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通貨膨脹的成因及策略(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中國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既有短期因素,又有長期因素。受到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內外需求、自然因素、市場波動、資源價格、經濟結構調整等等。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規模日益加快,現階段正是大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加快宏觀調控,取得經濟改革的重大歷史階段。從短期看需要經歷陣痛期,從長期看,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貨幣調控機制,才能處理市場經濟中各種各樣的矛盾,迎接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
通貨膨脹;特點與成因;對策分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我國經濟也經歷過了巨震。當時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反危機成效。但2010年下半年通貨膨脹果然來臨并逐步加劇,經濟回落速度不斷加大,經濟多次觸底,其迅猛之勢波及到各行各業。如何應對成為黨和國家、政府、經濟學家的最關心的問題。各界都在為通貨膨脹的形成與治理尋找出路與對策。
一、我國通貨膨脹現狀
(一)消費者價格指數指數呈現上升態勢
截至2016年3月,CPI雖然曾經有過一個階段的小幅下降,但整體水平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在2016年1月以來,CPI始終處于較高水平。再加上新常態下由于經濟下行的壓力央行采取了多種穩健寬松政策以刺激國內需求,通貨膨脹壓力出現了增加的情況。
(二)生產價格指數呈現上升走勢
隨著外資資本的流入,我國人民幣呈現了升值態勢。2016年1月以來央行對實體經濟發放的貸款不斷增加,促使國內投資需求開始回暖,使得從2015年10月到2016年3月PPI同比增幅呈現上升趨勢。
二、我國通貨膨脹特點
(一)我國的通貨膨脹與世界很多國家是同步的
本輪通貨膨脹出現了全球一體化的特征。由于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要高于我國目前的發展水平,因此衡量標準會有所不同。對于發達國家來說,百分之三是一個分界線,低于這個數字即為溫和型通貨膨脹,而對于我國來說,這個數字是百分之五。以美國為例,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之際,其CPI出現大幅波動,一度達到了百分之四以上,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之后,雖然有所下降,但不久就又抬起頭來,上升接近到百分之六。CPI對于通貨膨脹來說可以說是一個晴雨表,隨著我國通貨膨脹的到來,CPI指數也出現了大幅度的上漲。
(二)資金流動過快
2008年我國曾經推出四萬億財政刺激政策,在當時對經濟刺激起到了強心針的作用。但是巨大的流動性也帶來了通貨膨脹的后果。從2010年以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度增加導致了市場流動性加大。造成貨幣價值與貨幣數量的反比、物價水平與貨幣數量的正比變化。
(三)經濟機構出現變化
本輪通貨膨脹帶來了價格的上漲,其中以食品價格為例,農產品,如姜、蒜等漲幅明顯,改變了農產品價格一直比較穩定的局面。同時流動性過剩、游資炒作等帶來了全國漲價、全民炒房的現象發生。
三、本輪通貨膨脹成因分析
本輪通貨膨脹的形成因素是國際經濟沖擊、內需外需的變化以及貨幣政策、人口紅利拐點等等中期、短期因素影響造成。其成因具體分析包括:(1)從2011年到2015年我國M2供應增長率快于GDP增長率,且在GDP增長率下降的情況下不斷攀升。例如2015年GDP增長率比上一年度下降了零點四的百分點時,M2供應量卻增長百分之一點一。2016年1月央行對實體經濟的貸款投放量又增加了將近2,5萬億。將M2供應量增加到了1446198.03億元。這種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信貸規模的進一步增大,導致市場需求和市場價格的增加于上漲,引發通貨膨脹壓力。(2)我國寬松貨幣刺激政策的滯后給通貨膨脹進一步提供了動力。貨幣供應的急劇加大帶來了人們的強勁的購買力,導致物價上漲劇烈。從貨幣供應量M1增長率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看出。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將通貨膨脹的滯后期大大地延長。(3)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人口紅利時代過去。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人口紅利時代過去,也是造成我國通貨膨脹的主因。我國是人口大國,尤其是農村大量勞動力的轉移,使我國勞動力工資一直處于偏低的狀態。這也是我國制造業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但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可能成為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隨著人口政策的制約,我國人口紅利的時代也開始顯現出頹勢。