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國初期通貨膨脹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新中國成立初期,通貨膨脹嚴重,物價劇烈波動,既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秩序,也考驗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政府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等措施平抑物價,在短時間內成功治理了通貨膨脹的問題,抑制了物價瘋漲,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研究這段時間的反通脹對策,對于確保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通貨膨脹;物價;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于國民黨統治后期的惡性通貨膨脹尚未得到有效的治理,而解放全中國、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又需要大量的資金,支出極大收入卻寥寥無幾,在國家財政失衡的情況下不得不大量發行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現象更為嚴重。物價漲風不斷,投機活動猖獗,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困難。政府制定了許多富有針對性的主張和措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制止了物價暴漲的局面,創造了我國經濟史上的奇跡。通脹的成功治理向全世界證明,中國共產黨不僅可以領導人民奪取政權,也可以治國安邦,從而提高了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國際地位。
1建國初期嚴峻的經濟形勢及其影響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華北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業銀行的基礎上宣告成立,發行人民幣作為華北、華東、西北三大解放區的法定統一貨幣。1949年3月,中原解放區的中州農民銀行改為中國人民銀行中原區行,至此,關內各個解放區的銀行和貨幣發行基本實現統一。隨著人民幣發行區域的逐漸擴大,通貨膨脹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國民經濟陷入了混亂之中。嚴重的通貨膨脹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首先,通貨貶值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普通百姓生活日益艱難。其次,通貨膨脹對于工業生產的破壞非常嚴重,通脹引起投機,投機又影響了生產,很多工廠不愿將資金用于擴大再生產,而是拿去投機,這樣就加劇了失業,造成了資金和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另外,隨著通貨膨脹現象的日益嚴重,人們對于紙幣的信心也逐漸減弱,商品交換中以物易物的現象并不少見,給商品的正常流通造成了困難。通貨膨脹不僅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影響,還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危機。一個國家的政權是否穩固,很大程度上是看它的經濟狀況。能否抑制通貨膨脹,穩定和發展社會經濟,成為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
2建國初期通貨膨脹的原因分析
首先,財政收支失衡、人民幣發行過多是造成通貨膨脹最主要的因素。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蕭條,百廢待興,隨著軍隊和各級人民政府工作人員的大大增加,財政支出的規模也日益擴大。再加上1949年我國災情嚴重,城市中還存在大量失業人員,用于救濟的金額及維持人民基本生活的價格補貼也不少。而我國當時的財政收入,卻遠遠不能滿足財政支出的需求。如此一來,入不敷出,政府只能采取發行過量貨幣的方法來應付國家急需的支出,然而這種措施是不能長久的,由于沒有回籠紙幣,市場上也沒有與之比數量相配套的商品,時間一長,幣值必然下跌,從而產生通貨膨脹。其次,物資短缺,供給不足也是引起通貨膨脹的重要因素。戰爭對工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大量的工廠被毀壞,無數工人失業,導致生產萎縮,供給不足。而交通的阻塞,更是加重了物資短缺的程度。戰爭破壞了大量的交通設施,很多線路難以正常通行,使得城市工業品難以下鄉,農產品難以進城。另外,1949年的中國自然災害頻發,旱災水災不斷,農業大幅減產,許多地區甚至顆粒無收,對農產品的供給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第三,投機活動猖獗加劇了通貨膨脹。多年以來的通貨膨脹給人們造成了重物輕幣的心理,而社會上投機的風氣更是盛行,投機倒把已經成為追逐暴利的有效方式。一旦察覺到市場的風吹草動,投機者便趁機興風作浪,搶購商品,囤積居奇,哄抬物價。
3通貨膨脹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分析
針對建國初期通貨急劇膨脹,物價大幅波動的狀況,政府在短時間內采取了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的方法和措施,標本兼治,全力平抑物價,治理通貨膨脹,為人民生活安定和國民經濟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3.1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
3.1.1整頓稅收,增加財政收入
稅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增加稅收可以降低財政赤字,減少因財政赤字而帶來的貨幣發行,從而穩定物價。政府根據當時的經濟情況采取了“多收稅少發鈔票”的辦法。1950年1月30日,政務院《關于統一全國稅政的決定》,并附發了《工商業稅暫行條例》和《貨物稅暫行條例》,全國稅收制度自此統一。此后,國家的稅收收入逐漸增加,稅收穩定在國家財政總收入的50%左右,絕對稅額也不斷上升,財政赤字逐漸縮小,國家治理通脹的能力顯著增強。
3.1.2發行公債
通脹的本質是流通中的貨幣量供大于求而導致物價總水平的上漲,那么治理通脹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要控制流通中的貨幣量。1950年,人民幣勝利折實公債發行,由于準備充分,預測準確,組織到位,新中國第一次公債發行比較順利,對于回籠紙幣,抑制膨脹,籌集資金,發展生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債的發行初始效應緩解了人們對通貨膨脹的焦慮心理,改變了人們搶購實物的心態,緩解了一部分通脹壓力,從而導致了物價的穩定。
3.2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
3.2.1控制貨幣投放
1949年11月5日,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決定緊急凍結未進入市場的人民幣10天,檢查各銀行存款,緊縮貸款。11月13日,中財委明令“除中財委及各大區財委認為特殊需要而批準者外,其他貸款,一律暫停,在此期間,應按約收回貸款。”“地方經費中凡屬可以遲發半月或20天者,均應延緩半月或20天。”通過這些措施,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大大減少,縮小了市場上貨幣與物資之間的差額,有效抑制了通貨膨脹,保證了產品價格的穩定。
