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會計專業畢業考核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
本文以C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考核為例,指出目前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畢業考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提出我國高職會計專業畢業考核的改革設想,確立以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替論考核,以完整手工賬和電子賬作為會計實務操作考核手段的綜合考核模式。
【關鍵詞】
職業教育;會計專業;畢業考核;教學改革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會計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會計專業成為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之一。高校畢業學生質量的高低與畢業考核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高職院校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考核模式決定著其所培養會計人才的質量。本文以C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考核為例,指出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畢業考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提出了我國高職會計專業畢業考核的改革設想。
一、高職會計專業畢業考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C職業學院的基本情況。C職業學院是珠三角地區的一所民辦高職院校,按照現行高考招生政策,C職業學院招收的是3B線的學生。C職業學院具有良好的硬件設施,目前在校學生人數已超過10,000人,會計專業是該校創辦最早的專業之一,學生人數在2,000人左右,是目前該校在校學生人數最多的專業。作為管理類文科專業,和全國大多數職業院校一樣,C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的畢業考核采取的主要形式就是畢業論文。畢業論文一般安排在第五學期末和第六學期。畢業論文考核的全過程包括論文選題、開題報告撰寫、論文初稿撰寫、論文指導老師修改、定稿、論文答辯等環節。根據多年的畢業論文考核情況來看,畢業論文各個環節雖然都有像模像樣的流程材料,但實際上都是流于形式。從論文的內容來看,90%以上的學生論文都是在網上東拼西湊完成的,有少數學生直接交一篇網上下載的論文,格式和內容只字未改,只改一下作者姓名;站在論文指導老師的角度,基本上只要學生交了一篇論文,格式基本符合規定的要求就可以了。雖然他們知道學生的論文大部分是抄襲的,但也只能作罷,因為提出的修改意見,很少有學生是按要求去修改的,對學生過嚴格的要求,最終為難的都是指導老師自己。對于學校的教務管理部門而言,只要學生和指導老師提交了規定的材料就可以了,質量方面也不苛求。他們也不想學生因為畢業考核無法通過,導致大面積的學生無法畢業。這樣的結果可能會影響到來年學校的招生情況,因為3B線的學生大多基礎較差,若進入學校后,太難畢業,他們可能會選擇放棄對這所學校的選擇。種種原因導致的結果是:C職業學院的會計專業畢業考核完全流于形式,基本上無法起到對會計專業畢業生質量進行控制的作用。
(二)高職會計專業畢業考核普遍存在的問題。
1.考核形式單一。大多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考核主要的形式是畢業論文,考核形式非常單一,缺乏多種多樣的考核形式。
2.選題脫離實際,議題陳舊。在論文的選題中,學生選擇的議題,大多是過于理論化的內容,嚴重脫離實際,并且這些議題很多都是陳舊過時的。
3.時間安排不合理。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時間,一般是與學生進行頂崗實習的時間重疊的。因參與頂崗實習,大部分學生離開了學校。一方面,由于精力的分散,學生真正用于畢業論文撰寫的時間減少;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在論文撰寫期間已離校,這給老師的指導工作帶來很多不便,雖然當今社會有多種通訊手段,但是,針對論文中的具體問題,這些方式遠不如當面交流的效果好。在整個論文撰寫階段,有一些學生,根本不會主動聯系指導老師,甚至指導老師都無法聯系上他們。
4.論文質量低,形式重于實質。檢視高職會計專業的畢業論文,可發現一些普遍存在的現象:東拼西湊、抄襲、請人;完成的論文格式不規范、語句不通、可讀性差,更不用提學術性和創新性。雖然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極低,根本無法達到規定的要求,但由于學校管理者、指導教師等多方利益的博弈,學生照樣順利畢業。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而言,畢業論文基本上就是個形式,只要寫了,不論好壞,一律通過。長此以往,畢業考核陷入一個惡性的循環之中,形同虛設。
5.考核脫離企業實際,缺少來自企業的聲音。高職學院培養的會計畢業生,最終都是要走向社會,主要服務于各行各業的企業。什么樣的會計人才是企業需要的,是合格的會計畢業生,用人單位最有發言權。但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考核體系中,缺少來自企業的聲音。
二、德國職業教育考核模式及啟示