2010年到2014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逐年上漲,但是勞動力供求卻出現結構性趨緊。加上我國不斷出臺提高勞動力工資福利的政策,導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在2011-2014年五年之間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工資上漲的壓力直接導致了物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帶來通貨膨脹。(4)自然災害影響導致農產品產量下降。自然災害影響導致農產品產量下降也是造成通貨膨脹的主因之一。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農產品流通中中間環節的獲利要遠遠多于生產者的獲利。流動環節的炒作現象過于強烈帶來通脹預期升級。投機炒作、囤貨惜售等現象是加劇通貨膨脹的主兇。(5)巨額外匯儲備截至2015年底已經達到了33304億美元。巨額外匯儲備導致人民幣外匯占款加大,帶來基礎貨幣多發。而且巨額的外匯儲備不能用于社會保障以及國內需求拉動,只能增加貨幣供給,進一步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四、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通貨膨脹不會一路高歌猛進。在我國采取的一系列應對措施后,雖然從近期來看仍然保持高位運行,但是已經開始有了初步成效。目前我國治理通貨膨脹的目標就是將通脹率控制在溫和狀態范圍內。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采用貨幣調控。短期采取的適度緊縮貨幣政策,是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后的過度膨脹。貨幣供應量連續回落下降了僅僅百分之三十。從目前來看貨幣緊縮的空間已經不大,為避免緊縮過度造成與市場的滯后現象,應適當降低貨幣緊縮力度。
第二,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是為了調節貿易收支和國內供求關系。美國為了環節國內金融危機壓力,壓迫人民幣升值。再加上國內主張加快人民幣升值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言論,造成我國一個時期內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通脹預期加速。適度上升匯率,可以刺激進口,抑制通脹,但是也會對出口帶來沖擊。實際匯率的升值是通過直接導致的是順差減少,抑制輸入型通脹,但并不能增加內需,只有收入上漲才能帶來實際有效匯率升值,減少順差,增加內需。因此一段時間內工資成本和農產品價格的雙重上漲在一段時間內勢必會推動通脹。
第三,因此采取有效匯率穩定政策,形成匯率機制,增加匯率彈性,不讓人民幣大幅升值,有利于減輕能源、原材料進口帶來的輸入型通脹,而且有效保持匯率穩定才會將我國進出口貿易保持在穩定狀態。
第四,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信貸調控機制是抑制本輪通脹的另一重要舉措。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貨幣供應量大小應在央行貨幣調控范圍之內。因此央行的調控力度和方法是非常重要。從央行貨幣調控角度進行反思和尋找對策是正確的思路。改革我國金融體制和貨幣調控機制,使其顯現真正的威力,提高宏觀調控效果。對貨幣政策進行差異化調控和動態監管。抑制經濟過熱和資產泡沫累積;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弱化銀行的信貸擴張沖動,增強貨幣的間接調控工具的作用。加強引導公眾預期,防止由于預期不穩定導致的通貨膨脹上升。
第五,保障農業生產穩定和農民收入穩定,是財政部門抑制通貨膨脹的有力措施,通過三農信貸資金投入加快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率,為農民增長助力。確保糧食和農民得到保障,穩定我國糧食生產規模和產量,加大農產品供應,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保證糧農補貼,使農民得到實惠。
第六,打擊炒作和投機行為。嚴厲打擊哄抬物價、囤貨惜售的現象。規范市場,制定政策并保證執行力度。加強責任追究和問責制度。第七,合理對外開放,抵御通貨膨脹國際傳導。保護支柱產業,強化國民投資待遇,限制國際資本流動,合理負債,建立抵御國際通貨膨脹基金,提高抗風險能力。
五、結束語
隨著國際國內形式的日益復雜,我國的通脹壓力還是很大的。但從目前的形勢分析仍屬可控范圍。對于我國通貨膨脹的形成原因、特點有著清醒認識以及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才是穩定民心,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的正確做法。
參考文獻:
[1]褚曉坤.以我國2010~2011年通貨膨脹為例研究其成因及對策[J].商,2015,(50):164
[2]高華川,趙娜.基于多層因子模型的我國核心通貨膨脹估計[J].統計研究,2016,33(4):36-43
[3]韓義民,程振鋒,高俊學等.生態經濟背景下中國通貨膨脹的成因及對策[N].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69-73
作者:趙玲玲 單位:深圳市海勝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第二篇: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及治理
