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案例教學法解決會計專業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審計學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1.審計教育方法以教為主,學為輔,審計理論理解難度大。
審計學是一種行為科學課程,很多理論來自實踐經驗,如應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進行測試,或者如“存貨盤點后,注冊會計師應進行抽點”。這些經驗,如果只通過老師課堂講授,學生很難以理解其中的原因。例如,為什么審計人員去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資料,要先調查其內部控制是否有效。另外,教材中的術語,雖然與審計準則保持一致,卻不符合漢語表達意思,如“鑒證”“管理層認定”,若沒有案例來加以形象化,僅靠學生死記硬背,也不能完全理解其真正含義。
2.審計思維并沒有真正培養起來。
審計工作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選擇恰當的審計程序搜集證據得出結論的一個系統工程。由于教學過程中,案例分析不占主要部分,學生很少有機會從案例分析中,自主的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加以分析?,F有的案例也是以會計錯誤為主,以更正會計分錄為案例的主要內容,這其實偏離了審計教學的核心思想。
二、案例教學法在審計學教學中的運用
通過筆者的實踐教學,審計學案例教學法主要運用在以下4個教學環節,有較好的效果:
1.導入新課環節。
教師可以在每次新課開始前,通過與本節相關的案例,來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介紹案例的同時,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新課,例如:介紹審計工作的性質時,可以先介紹“南海公司事件”,提出“查爾斯.斯奈爾的工作與一般會計人員有何不同”“為什么社會公眾需要注冊會計師”等問題,引起學生對審計工作的關注。
2.課堂講授環節。
教師在闡述理論后,可以利用案例,解釋審計理論。例如,“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和“內部控制測試”是審計的兩個不同環節,前者是風險評估的必須程序,而后者則要依據風險評估程序結論,選擇是否進行“內部控制測試”程序,這兩個知識點,學生非常容易混淆,有的同學認為審計工作總是前后重復,其實,只要教師描述一個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現狀,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必須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讓學生討論如果不進行這一環節,會帶來什么樣的審計后果,就能讓學生掌握第一種程序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該案例,探討審計人員是否有進一步進行控制測試的必要性。如果審計人員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后發現其極為混亂,就沒有進行“控制測試”的必要。學生因此能分清兩種審計程序的不同之處。
3.課堂練習環節。
課堂練習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獨立提出問題,結合所學的審計學、會計學等相關學科知識,來分析案例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財務報表的影響。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可行的審計程序,來證實他們自己找到問題。學生要設計有效的審計程序,必須先查閱課本,將課本列示的審計程序加以篩選,并要求結合審計工作底稿模板寫出相關的審計工作底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定小組對案例展開討論,以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處理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4.教學實踐環節。
審計學教學應有配套實踐軟件,可以通過實踐軟件建立模擬會計師事務所環境,給學生設置好一個被審計單位及其全部會計資料和相關信息。讓學生在課程實踐環節,獨立系統地完成整個審計流程。該被審計單位的資料中應設置多個會計陷阱供學生審查。筆者學校采用《審計之星》教學實踐軟件,學生上機既可以了解計算機審計流程,又能利用軟件提供的審計案例進行全面的審計分析工作。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利用案例教學法解決審計教學存在問題的體會
1.利用案例教學,提高教材的可理解程度。
由于審計教材前半部分均是審計理論,概念較多,筆者結合小案例帶動審計理論的理解。再通過課堂討論,提高學生學習審計的積極性。
2.審計教學課時安排上,增加了課堂練習,課后實踐上機的課時。
教與學力爭平衡,學生喜歡在課堂上討論案例,有時候會相互質疑,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再適當的插入講解所學過的知識點,學習者能夠加深對理論理解程度。
3.通過案例教學。
讓學生在課堂上理解案例,分析案例,課后上機模擬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某一被審計單位的全過程,初步建立了審計思維,在給定的財務報表中,能發現問題,并且能夠進一步深入的查明原因。學生不再只是會計思維,而是站在審計人員的立場上,對所審計的財務報表持職業懷疑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者應注意幾點:一要結合多媒體教學平臺,提供大量的審計案例資料,多掃描會計憑證和相關資料提供給學生,供其分析判斷。二要提高課堂利用效率,案例及早準備,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上課前就開始思考,搜集資料。這樣學生的課堂討論可以充分表述自己的觀點,教學效果更佳。三要利用好審計教學輔助軟件,利用學生課余時間,模擬審計工作流程,課堂與課余相結合,更能有效的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王旻周在霞姜汝川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