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思維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培養會計思維的背景
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人具備較高的思維素質,能夠有效地從不同渠道獲取信息并分析信息,并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加以保持其靈活性,以便適應環境變化和終身學習的需要。有研究表明,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日后在社會中所使用的知識或技能是符合“二八原則”的,即僅有二成來源于大學,其他八成是源自畢業生的環境熏陶和自我學習積累。但事實上,高職會計學生被期望成為財務領域的全才。既要懂稅務,又要懂核算,還要熟成本,管理、法律、寫作、分析、禮儀等一個都不能少。如果輕視思維的培養,僅重視動手實操,如何讓他們成為多面手?所以,如何讓學生在校期間養成會計思維,并能夠在走向社會后能夠運用會計思維繼續充電、解決專業問題,已經成為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培養會計思維的意義
如上所述,無論是生活中的日常理財、企業管理還是會計工作中的職業判斷,會計思維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越來越顯示出其實用性和重要性。故而,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培養會計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會計思維有利于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理解會計制度。高職學生剛從中學的門檻邁進大學校門。會計學科獨特的專業知識為他們打開了另一扇全新領域的大門。很多高職新生在初步接觸會計知識時,感覺就像學天書,晦澀難懂,死記硬背已是行之不通。但如果學生能夠利用最基本的基礎知識,深入分析這些知識背后的原理性東西,形成一種“為什么”的感覺,循序漸進,慢慢能夠形成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琢磨原理的意識后,便能夠形成初步的會計思維,增強自學能力,對在校期間或工作中的學習充電,都有很大的幫助,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其次,會計思維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經濟業務實質,促進其職業判斷能力成長。上面提到,在越來越復雜多變的當今社會,規則導向的會計制度漸行漸遠,原則導向的會計制度成為主流。這需要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的機率大大增加。他們必須具備靈敏的職業直覺性,在面對各種經濟業務時,能夠理解業務實質,選擇適當的處理方法,做出正確的職業判斷,達成應有的會計目標。
三、培養會計思維切入點
思維是一種精神活動,它的養成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它既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灌輸思維的理念,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養成會計思維。同時,也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發揮自覺能動性,積極思考,深入鉆研。老師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為切入點,培養學生會計思維。
1、平衡原理。
綜合平衡是會計非常重要的會計思維。首先,它表現為資產與權益的平衡,這是貫穿整個會計核算活動始終的一條主線。用公式來表達即為“資產=負債+負債”,或“資產=權益”。資產表現為資金的占用或使用,權益表現為資金的來源,一來一往,一得一失,把中國傳統的平衡思維體現得淋漓盡致。會計活動是資金的活動,資金的來龍去脈便是會計活動的起始。這種平衡也是現代主流的借貸記賬法的依據,學生在剛接觸會計時建立這種思維至關重要。其次還要注意記賬方法中的平衡。現在我國采用的借貸記賬法中,記賬規則體現的便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背下這十個字的規則非常容易,但要理解這十個字的真正含義并能夠熟練運用它去處理經濟業務,卻需要日久的水磨功夫。這種記賬中的平衡體現在具體核算的各個角落。
2、透過現象看本質。
首先,學習處理業務時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會計是反映資金運動的一種管理活動。即是說,資金的運動才是會計活動最應該關注的根本。但由于會計分期導致當期與他期產生差異,從而有了權責發生制的存在。這使得很多業務中出現物質運動和資金運動出現背離。而在學習會計課程期間,絕大多數學生會關注會計科目的運用,或說最關注如何進行會計分錄的編制,卻忽略了在這項業務背后的資金是如何流向的。如果不能夠清楚地知道這項業務的資金是如何流向的,一是可能導致核算經濟業務出現錯誤,二是導致編制報表或理解報表時出現偏差。其次,學生不能僅僅關注教材上的內容,不能僅局限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而應該多關注會計制度本身的閱讀、會計論壇的案例討論等。多閱讀會計制度,認真思考國家制度中的每條條文的落腳點在哪里,其中隱藏的邏輯是什么。多關注網絡中各會計論壇的案例,參與討論,從中得到一些感悟。
作者:孫金平單位:廣東省陽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