征銀額約占全國歲征銀額的半數以上。乾隆時期,淮鹽生產和運銷進入了黃金時代,出現了一批富可敵國的大鹽商,也造就了空前繁榮的古揚州城[8]。
三、鹽政管理促成了古代社會經濟的繁榮與凋敝
歷代鹽政管理的核心是確保鹽的財政專賣制,它主要涉及鹽業的產購銷和稅收等各個方面,基本都被鹽務官僚和世襲鹽商掌控。關于稅收管理參見上述內容,這里重點探討生產與購銷環節。在生產環節,為了防止鹽產過度和灶民私自煮鹽,歷朝歷代都對鹽業生產嚴加管理。唐宋元明四朝,鹽民煮鹽用的是盤鐵,由官府鑄造,所有權屬于場司。盤鐵極其龐大而厚重,由若干塊組成,數量按照鹽產設定,平時由眾多灶戶各執一角保管,使用時由各灶戶拼湊團煎。各盤鐵數量不得隨意增減。宋代為了擴大鹽產,灶民可以自制煎鹽工具“钁”,明代改稱“丿”?!柏庇蛇\司鑄造,每灶戶領取一口。由宋至清,盤丿管理和火伏管理互相結合?;鸱ㄗ运未_始,每灶盤鐵煮鹽一晝夜(24小時)為一伏火,產鹽量有定額。北宋時一伏火成鹽約15-25石(每石50斤)。明代灶戶自子時至亥時為一伏火,成鹽600余斤?;鸱ㄒ恢毖赜弥燎迥?,官府以此監督鹽業生產。在購銷環節,自春秋時期管仲實行“官山海”以來,食鹽業基本是“官營專賣”,其目的是防止利潤流失和私鹽出現,但是特權階層和鹽商們為了擴大私利必然進行破壞。關于鹽業“官營專賣”制,唐宋元明清歷經變革。唐代大理財家劉晏的榷鹽政策和就場專賣制被認為是歷代典范,也標志著鹽政管理制度的成熟[9]所謂榷鹽政策,即國家控制了食鹽生產和批發環節,由鹽場的鹽官監督鹽民自行產鹽并負責全部收購,就地批發給鹽商,鹽價中包含鹽稅,鹽商購買后自由運往各地銷售,很難投機倒把。劉晏被貶謫后,榷鹽法逐漸被廢弛,鹽價飛漲。安史之亂后唐朝社會經濟由盛而衰,到唐末五代時,各藩鎮橫征暴斂,鹽業生產日漸凋敝[8]。宋代鹽法混亂,從鹽鈔法到“換鈔”法,都是政府明目張膽對鹽商灶民的巧取豪奪。元朝承襲宋代鹽法,在兩淮推行立倉綱運法和“引票”法,結果形成元代后期官商競買,私鹽一度充斥市場,鹽民產出的鹽賣不出去,生活日益困苦。明初實行“開中法”,即鹽商將糧食(或馬匹等)運送到邊遠地區,換取政府的鹽引,再到鹽場支取食鹽,明政府通過牢牢掌握鹽業資源和專賣權獲取巨額暴利。隨著尋租及投機行為的日趨加重和鹽商集團的分化,萬歷四十五年,兩淮鹽區開始推行綱運法,綱運商人獨占經營權及相應的轉讓權、繼承權,鹽運領域開始操縱在大商人手中。清代兩淮鹽業經歷了綱運制、票鹽制到循環轉運制三個階段,這些購銷制度最終導致私鹽泛濫,食鹽運銷體制走向崩潰,至道光年間,淮鹽從鼎盛時期逐漸跌落下來[10]。清朝末年,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成立了通海墾牧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廢灶興墾的歷史。
作者:查愛 單位:鹽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