3.2.2增加存款
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定期儲蓄存款暫行章程,廣泛開辦折實儲蓄。折實儲蓄的實行,保證了當地的儲蓄者不因物價波動而遭受損失,規避了通貨膨脹的風險,促進了存款的增加。另外,人民銀行還調整利率,對定期存款給與優惠的利息,這使得市場的游資迅速減少,銀行存款迅速增加,大量紙幣回籠,從而抑制了通貨膨脹。
3.3努力恢復生產,增加社會供給
3.3.1對農業采取的措施
物價能否穩定,通貨膨脹能否被制止,從根本上來說是看生產部門是否生產出了足夠的商品物資。有了足夠的商品物資,才能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供需平衡的狀態下,物價才會穩定。因此,努力發展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對于穩定物價,平抑通貨膨脹具有巨大的意義。為此,政府進行,削減農業稅,在未實行的地區實行減租減息,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擴大農業生產,提高產量,增加供給。另外,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修筑堤壩,開挖水渠,疏通河道,使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得到了保障,糧食產量大幅上升,總供給的增加縮小了總需求與總供給之間的差額,穩定了商品價格,有效抑制了通貨膨脹。
3.3.2對工商業采取的措施
建國初期國家財政極度困難,要把財力集中使用于建設的主要方面,放在能使我國經濟起重大變化的方面。鼓勵私人企業從事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生產事業,給這些企業提供便利條件,使處于停工或者半停工狀態的私營企業恢復生產,從而增加商品供給。在這一措施下,我國經濟迅速恢復,市場供給量顯著上升,物價得以穩定下來。
3.4打擊投機行為
3.4.1從各地調運物資,集中統一拋售
糧食和紗布是市場的主要物資,掌握糧食和紗布的多少就決定著政府控制市場能力的大小。政府實行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在合適的時間大量拋售商品,從而打擊投機分子,平抑物價。1949年11月25日,全國各大城市一致行動,將糧食和紗布集中起來,連續拋售了十多天。這一措施嚴厲打擊了投機分子的囂張氣焰,拖住了物價,回籠了大量貨幣,許多投機分子紛紛虧本出售,倒閉破產,很多資本家跳樓自殺或者圈起鋪蓋逃往香港,國內物價迅速穩定下來。
3.4.2加強市場管理
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登記管理,未獲批準者不能擅自開業;加強交易市場的規范管理,集中主要物資于交易所進行交易;制定各項交易規則,統一交易時間,對幾種主要商品禁止場外交易,對于場內交易一律實行現金支付。這些措施對于規范市場秩序,減少投機行為,穩定物價,壯大國營商業的力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3.5加強金融管理
頒布金銀和外幣管理方法,禁止金銀、外幣自由流通,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收兌。同時,開展反對和打擊金銀、外幣投機的活動,封鎖了投機分子操縱銀元市場的大本營——上海證券交易所,逮捕了一批主要投機分子,還取締了從事金融投機的26家“地下錢莊”及其他非法信用機構。對一般私營銀行,政府引導其將資本投向生產事業。這些措施限制了金融投機活動,私營銀行業務逐漸受控于國家銀行,通貨膨脹的局勢得到有效控制。
4陳云等人調控物價的歷史啟示
4.1政治穩定是成功治理通脹的前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雖然尚有局部戰爭,但是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軍費開支被限制在可控的范圍內,政治形勢基本穩定。馬寅初曾指出:“紙幣之發行與管理,必須以強有力之政府為后盾。”新中國成立后,政權的日趨穩定,為成功治理通貨膨脹提供了前提條件。
4.2大力發展經濟,保證社會供給
眼光要放在發展經濟上,要注意節省開支,但更要注意增加收入。節流很重要,開源更重要。要將消費的城市變為生產的城市,這樣政權才能得到鞏固,其他的工作,都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展開并為之服務。只有大力發展生產,社會才會有充足的物質基礎來應對危機。物資充足了,流通保障了,物價才不會大幅度的波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會得到穩步的上升。儲備足則民心穩,民心穩則政權穩。可見發展生產,增加供給,對于穩定政權有著重要的意義。
4.3綜合各種調控手段,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
在這次平定通貨膨脹的戰役中,政府綜合采取了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輔之以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在財政、稅收、金融、工商業等各部門的全力配合下,使通貨膨脹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可見,在特定的時期,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綜合和協調各種調控手段,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堅持客觀、適度的原則,以達到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4.4政府官員的廉潔,人民群眾的支持是治理通脹的重要保障
建國初期,無論是干部還是群眾,生活條件都十分艱苦。但是即使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廣大干部群眾依然積極努力的工作,致力于恢復發展生產和社會事務。只有黨員干部努力工作,公正廉潔,百姓才會支持和擁護。如此一來,整個社會齊心協力,治理通貨膨脹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5結語
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物價開始大幅下跌財政經濟狀況開始好轉,為新中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盡管建國初期的這場通貨膨脹早已走進歷史,然而在這次通貨膨脹戰役中采取的很多措施對于今天的中國仍然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給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賀水金.試論建國初期的通貨膨脹及其成功治理[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9(03).
[2]韓洲.建國初期人民政府穩定物價的思考[D].上海:復旦大學,2009(05).
[3]劉勝梅.試論建國初期陳云的反通貨膨脹對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10).
[4]曹東勃.陳云化解經濟危機的政策思想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01).
[5]李德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簡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84-93.
作者:劉章涵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