摘要:
通貨膨脹問題是經濟學中爭議很多的一個話題。本文從貨幣主義學派的觀點出發分析通貨膨脹,最后通過分析相關數據找出我國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貨幣超發,驗證了貨幣主義學派的觀點,并對政府治理通貨膨脹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通貨膨脹;貨幣主義學派;驗證;建議
一、貨幣主義學派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
貨幣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曾說:“通貨膨脹總是而且處處都是一種貨幣現象。”現實中,貨幣數量理論認為,通貨膨脹在本質上是由于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實際需求數量而造成的,控制通貨膨脹的主要措施是減少貨幣供應量。實證經濟學一般采用貨幣供應量(M2層次)和GDP的比值來衡量貨幣供應量是否超過實際需求量,這一比值越大,表明該經濟體中的貨幣超發越嚴重。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物價的上漲,CPI指數是通貨膨脹的直接表現。
二、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特點
近年來在CPI構成中,食品價格漲幅一直高于非食品價格,并且超過CPI的漲幅。自2006年以來,除個別年份外食品價格均呈現上漲趨勢,就其CPI漲幅最高的2011年7月份來看,食品價格上漲14.8%,非食品價格上漲2.9%;消費品價格上漲7.6%,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7%。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CPI的構成和比重為:食品31.79%,煙酒及用品3.49%,居住17.22%,交通通訊9.95%,醫療保健個人用品9.64%,衣著8.52%,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5.64%,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13.75%,據此測算食品價格漲幅影響CPI上漲約4.38個百分點,占物價上漲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見食品價格漲幅對推高CPI貢獻非常大。
三、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
本文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M2數據和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數據,計算了2006~2015年M2和GDP(單位:萬億元人民幣)的比值,詳細數據見表1:由表中數據可知,自2006年以來,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GDP的比值除個別年份外一直處于不斷攀升的過程,2014年末的M2與GDP的比值達到1.91的歷史新高。就目前而言,西方發達國家貨幣供應量和GDP的比值在1以下,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供應量一般為GDP的1~1.5倍,目前中國的比值遠高于二者。由上述分析可知,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貨幣超發現象嚴重,是影響本輪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而我國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又是貨幣超發的罪魁禍首。我國一直是實行政府主導下的出口戰略,我國已經連續多年巨額的外貿“雙順差”了,導致外匯節節攀升,通過查詢《統計年鑒》(單位:億美元),見表2:通過對上述數據的分析可知,從2006年以來我國的外匯儲備除個別年份外呈現逐年攀升狀態,到2014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已38430.18億美元,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外匯儲備的總和了。由于我國法律規定,我國只能是本幣流通,不能流通美元,我國實行的是一種類似于“釘住”的貨幣發行制度,簡而言之就是有多少美元流入我國,央行就按照當時的匯率發行多少人民幣。這些年由于我國貿易順差導致外匯儲備大增,外匯占款量很大,美元大量涌入我國,再加上國際熱錢的涌入,所以印刷的人民幣也源源不斷地投向市場,但是這些投放的基礎貨幣不是市場的有效需求,這就導致人民幣超額發行,這些基礎貨幣通過貨幣乘數效應演變成巨大的流動性,從而引起通貨膨脹。
四、從宏觀角度對政府治理通貨膨脹的建議
當前通貨膨脹的原因有兩個層面:一是在淺表層次,主要是貨幣超發,結構性等原因;二是在體制層面,當前通貨膨脹的根源于長期的GDP至上的體制。因此,本文對政府治理通貨膨脹提出幾點建議:
1.嚴控貨幣供給,改革金融市場機制。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目前貨幣超發現象非常嚴重,政府超發貨幣的主要考慮是在“新常態”下為了維護社會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籌集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所需的資金。同時也要繼續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現在我們國家外匯儲備在不斷減少,但是外匯占款仍然很大,按照現在的貨幣流通和發行制度,國內市場不允許美元流通,只好拿去購買大量的美國國債,而同時在國內市場,高能貨幣如洪水般投向市場,這些高能貨幣通過貨幣乘數效應會演變成巨大的流動性,使得本就過剩的流動性更加嚴重。
