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際金融》雙語教學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的改革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我國金融全球化的進程在加速,這勢必產生了對金融國際化人才的客觀需求。高校金融學專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國際金融事務、通曉國際金融規則、具備跨文化交流溝通能力的人才迫在眉睫。從本科層面來看,一般認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是中外合作辦學,即以2+2或3+1的模式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除此以外,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還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方法及途徑得以實現,如:留學交換、雙語教學(全英教學)、外籍教師授課或講座、組織或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比賽和會議等。其中,雙語教學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我國,雙語教學是指部分或全部使用外語(主要是英語)進行學科教育。多數高校對雙語課程的要求是:必須使用外文教材或者講義,教師所用課件(包括PPT、板書等)必須使用外文,教師用外語授課的課時必須達到教學內容的50%以上,期末考試試卷必須使用外文命題。《國際金融》是金融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和時代性很強的課程。在本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學習的都是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經濟活動的一般規律,需要學生通過各種媒體(尤其是英文網站)獲取國際金融的最新信息和動態;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許多學生畢業后在從事金融領域的工作時,需要在工作場合用英語對專業術語、基本原理與實務進行規范表達,從而有效地與外國人溝通和協作。所以,本課程非常適合采用雙語教學。
二、《國際金融》課程雙語教學的實踐
(一)教學對象特點2013年-2014年,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專業首次針對實驗班三年級本科生實施《國際金融》課程的雙語教學。該班學生具有以下特點:1.學習基礎較好。實驗班學生全部來自一本生源,全班70%的同學平均績點(GPA)在3.0以上。2.英語基礎較好。在三年級初,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100%,六級通過率60%。(3)對考研和出國的訴求較高。據調查,班上約有三分之二的同學準備考研或出國。該班學生良好的學習基礎和英語水平為《國際金融》雙語課程的開設提供了保證。
(二)教材的選擇目前,國內引進了不少國際金融方面的原版教材(見表1),這些教材的內容更新快,信息量大,既有理論、又有案例與數據,教輔資料十分豐富。使用原版教材有利于學生學習原汁原味的專業知識,有效避免一些中文教材因翻譯帶來的信息失真和概念混淆。①但是,國內外對國際金融學科的定位有差異。在國外大學,若國際金融課程開設在經濟學院,則課程內容偏重于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部分;若該課程開設在商學院,則內容偏重于跨國公司金融部分。而在國內,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試圖融合這兩部分,這就給本課程雙語教學教材的選擇提出了挑戰。多數原版教材的內容要么側重于跨國公司金融部分,要么側重于國際經濟學部分,并且缺乏中國視角,很難找到非常適合的教材。經多方比較,本校雙語課程的教材選擇的是邁克爾•梅爾文寫的《國際貨幣與金融》(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其主要特點是內容比較全面,既介紹了外匯市場、國際收支和跨國公司金融的基本知識,而且討論了有關匯率決定、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更為重要的是,該教材通過刪減影印,只有280頁左右,有利于教師在一學期48學時內完成教學內容。
(三)教學環節安排課前,教師給學生提供專業術語的英文詞匯表、英文課程提綱等,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熟悉專業術語的英文表達,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上,教師會根據課程內容的難度來確定中英文教學的比例,在講授匯率基礎知識、外匯市場、國際收支基礎知識、國際貨幣體系等相對簡單的內容時,英語的比重較大,約在90%左右;而在講授匯率決定理論、國際收支理論、匯率風險管理、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的沖突與協調等較復雜的理論和實務內容時,英文的比重會小一些,約在50%左右?;趯W生英語水平的差異,教師的PPT是以英漢對照的形式展現的。課后,會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英文作業,并將相關的中英文文獻資料(包括學術文章、視頻資料等)上傳到網絡學堂,提高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擴展知識面,引領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為加強師生互動,在每一章結束之后,會組織學生就本章的熱點內容通過小組合作式學習進行英文討論和個人展示,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表達能力。課程考核注重過程考核,平時成績占50%(包括出勤、課堂討論、小組展示、作業等),期末英文閉卷考試成績(占50%)。
(四)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上,注重為學生搭建課程的知識結構體系,讓學生既見森林,又見樹木。通過構建知識網絡,從宏觀上把握國際金融課程的框架和內容,掌握教學內容結構體系中各組成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從微觀上掌握每個具體的知識點,學會融會貫通。同時,為了彌補外國教材缺少中國視角的不足,本課程以案例或專題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中國國際金融的熱點問題,如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人民幣跨境結算問題、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問題、資本項目開放問題、國際收支雙順差問題、外匯儲備問題等,相關英文資料主要來源于英文期刊、ChinaDaily以及中國經濟網、人民網、央視網的英文版,實在找不到相應的英文資料,就用中文給學生介紹。
(五)教學效果在該學期結束之際,我們對《國際金融》課程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53%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讓他們實現了雙贏,即在學習了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了專業英語應用能力;31%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的收獲總體大于成本,他們認為雙語教學在較小程度上阻礙了他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但總體來說還是可以的;而16%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的收獲總體小于成本,他們認為雙語教學在較大程度上阻礙了他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但對通過英語六級的學生來說,上述“雙贏、收獲大于成本、收獲小于成本”的比例分別為60%、35%、5%;而對通過英語四級的學生來說,上述“雙贏、收獲大于成本、收獲小于成本”的比例分別為42%、25%、33%。顯然,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雙語教學的效果。