(一)德國職業教育教學和考核模式概況。提到德國的職業教育,不得不提“雙元制”,“雙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雙元制”教育模式是指要求進入“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學習,一元是指職業院校,學生在職業學校里主要接受職業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的學習,另一元是企業或跨企業培訓機構,學生在企業里主要接受職業技能的培訓。這是一種將企業與學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人才的教育制度。這種教育模式具有極強的實用性,良好的工學互動性,大力推動了德國職業教育和經濟的發展。在考核方面,德國職業教育實行的是“教考分離”考試制度。在德國的《職業教育法》中,對各種職業培訓都有嚴格的評價標準、考核標準以及實施程序。按照規定,職業學校或培訓機構只負責教學和培訓,全部考試、考核都由教育主管部門和工商協會組織進行,并且具有完善的監督機制。學生若在當年考核中不及格,來年可進行補考,但最多只允許補考兩次,經三次考試仍不合格的學生,終生不得再考該職業的資格證書,必須轉學其它職業。這種考核制度保證了考試考核標準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是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科學認定,也是教學效果和培訓質量的公正評估,它對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效果、培訓機構的培訓質量,以及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著巨大的推進作用。
(二)德國職業教育考核模式對我國高職會計專業考核的借鑒。德國職業教育考核模式的特點是,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出發,制定一套能接受市場檢驗的人才考核標準,并通過立法的形式,強制實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縱觀我國高職會計專業考核的現狀,德國的職業教育模式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可以從明確考核目標,優化考核主體,制定科學的考核標準和實施程序等加以改革。
三、我國高職會計專業畢業考核的改革設想
(一)明確高職會計專業的考核目標。無論在哪種教育模式中,考核具有極強的導向和塑造功能,它直接影響著教與學雙方的觀念和行為,涉及到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一定會計基礎理論,熟練掌握日常會計核算等會計實務操作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要實現這樣的目標,考核目標必須與之對應。既然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涉及的是會計基礎理論和會計實務操作技能兩個方面的能力,那么,高職會計專業的考核目標也應針對學生掌握會計基礎理論和實務操作技能的情況進行。當前的考核現狀是高職院校往只涉及對學生掌握會計基礎理論情況的考核,極少或根本沒有涉及對學生掌握會計實務操作技能的考核。職業教育的內在規律決定,在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進行考核時,我們必須要有非常明確的考核目標:既要考核學生對會計基礎理論的掌握情況,又要考核學生對會計實務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兩手都要硬,不要重知識理論,輕實務技能。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我們要更注重對會計實務操作技能的考核。
(二)優化考核主體,使考核做到公開、公平和公正。對于企業而言,產品的好壞需要客戶的口碑檢驗。對高職院校而言,培養的會計人才是否合格,最有發言權的是各行各業的用人單位。目前的現狀是,各院校都在宣傳自己培養的畢業生好,拿到多少獎,就業率有多高……這無異于“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既然用人單位最有發言權,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考核必須要有企業的參與。德國的“教考分離”考核制度最值得我們借鑒。我國高職會計專業的畢業考核,必須要改變當前完全由高職院校自己進行考核的現狀,引入財政部門和會計行業協會作為考核主體,并仿效德國以立法的形式明確會計職業考核的標準和實施程序,使整個考核體系做到公開、公平和公正。
(三)制定科學的考核標準和實施程序。在會計基礎理論考核方面,我國目前一直做得非常成熟。在具體考核標準上,可利用當前由財政部門主導的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制度替代目前的畢業論文考核制度。在會計實務操作技能考核方面,可由會計行業協會來主導考核。考核內容可以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考核標準。
1.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模擬手工賬。從原始憑證的填寫、審核,到記賬憑證的編制、審核,再到賬簿的登記,以及編制會計報表,一整套手工操作流程均納入手工賬的考核。
2.以EXCEL軟件為工具,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電子賬。高職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中小型企業,EXCEL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加上幾乎為零的使用成本,在小型企業的會計工作中,EXCEL應用較為廣泛,故應作為考核的手段之一。
3.以用友或金蝶軟件為工具,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電子賬。在計算機普遍使用,會計信息化成為大勢所趨的情況下,稍具規模的中小型企業,為了讓會計工作流程更加規范,提高賬務處理效率,配備專業化的財務軟件(如用友或金蝶),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專業化財務軟件的應用情況,必然納入考核的范圍。
【參考文獻】
[1]來繼敏,許煥新.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考核方法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0,5
[2]王靖雯.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借鑒[J].現代經濟信息,2016,1
[3]徐小華,董永剛.國外職業教育考核模式與方法研究[J].科技視界,2013,12
[4]袁翠.借鑒國外職業教育模式,構建高職特色技能考核體系[J].中國高教研究,2007,6
[5]高育奇.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7,7
[6]趙璞,任雅潔.從德國職業教育經驗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考試與考核模式改革[J].繼續教育研究,2010,5
作者:歐陽世芹 奚瑩 單位: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