2.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現階段我國采取的是漸進式升值的匯率調節方式,所以要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不斷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使匯率切實發揮調節國際間收支的相對價格功能,但是人民幣匯率改革面臨控制通貨膨脹和保持經濟發展的兩難選擇。我國政府要繼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其傳導機制是,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使得人民幣在全世界范圍內流通,可以采用“以鄰為壑”的策略把國內的通貨膨脹轉移到國外,這樣國內的高通脹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得到“稀釋”;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可以使得在對外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這樣我國就不用千方百計地促進出口換外匯,而換來的外匯又用來超發國內市場根本不需要的人民幣,進一步推動通貨膨脹的惡化,同時我們可以拿人民幣在全球范圍內采購需要的物品,提高全社會的福利水平。
3.加快外匯管理機制改革步伐。就目前而言,外匯占款仍然是超發貨幣,引發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中國政府應該試行更加開放的外匯管理制度。現如今我國實行的是結匯制允許企業根據需要持有一定量的外匯,但是力度不夠大,中央可以實行由國家儲備向民間儲備轉變,實行“藏匯于民”,允許企業、相關金融機構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自由的持有外匯,這樣可以緩解央行收購外匯,超發貨幣的壓力。
4.淡化GDP崇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說,當前通貨膨脹的產生有其體制性根源——是各級政府片面追求GDP的產物,由于GDP是中央政府考核各級地方政府官員政績的硬性條件,各級官員為了自己的仕途當然要追求GDP的高速增長,這種考核機制,必然扭曲資源、商品價格的市場機制,權利與資本在價格形成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在中央政府已經下調“十三五”期間的GDP增長率,而且在今年“兩會”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將GDP的增長率調到7%以下,由此可以看出“GDP膜拜”已經開始退潮。其目的很明顯:第一,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來促進經濟發展;第二推進需求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從投資大國、制造大國、出口大國向消費大國轉變;第三,推進城鄉結構調整,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第四,為了從根本上糾正錯誤庸俗的政績考核機制。
參考文獻:
[1]趙萬明,劉競.“十二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通貨膨脹問題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J],2012,(1):69.
[2]歐濤.當前我國貨幣政策應對控制通貨膨脹需關注的幾個問題.武漢金融[J],2011.(12):23.
作者:魏征 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第三篇:通貨膨脹的原因及治理研究
摘要:
使用我國2004年1月至2016年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通貨膨脹CPI月度增長率數據,運用協整分析、Granger因果檢驗以及誤差修正模型等探究二者之間的長期和短期關系,發現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有顯著影響,并在不同階段變現為不同特征,據此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貨幣供應量;通貨膨脹;協整分析
我國貨幣供應量近年來增長迅速,M2余額已近150萬億,超過同期GDP總量一倍。貨幣大量發行雖然有助于后危機時代經濟增長,但也對物價水平造成了深遠影響,央行是否存在“貨幣超發”成為業界廣泛討論的議題。本文使用最新數據重新系統檢驗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以期獲得有益結論。
一、文獻綜述
