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危機背景下企業法律風險防范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如今,世界正逐漸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地球村。各國之間,各個企業集團之間的聯系也逐漸密切。這樣的現象可以讓國與國,集團與集團之間在經濟上互利共贏,但同時也有一些需要人們警惕的弊端。世界經濟成為一個整體,無論哪個環節出錯都會帶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連鎖反應,使得每個與之關聯的企業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波及。
關鍵詞:金融危機;企業;法律風險;防范
一、引言
在金融危機頻繁的當代社會,想要在利益上分得一杯羹的企業都會緊緊的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只有這樣才能緊跟時代,處于時代的頂峰。但與此同時,企業在參與到這樣的博弈中時,也會出現一些危機企業的風險,最為顯著的就是企業法律風險。本文從金融危機的背景出發,深刻分析了當代企業可能會遭受的種種法律風險,并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措施來對企業法律風險進行防范。
二、企業法律風險的涵義
企業法律風險是企業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在風險控制中,合理地應用風險規避、風險分擔等對策來進行風險控制。風險的普遍含義就是人們已經對未來的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了一個預測,然而,隨著事情的不斷發展,它的變化不會完全被人們所預測,這種預測結果與實際產生的結果之間的差別就是風險。對于企業來講,企業當下所做的一系列決策就是基于對未來企業發展情況及對市場的預測做出的。隨著時間的推進,企業發展情況與市場變化是瞬息萬變的,它會和企業的預測有所出入。當兩者相差不大時,企業之前的決策對于企業的發展就是有利的。但是當兩者的差距超過一定范圍時,企業所面對的一系列風險就產生了。其中,法律風險就是以相關企業法人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為特征,是人為可以控制的,所以說,在諸多風險中,對法律風險的控制是最有意義的。
三、企業法律風險的基本類型
(一)刑事法律風險
一些法律上無明確規定的民間借貸關系,當企業和多位民間人士產生借貸關系后。由于某些內部或外部因素,導致企業發展不順利,沒有產生預期的效益,甚至發生破產。這樣,那些民間人士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后,可能會聚在一起向企業討債,更進一步對企業和社會產生不利影響,使企業產生刑事法律風險。
(二)民事法律風險
除上述企業可能遭受到的刑事法律風險以外,企業也會遭遇到民事法律風險。比如說在合同簽訂中可能遭受到的風險。合同雙方中的某方可能由于某種原因而無法繼續履行合同,那么另一方就要承受經濟損失。在訴訟過程中企業也可能出現法律風險。企業如果長期違約或有違約的意向,那么在以后可能出現的訴訟中,企業就會處于不利的位置。
四、企業法律風險的基本特征
(一)企業法律風險可能與企業內部其它風險相互轉換。企業法律風險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事物,隨著企業內部環境的變化是在不斷變化的,它也可能轉化為威脅企業發展的另外種類的風險。
(二)企業法律風險可能出現在企業法律活動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只要企業活動涉及到法律的范疇,都必然會受到法律的規范和限制。所以說,企業需要時時刻刻地防止和控制法律風險的發生。
(三)企業法律風險一旦出現,其帶來的后果就有一定的強制性。這種強制性的特點是由法律本身的強制性所決定的。企業活動一旦違反了法律,就會帶來法律風險,這種法律風險的后果就勢必會由企業本身承擔。
五、企業法律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在企業內部建造合理完善的法人治理機制
要想規避企業的法律風險,就必須從企業內部著手,從內部防止風險的可能出現。從企業內部著手的話,首先就應建造合理完善的法人治理機制。對于許多企業來說,內部早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包含多種不同的權力代表的治理系統。這樣的治理系統雖然產生,但是執行力度往往都不夠,從而從內部造成了法律風險出現的可能。
(二)灌輸給企業事事依法的觀念
在企業的內部所有員工里,都應該灌輸給他們法制的觀念,任何活動都要嚴守法律,不能鉆法律的空子。不守法律,鉆法律的空子也許會給企業或企業內的某人帶來暫時的利益,但是就企業的長期發展來看,是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壯大的。
(三)對企業法律行為全程進行控制
企業要想對法律風險進行防范,就必須在整個經營過程中進行防范。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即使在執行后出現問題,也應該及時彌補,事后也不能放松,不能因為問題出現而放任不管,這樣只會加快企業危機。
六、結語
企業經營中可能面臨多種不同類型的風險,在面對企業法律風險這類可以控制的風險時,企業應該積極應對,嚴守法律,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只有這樣,才能防范于未然,使企業繼續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徐干忠,黃碧輝.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企業法律風險透視———對梅州市部分企業專題司法調研的分析報告[J].嘉應學院學報,2010-01-28.
[2]池方景.金融危機背景下民營企業的法律風險及其防范[J].法治研究,2010-01-05.
[3]孫超.應收賬款融資的制度選擇及風險防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反思[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8-15.
作者:王紹燕 單位:山東商務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