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融資規模與實體經濟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社會融資規模各指標占比變化根據表1的分類方法,我們得到社會融資規模的占比如表2所示。從表中看到,表內業務的占比整體下降,2002年的占比是95.5%,到2013年為54.73%,下降了40.77個百分點,,但表內業務占比一直是最高的。而表外業務和直接融資的占比不斷上升,其中表外業務占比從2003年的8.2%上升到2013年的29.82%,上升21.62個百分點;直接融資占比從2002年的4.9%上升到2012年的15.94%,上升11.04個百分點。雖然直接融資占比在2013年下降到11.74%,但根據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和實體經濟的融資偏好,我們相信,其占比在未來將不斷上升。因此,我們看到,在社會融資規模中,表內業務占比逐漸下降,而表外業務和直接融資的占比不斷上升,但表內業務占比一直最大。
(二)社會融資規模各項指標每年融資數量變化根據表3,從整體上看,表內業務、表外業務、直接融資每年新增融資數量增加,社會融資規模增大。表內業務從2002年的19206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94764億元,平均增長率約為15.62%。表外業務的數量從2003年的2611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51625億元,平均增長率為34.78%。除個別年份融資數量有所減少外,表外業務融資量每年增加。直接融資每年新增融資數量在2002年的為995億元,在2012年達到25059億元,平均增長率為38.07%(盡管在2013年下降到20332億元)。其次,從圖1中,我們觀察三大指標每年增長速度。表內業務的增長率除在2009年因金融危機的影響,擴大貸款投放量而達到最大之外,其余年份,表外業務的增長率都比表內業務的要高。同時,除了2003年和2013年這兩年之外,直接融資的增長率也比表內的增長率高。雖然表內業務在融資規模的數量上占有優勢,但是其增長率卻小于表外貸款和直接融資的增長率。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在實體經濟的社會融資規模中,社會融資規模總量和各項指標的社會融資數量每年增加。表內業務雖然在融資數量和占比上呈現絕對優勢,但其增長率和占比呈現出下降趨勢,而表外業務和直接融資的融資數量和占比不斷上升。這說明實體經濟社會融資結構出現變化,打破以表內業務為主的單一融資模式,逐漸向表內業務、表外業務以及直接融資的多元化方向發展。
(三)社會融資結構變化的原因社會融資規??偭坎粩嘣黾樱黜椫笜嗣磕耆谫Y數量不斷增加,表內業務占比下降,表外業務和直接融資的占比上升,造成社會融資結構變化,針對這種變化,原因總結為以下幾點。1.我國金融改革的導向作用。我國金融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改變依賴銀行貸款的單一融資模式,推進直接融資的發展,拓展融資渠道,優化資金的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一直以來,實體經濟主要依賴銀行貸款進行融資,2002年銀行貸款的占比仍高達95.5%。伴隨著金融改革的推進,我們看到表內業務的占比逐漸下降,表外業務和直接融資的占比不斷上升。2.銀行為滿足資本充足率和盈利要求,控制表內業務和發展表外業務。根據《巴塞爾協議》資本充足率的規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從表2的數據中,我們看到,在2009年,銀行新增表內貸款為105207億元,2010年到2013年累計新增表內貸款為350698億元,不考慮銀行留存等因素,銀行需要將近3.65萬億元的資本以滿足2009~2013年的貸款增長,然而我國的資本市場還不能支撐銀行如此龐大的融資數量。面對這一現實,銀行只能收縮貸款規模。貸款收縮降低了銀行利潤,也使其面臨轉型壓力,因此,開展表外業務不僅可以使銀行開展風險較低的金融中介服務,而且可減少銀行的資本占用,降低經營成本,也為更多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從而創造就業機會并使經濟更穩定發展。3.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經營利潤下降,銀行為減少信用風險,有意控制表內業務的規模。雖然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的區間,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產業出現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亟需調整,企業增長乏力,利潤減少,破產和違約的概率增大。面對這一經濟態勢,銀行為降低信用風險,對企業的信貸投放日趨謹慎,造成表內貸款占比下降。4.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直接融資的成本低,融資便利。由于直接融資直接在企業和投資者之間進行,沒有銀行貸款利差等中介環節,融資成本相對較低。同時,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日漸成熟,金融制度和法律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證券發行和承銷的業務日趨熟練,以及流動性良好的一級和二級市場,為企業的直接融資提供了便利。
二、銀行業風險防范與實體經濟發展
(一)社會融資規模變化給銀行帶來的風險銀行既是經營信用又是經營風險的機構,隨著社會融資規模的變化,它將給銀行帶來以下風險。1.銀行存貸業務受到沖擊,貸款市場份額降低。首先,金融市場日益開放和多元化發展,使企業和居民投融資的渠道日漸增多,居民的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回流到金融市場,金融脫媒深化,銀行吸存放貸的經營能力下降。其次,我國一直致力于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并逐步實現利率的市場化,導致直接融資的快速發展。相對于銀行貸款來說,直接融資成本相對較低,吸引一部分銀行的大型優質企業。然而這部分企業往往具有經營穩定、信用較好、資金需求量大的特點,并在銀行表內業務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優質客戶的流失造成銀行對這一部分大型優質企業的放貸量減少。2.信用風險增大。首先,銀行一部分大型優質客戶流失降低銀行貸款客戶的整體信用質量。相對于大企業來說,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和貸款規模整體較小,競爭優勢、經營穩定性和盈利能力沒有大企業強。與貸款給大客戶相比,中小企業貸款增加銀行的信用風險。其次,表外業務是銀行或有資產負債,不計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不影響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因而銀行沒有像對待表內業務那樣,對其高度重視。同時,銀行對表外業務的審核和監管的力度都比較弱,導致銀行面臨的隱蔽信用風險增大。一旦客戶違約,就會轉移至表內,成為銀行的不良資產負債,損害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降低銀行資產回報率。