目前研究中國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之間關系的文獻較多,但尚未形成統一認識。一些文獻認為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有影響,并用貨幣數量論來解釋。孫韋和鄭中華以CPI、GDP、M2等為樣本,對我國歷年的貨幣政策制定和執行情況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當期價格水平與前一期GDP增長率正相關,即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引起下一期物價水平上升。徐韶孜使用M2和CPI月度數據,發現M2增加致使CPI上升,即貨幣供應量增長是通貨膨脹的原因。另外一些文獻則利用相關模型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李穎等利用滾動VAR模型進行樣本外動態預測,估計得出粘性信息假設下的通貨膨脹預期,然后使用非線性LSTR模型,實證發現通貨膨脹預期超過某一特定期限后,貨幣供應量對未來通貨膨脹的作用會減小。周翔和胡海鷗使用月度數據構建VAR模型,發現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相對外匯占款更加明顯。相關研究幾乎都表明,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有影響,但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別。本文仍以貨幣數量理論為基礎,利用長周期數據揭示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長短期關系,在相關結論基礎上提出優化對策。
二、實證分析
(一)變量設計與數據選取
遵循既有研究做法,選取M2作為貨幣供應量的變量,CPI作為通貨膨脹的度量指標。樣本期為2004年1月至2016年2月,均使用月度增長率數據。鑒于中央在2009年實施“四萬億計劃”,這種大規模、非常規的貨幣投放會對總體結果造成特殊影響,因此將樣本分為總體樣本(CPI;M2)、除去2009-2010年的樣本(CPI_ex2009-2010;M2_ex2009-2010)和只包含2009-2010年的樣本(CPI_2009-2010;M2_2009-2010)三部分。相關數據均來自EPS全球統計數據分析平臺,數據處理使用EViews6.0。
(二)實證檢驗
1.協整關系檢驗
進行數據平穩性檢驗的結果顯示,CPI和M2、CPI_ex2009-2010和M2_ex2009-2010、CPI_2009-2010和M2_2009-2010之間均存在單位根。對其進行一階差分處理之后,各序列均呈現一階單整平穩序列。在此基礎上,使用E-G兩步法對通貨膨脹和貨幣發行量之間進行協整關系檢驗。使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計方程1-3,結果如表1所示。010MCPI2++=εαα(1)回歸殘差序列在Eview中進行平穩性檢驗可知0ε和1ε是平穩序列,2ε為非平穩序列,即方程(1)和(2)是協整方程,方程(3)不是協整方程。這說明,在正常經濟條件下,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而且當期貨幣供應量變化對通貨膨脹影響非常顯著;即在2009-2010年的特殊時期,貨幣供應量和通貨膨脹之間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我們還發現,在方程(1)中,貨幣供應量增加1%,通貨膨脹會減少0.146%,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成反方向變動;在方程(2)中,貨幣供應量增加1%,通貨膨脹會增加0.196%,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成同方向變動;在方程(3)中,貨幣供應量變動1%,通貨膨脹會反方向大幅變動0.387%。由此可知,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撇開其他因素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通貨膨脹與貨幣供應量存在正相關關系,即貨幣數量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我國的物價變動。
2.Granger因果檢驗檢
驗結果顯示,在15%的顯著性水平,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總體上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即無論在正常還是特殊經濟條件下,通貨膨脹率與貨幣供應量關系密切。但在剔除2009-2010年的數據中,貨幣供應量是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通貨膨脹卻不是貨幣供應量的格蘭杰原因。在2009-2010年中,通貨膨脹是貨幣供應量的格蘭杰原因,貨幣供應量卻不是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見表2)。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建立實證模型,系統分析了貨幣供應量與通常膨脹在不同經濟條件下的長短期關系。結果顯示,在一般經濟條件下,貨幣供應量增加的確會導致通貨膨脹;在特殊經濟條件下,通貨膨脹反過來會對貨幣供應量造成影響,進而影響貨幣政策。本文驗證了貨幣數量論的觀點,即流動性過剩是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據此,要想較好管理通貨膨脹,首先要控制流動性,把握好貨幣投放的節奏。其次要根據宏觀經濟所處的環境不同,有針對性地使用貨幣政策工具。如當經濟受到極端外部沖擊時,大規模貨幣投放雖然能夠遏制經濟惡化,但其帶來的通貨膨脹負面作用也是可以預見的,需要審慎使用。最后,由于通貨膨脹在長期內有回歸傾向,因此,需要將通貨膨脹水平控制在低波動區間,避免出現惡性循環。
作者:劉裕文 羅梓健 羅達聰 單位:廣州大學經濟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