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應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方針實行可持續發展保障事業的戰略目標。實現這個目標,到本世紀末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管理和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社會保障水平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原則。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老齡化速度快,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在世界上屬于低收入國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生產力是首要任務,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建立社會保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產力,因此,合理確定保障的范圍、項目和水平,在制定各項保險的籌資比例、待遇標準、社會保障水平,應瞻前顧后不宜定得過高。
根據城鄉差異,地區差異制定有區別的發展計劃,逐步走向完善,以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2、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的原則。過去社會保障項目由國家和企業包攬,個人不繳納或很少繳納而造成國家、企業的重負。社會保障的法律關系實質是一種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權利與義務是緊密聯系的,公民不負擔一定義務,其權利就沒有保證,社會保障本身也難以為繼。
3、堅持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原則。由于社會保障各項目的資金來源不同,其體現效率與公平的程度也不相同。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部分社會福利事業,其經費主要支出是由國家財政負擔,全社會凡符合條件者均可無償享用,主要體現公平原則。社會保險項目,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實現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合理負擔,職工享受社會保險的水平既要能保障職工的基本生活,又要與個人繳費多少掛鉤,因此要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效率是公理的基礎,任何損割社會效率的公理終將損害公平。
4、城鄉有別的原則。現階段我國城鄉之間的生產力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差別很大,加上農村人口有8億之多,因此,在保障方式和保障標準方面,城鄉之間要有所區別,但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重城市輕農村,認為農村比重大、人口多,國家受不了;另一種傾向是不顧客觀現實情況,主要實行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標準。實際上城鄉社會保障理應同等重要,都需要發展,只是因上述的差別原因,只能暫時保持差別,待經濟發展后逐步縮小。
5、政策分開和執行與監督分設的原則。在社會保障行政管理與社會保障基金運營分開,具體執行機構與監督機構分設的原則下,行政部門主要是制定政策標準,判定中長期設施計劃,不直接管理社會保障基金的收繳和運營。基金的收支、運營和管理由社會保障事業機構承擔,要接受政府有關部門、審計部門和社會的監督。
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措施
1、建立多種保險形式和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多種形式的保險是指除國家社會保險外,還要努力發展商業保險、民間互助,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和民間互助保險的作用。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存在著原則的區別,但發展社會保險并不排斥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險中的作用。發展商業保險和民間互助保險既有利于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如城鎮個體勞動者和農民等,又有利于彌補社會保險待遇低,補充或滿足不同層次勞動者的需要。實行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是針對單一層次社會保障結構而言的,它包括國家基本社會保險制度、企業補充社會保險制度和個人儲蓄社會保險制度。國家基本社會保險是由國家立法強制建立的適用于各類企業的職工,全國基本統一的一體化的社會保險制度。企業補充社會保險是由企業根據自身的經濟能力,為本企業職工投保企業補充社會保險,待職工退休時一次性或按月支付給退休人員。個人儲蓄性社會保險是根據職工個人收入情況自行決定投保個人儲蓄性社會保險。
2、改一元籌資。多元籌資,我國要改變過去長期個人不交納任何保險費的做法,在最近幾年改革中開始實行個人繳費制。起步時個人交費比例不能過高,基本養老保險費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資收入(包括獎金、津貼)的2—3%。實行個人交費制度,個人交納的失業保險費可占工資收入的0.5—1%;醫療保險基金改革起步時個人按工資收入的1—2%交納,以后逐步提高。用人單位要為本單位的職工,按工資總額交納16%的基本養老保險費,隨著勞動者個人交納養老保險費比例的不斷提高相應降低交費比例,以減輕企業的負擔。還要為職工交納工資總額1—2%的失業保險費,交納10%左右的醫療保險費;國家亦要負擔一部分社會保險費。籌資方式還可采取社會保險稅的辦法。新晨
3、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要從目前僅限于國有企業職工、部分集體企業職工逐步擴大到城鎮全體職工,包括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職工、私營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幫工,城鎮個體工商戶本人、私營企業主、自由職業者,也應參加政府統一組織的社會保險。
4、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管理。國家社會保障涉及范圍廣泛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社會保障社會化包括:一是社會保障范圍社會化;二是社會保障基金來源社會化;三是社會保障服務社會化;四是社會職位管理社會化。
5、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實行法制化。中國是實行法制的國家,社會保障法制化是指社會保障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對其一切管理活動必須納入法制軌道。
6、建立獨立社會保障預算并納入國家總預算管理。社會保障是一個分配問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這種分配單靠市場機制是無法實現的,客觀上要求國家財政參與分配和管理。要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社會保障分配與其它資金分配的比例關系。其本身構成了財政分配的重要內容,故應納入國家財政總預算管理范圍。
7、社會保障走產業化的道路。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社會保障必須走產業化的道路。從系統論角度看,當主系統發生故障時,自保護系統會自動啟動維護全系統平衡。社會保障作為國民經濟的保護系統,實現產業化,能使其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社會保障產業化建立的原則:堅持自己經營、獨立核算、貫徹自我積累、自我成長。社會保障產業化的內容:一是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產業化;二是社會保障項目運作過程中的產業化;三是社會保障基金營運產業化;四是社會保障服務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