三、開展《國際金融》雙語教學的思考
(一)雙語教學的目標一般來說,用中文講解的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層面、能力層面和思維層面。那么,雙語課程的教學目標需要在這些層面的基礎上加進語言目標,即學生能讀懂該學科領域的外文資料,能用外語就學科的問題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能根據交流對象和所處環境的需要在母語和外語之間進行自由切換。鑒于上述目標,雙語課程的外文使用量(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后)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甚至達到全英文狀態。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學科知識目標和語言目標出現沖突時,要遵循學生學習的一般規律,重視對專業知識內容的傳授,而不能追求形式上的高英文比例,因為雙語課程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英語課程,也區別于專業英語課程。
(二)授課語言策略的選擇雙語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同時使用外語和母語,但在什么情況下用外語、什么情況下用母語,這是一個授課語言策略的問題。一個合適的授課語言策略可促使雙語教學目標的實現。授課語言策略指的是語碼轉換策略,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是指在同一段會話中交替使用多樣化的語言。②首先,教師在授課中,遇到重要的專業術語時,為避免引起誤解或歧義,可以及時用母語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在《國際金融》課程中,“futures”是“期貨”的意思,如果不給學生做出中文解釋,很多學生會理解成日常英語的“將來”,從而影響他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講解難度較大的理論和模型時,可采用句外語碼轉換,即在用英語詳細講解之后,再用漢語解釋理論或模型的重點和難點,注意不要做成翻譯。這樣做的目的是不降低授課內容的難度,有利于后續專業課的跟進和滿足學生考研的需求。最后,需根據學生對課堂效果的反饋動態調整授課語言。
(三)雙語教學教師的成長雙語教學的順利實施有賴于“教師、教材、學生”三個環節,其中教師英語水平的高低是雙語教學能否成功的最關鍵因素。雙語教學需要教師既精通專業,又有較高英語水平。在現實中,純英語專業的教師缺少專業知識,而專業教師的英語綜合水平又比較低,很多專業教師的英語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較強,因為他們在做研究時需要閱讀許多英文文獻,以便及時掌握學科發展的前沿,有些教師甚至能在國外期刊上發表英語文章。但在雙語教學中,需要專業教師有很強的英語聽說能力,而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目前來看,高校中擔任雙語教學的教師大都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或進修經歷。對于國內一流大學來說,它們具備吸引海外留學人才的諸多優勢,從而能更好地實施雙語教學;但對于許多二類、三類院校來說,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會比較少,承擔雙語教學的教師更多的是具有海外進修經歷的教師,這些教師盡管有海外進修經歷,但畢竟不是在海外接受過長期、系統的學習與訓練,因此他們亟待需要切實可行的雙語教學方法論指導。一般認為,雙語教學有兩種模式。模式一:中文為主,穿插專業英語詞匯和術語;模式二:英語為主,穿插中文解釋。對于初次開設雙語課程的教師來說,可選擇模式一,隨著教師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可逐步過渡到模式二,甚至全英教學③。雙語教師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需要長期不懈地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規范化的訓練,如參加出國培訓或訪學、國內專業機構的培訓、校內組織的培訓等,同時學校需要在政策上支持雙語教學,如對于學時數相同的中文課程和雙語課程,給予雙語教師更多的工作量,提高雙語教師課酬,在職稱評定上有一定的傾斜政策等。
(四)根據學生英語水平和意愿實行選課制雙語教學并不適合所有的學生。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他們更愿意接受雙語教學,并從中受益;而對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雙語教學有畏難情緒,影響其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留學國外本科的語言條件一般是雅思(IELTS)達到6分以上或托福(TOEFL)達到80分以上,由于雙語教學中允許使用母語,所以對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可以略低一些,一般通過英語6級考試或相當于6級水平比較合適。④因此,基于“以生為本”的原則,各專業在開設雙語課時,有必要同時開設該課程的中文課,實行選課制,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和意愿進行選擇,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
(五)教學方法的改進雙語教學不僅僅是語種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教學方法要與國際接軌。長期以來中國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主體的“知識灌輸式”模式,這不利于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養成。而國外大學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主要運用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合作學習、項目教學、角色扮演、個人展示、辯論、實地調查等多種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以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對教師和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學生需要在課前閱讀大量的英文文獻和資料,在課堂上需要用英語來表達,而教師需要隨時用英語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需要及時點評學生的討論、個人展示等。因此,雙語課堂上教學方法的改進力度與教師和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總之,《國際金融》課程開展雙語教學是經濟與金融全球化對人才的內在要求,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途徑。開展雙語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是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更多的進步與收獲。
作者:韓莉 單位:北京聯合大學 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