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度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研究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形成機制,并對區域效應進行度量,能夠有效提升貨幣政策的效力,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區域貨幣政策形成的原因、貨幣區域效應度量,以及如何合理解決貨幣區域效應等問題。
關鍵詞:
貨幣政策;區域效應;度量
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是建立在區域經濟、金融機構同質性和統一性基礎上的。但是,在我國貨幣政策執行的過程中,由于金融結構體系差異化,貨幣政策在不同的區域就會產生不同的區域效應。同時,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又會進一步加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因此,貨幣政策區域效應構成貨幣經濟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
1我國貨幣區域效應產生的原因
1.1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在同一經濟體系的不同發展階段,總供給曲線的斜率存在很大差距,雖然實施的是相通的貨幣政策,但政策產生的區域效應卻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西方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相對均衡,在不同區域內的貨幣政策效應是相似的,但仍舊難以避免貨幣區域效應存在。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在市場開放程度以及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導致統一的貨幣政策在不同區域內產生了不同的效力。從總體上看,我國東部地區市場經濟發展比較完善,市場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也比較旺盛,當貸款利率不下跌時,相比于經濟相對發展落后的西部地區對投資的促進作用要大。
1.2地方政府間的博弈影響金融資源的配置在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我國地方政府對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并且這種作用不斷增強。各地政府為了促進本地區經濟的發展,體現政府業績,導致不同行政領域內的經濟資源爭奪不斷加劇,進而形成了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格局。地方政府間的這種競爭模式集中體現在“條塊之間的討價還價”時的非合作博弈以及零和博弈上。實際上,中央每一年的信貸總量是有限的,不同地區為謀求本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同地區的地方政府必定會對中央政府提供的信貸資源進行激烈爭奪,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實現中央信貸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學配置。除此之外,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博弈。當市場經濟發展比較蕭條時,中央政府一定會采取比較寬松的財政政策,推動市場經濟發展。這時,地方政府也同樣會謀求金融機構的支持,以推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樣在全國整體與地方區域之間就存在著博弈。當市場經濟發展整體過熱時,中央政府會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這時,地方政府為了推動經濟發展,必定不會將中央的政策不遺余力地執行下去。
1.3金融傳導機制的差異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地方金融機構發展是否健全,以及金融機構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強弱以及行為調整與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否一致,這對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以及傳導結果有著深刻的影響。一方面商業銀行會受到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調整自身的經營行為;另一方面,自身的經營行為,要求企業和居民要調整消費投資行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商業銀行的運作對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十分關鍵。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機構以間接金融為主,央行貨幣政策能夠實現預期目標,與國有獨資銀行對貨幣政策調整的反應的靈敏和有效有關。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國有銀行的數量要遠遠大于經濟落后的地區。可以說國有商業銀行受到政府調控行為的影響比較大;反之,則貨幣政策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也比較大。
2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度量
2.1估計動態貨幣政策乘數依據時變參數的狀態空間估計法,構建如下模型。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主要選取了我國1985年到2000年的數據,其主要原因在于1984年起中國人民銀行開始行使專業的中央銀行職能,基礎貨幣正式成為金融統計量。估計結果表明,自從1990年以來,我國的貨幣政策乘數一直處于上升階段,而到了1997年則處于下降階段。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不難得知,1993~1995年間我國經濟發展經歷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時期,而在1998~2000年間我國經濟發展則處于通貨緊縮時期。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指出:貨幣政策效力在通脹時期明顯加強,而在通過緊縮時期則會明顯減弱,這與凱恩斯理論不謀而合。2005年以后我國貨幣政策成熟度明顯處于上升趨勢,這主要歸功于央行調控貨幣供應量、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和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2動態貨幣政策乘數的區域差異本文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根據傳統的劃分方法把我國劃分為東部經濟區、中部經濟區以及西部經濟區三大區域。文中使用的所有數據全部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M2的數據全部來自于《中國金融統計年鑒》,是全部金融機構存款總額加上各地區現金凈投放和回籠。。經過計算分別得到我國不同經濟區域內的動態貨幣政策指數。從整體上看西部地區的貨幣政策乘數是0.1035遠遠低于東部地區的0.29799和中部地區的0.2689。通過數據我們可以得出,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貨幣政策的影響明顯存在。
3兼顧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貨幣政策調控建議
3.1加快區域貨幣市場建設化在我國進行經濟建設的過程中,要著重加強經濟發展落后區域的貨幣市場容量,為貨幣發揮市場作用奠定基礎。為了提高貨幣市場容量,央行可以根據這些區域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積極拓展銀行間同業拆借的市場規模,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放寬金融機構的準入條件,引導一批條件比較符合的銀行以及金融機構介入銀行間的拆借市場。除此之外,為了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必須要建立全國統一的票據市場,主要是因為,只有在統一的市場環境的基礎上,政府貨幣部門才能夠靈活運用貼現的工具,配合其他的貨幣工具,實現對貨幣基礎有目的的有效調節,這樣才可以有效提高貨幣的內部傳導效率。為了推動我國票據市場的快速發展,政府有關部門要制定明確的鼓勵措施和優惠政策,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對票據業務的需求,以推動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
3.2適度加快我國利率的市場化進程,提高市場主體對利率的敏感性在發展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當中,利率作為資本使用所要付出的成本,在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十分關鍵。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大力加強我國金融市場,尤其是貨幣市場建設。政府要采取措施解決不同經濟區域貨幣市場和金融市場之間的壁壘,推動形成統一的全國范圍內的市場利率,建立起科學利率結構。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熱的時期,央行可以依靠靈活的貨幣政策引導市場提高資本使用利率,當市場經濟發展出現萎縮情況時,央行可已快速地降低資本使用利率,以有效緩解實體經濟出現過度反應。針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貨幣政策區域效應,如果實體經濟的利率彈性在經濟高漲的時期比較低,那么此時央行就可以采取比經濟緊縮時更強的政策來防止經濟發展出現過熱現象。
3.3深化央行大區分行體制改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我國中央銀行、我國中央銀行的地方支行、地方政府機關以及其他社會金融機構之間發生的摩擦會嚴重影響貨幣政策的效力,進而使中央銀行地方分行的實際影響力降低。為了消除這種不利影響,中央銀行應該適當地給與地方分行一定的實際權力,確保地方分行能夠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貨幣政策進行合理調整。不同經濟區域內的分行應該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的特點制定有差別的貨幣政策,當然地方分行在貨幣政策上的適當調整必須要在經過中央銀行的審核之后才能進行具體實施的工作。這樣不同經濟發展區域之內的分行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特點實施差別化的貨幣政策,就可以有效規避全國統一貨幣政策對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造成的不良影響。其次,可以對央行內部的組織結構進行重新調整。對分行所屬的經濟區域進行重新劃分,明確央行支行可根據金融宏觀調控的需要,對區域信貸總量做適當的調節,確保貨幣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的區域化與宏觀協調發展。
4結語
本文對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不同區域內的貨幣政策效應進行計算,指出我國確實存在貨幣政策區域效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消除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具體措施。我國統一貨幣政策在不同區域內出現的不同效應對于不同區域內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為此,應當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解決貨幣政策不同區域不同經濟效應的現象,推動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東明,黃飛鳴.基于金融生態環境主體異質性對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分析[J].經濟評論,2013(06).
[2]董志勇,黃邁,周銘山.我國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度量與成因分析[J].經濟管理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10).
[3]王忠.貨幣政策區域效應的影響因素分析[J].金融與經濟,2011(06).
作者:張爽 單位:沈陽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