3.監管風險增強。對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銀行正常情況下只是作為一個中介機構,不用承擔違約風險,因而認為其屬于低風險業務,對其監管較弱,然而,銀行如果不認真審核和監管貸款資金的用途和流向,那么其將面臨很大的監管風險。目前,在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的社會融資規模增多和占比增大時,銀行更應加強對其資金用途和流向的監管,降低監管風險。4.操作風險進一步增大。相對銀行表內業務來說,表外業務在我國的起步時間晚,業務內容復雜,加上缺少專業性的人才,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在處理具體的業務時,出現操作失誤的概率大。此外,農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也獲得開辦中間業務的資格,他們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相對商業銀行的業務水平來說略遜一籌,無疑又會進一步增加操作風險。
(二)銀行風險防范與實體經濟發展針對社會融資規模變化給銀行帶來的風險,銀行應該積極應對,清晰定位,順應市場發展,創新業務和經營模式,從而為實體經濟更好的服務。1.增加對高質量中小企業的貸款并將貸款打包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首先,銀行一部分優質客戶流失,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上國家的“兩個不低于”的目標,即:“對于小企業信貸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銀行作為實體經濟的金融中介同時又是盈利機構,應該對現金流穩定、發展前景好和信用狀況優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幫助他們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同時,銀行也應適當降低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可以對不同信用等級的企業,實行差別定價,解決融資貴的問題,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其次,在對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時,一定要對申請貸款的企業進行充分調查,查清企業的經營情況和信用狀況,必要時建立全國征信系統,監督企業信用,對符合貸款要求的企業進行放款。貸款發放后,銀行還要進行貸后監督,關注企業的經營狀況,監督貸款去向和使用情況,一旦企業的信用狀況惡化,銀行可以停止對其貸款發放,降低銀行風險。再次,銀行為降低貸款風險,可以將貸款存量進行打包,進行資產證券化,盤活貸款存量,盡早回收資金,改善資產負債結構,將貸款資產移到表外,降低銀行風險。2.銀行應積極創新,拓展新的業務和經營模式。面對實體經濟融資結構的變化,銀行“吸存放貸”的經營模式在一步步地受到市場沖擊,銀行的傳統貸款逐漸失去其優勢。因此,銀行應該反思其業務品種和經營模式,摸清市場需求,創新業務品種和經營模式。首先,激發和培養銀行的創新力,加強新產品和業務的開發。比如,深化基金、保險、債券、貴金屬、外匯、理財等投資理財產品設計,并在此基礎上,增加投資理財產品的種類。同時,在直接融資規模日益擴大的情況下,進一步發展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和交易承銷等業務。其次,探索新的經營模式,除發展銀行傳統的柜臺業務外,積極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為客戶提供快捷方便的網上支付、轉賬、理財等服務。當前,手機銀行、微信銀行業務日益盛行,銀行應積極豐富移動銀行的業務種類并提供良好的客戶體驗。再次,銀行應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或者企業的合作,拓展銀行服務領域,向其他業務領域交叉滲透??傊y行應該從單純的融資中介向全面的服務中介轉型,向客戶提供多種類的業務品種和綜合化的金融服務,從單純依靠利息收入向收入多元化的方向轉變。3.在控制表外業務風險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表外業務,以服務于實體經濟。表外業務的社會融資規模和占比增加,表外業務的收入在銀行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提升,這是在國家控制銀行貸款規模和直接融資業務發展的情況下,銀行增加盈利的方式。因此,銀行要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了解實體經濟的需求,根據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適當擴大委托貸款、信托貸款以及銀行承兌匯票的規模,一方面增加銀行的表外業務收入,另一方面,通過給實體經濟進行融資,解決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幫助實體經濟發展。其次,在擴張發展表外業務時,必須要積極控制風險。銀行在增加經營表外業務的規模時,信用風險、監管風險和操作風險進一步增大,銀行應從三方面進行防范。首先,提高表外業務的風險意識,加強對進行表外業務的監管。強化貸前調查,主動進行風險識別和風險選擇。其次,銀行應對表外業務的資金去向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管,一方面用于監測企業的經營情況,降低信用風險;另一方面,防止企業將資金用于法律法規嚴禁的領域,降低監管風險。再次,銀行應加強對業務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增加其對表外業務的理解和提升業務操作技能,降低操作風險。
三、結論
銀行作為一個為實體經濟融資和服務的行業,其收益和風險基本上都來自實體經濟。目前,GDP的增速下降,經濟下行壓力大,銀行要謹防產能過剩帶來的實體經濟泡沫風險,同時,銀行應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積極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融資,幫助實體經濟發展。實體經濟的社會融資規模發生變化,每年社會融資規模的數量在增加,但表內業務的占比下降,表外業務和直接融資的占比上升。面對這種情況,銀行一方面要認識到融資規模結構變化給其帶來的貸款市場份額下降的沖擊,以及增大的信用、監管和操作風險。另一方面,銀行要進行積極的風險防范并幫助實體經濟發展。針對風險防范,首先,銀行要謹防產能過剩給實體經濟帶來的泡沫風險。其次,銀行要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增加對高質量中小企業的貸款,創新產品種類和業務經營模式,增加表外業務,才能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作者:葉靜 楊世偉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金融學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