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保障對就業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實踐證明,若工資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過低,則容易產生嚴重的勞資問題,阻礙了經濟發展,影響了社會穩定。但若工資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過高,則會增加國家、企業的負擔;此外,較優厚的失業待遇會使失業人員喪失尋找工作的欲望,使失業率增加,也間接影響社會穩定,影響區域人力資源的開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因此,即使國家處在經濟轉型階段,也應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作為根本方向。應摒棄舊有的國營企業保險制,實現社會保障系統的全面化、體系化,使更多的失業者和退休人員享受到社會保障,促進社會穩定,同時也便于引導勞動力流向極缺地區、領域,保證企業競爭的公平性,推動區域間人力資源的開發。政府授權企業可進行工資分配制度的制定,但同時也應就最低工資標準作出明確,避免出現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壓榨職工,降低工資等現象。這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已有規定。出臺最低工資標準,應在結合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上,綜合考慮最低工資標準、社會保障水平及就業間的關聯度。加快區域人力資源開發的步伐,應堅持就業優先的原則、兼顧社會保障與工資水平,就社會保障問題解決方式來講,應做到低起點、寬覆蓋面;就養老保險來講,應逐步實現繳費比例的優化,減輕企業負擔;現階段,社會保障水平已達到高標準,但未來工作中仍要注意緩調標準。但一味地實行高工資、低就業是不可行的,應避免出現低工資引起的高工資標準,經濟實踐證明影響到擴大就業的,要在今后的調整中逐步降下來。因此,在處理社會保障、工資水平和就業水平三者關系時,必須堅持就業優先的原則。
二、我國大學生就業社會保障系統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畢業生是個擁有專業性技能,且知識素養較高的特殊群體,在勞動力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具有明顯優勢,但在大學生身上出現的就業問題卻越來越多,而這些和大學生就業社會保障機制關系密切。
1.覆蓋范圍有限。
理論上講,大學生就業社會保障機制應惠及所有學生,但偏遠山區的同學往往因地域條件限制享受不到社會保障,因此無法感受到社會保障體系的公平性、共濟性,所以很多大學生不愿意走向農村、走向民營企業,致使社會保障統籌級別持續走低,地區差異逐漸拉大。就業覆蓋率是衡量社會保障機制實行效果的重要標準,若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或存有弊端,那么在基層工作或是農村地區的大學生就無法實現就業的雙向流動。失業保障面向的是所有失業者,普遍性及涵蓋性很強,所以,凡是具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向的所有失業人員都是失業保險的保障對象。
2.保障系統不健全。
社會保障系統和社會安全系統緊密相連,它們都對國家安定、社會穩定發揮重要作用。就目前情況來講,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勞動部門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問題的解決。所謂社會保障需求,并非意味著保障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更重要的是為失業人員提供再就業技能和機會。同時,根據權利義務統一原則,沒有就業的大學生沒有資格領取失業金,也就無法享受一系列醫療待遇。
三、健全我國大學生就業社會保障體系的路徑選擇
(一)進一步健全與社會保險相關的一系列規章制度
一是調動中小企業、民營單位的入保積極性,使這些企業的員工加入到社會保險的行列,對積極為職員入保險的企業提供貸款幫助,減免稅收。二是推進戶籍制度革新步伐,加快勞動力流動。政府應從法律方面解決就業歧視問題,為大學生提供公正、公平的就業環境。
(二)傳遞就業情報,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
從宏觀角度來講,政府掌握著大量的就業資源和就業信息,因此應充分發揮優勢,將公共信息及時告知就業群體。政府對現階段及未來一定時間中的就業信息進行搜集,及時了解就業現狀及市場需求,將相關結果匯總,通過網站宣傳、刊登出版物等方式,將這些信息告知大學生,為大學生提供有用的就業信息,使大學生及時調整就業方向。同時,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供需見面交流會,使應聘成功率不斷提高。
(三)注重職業培訓,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無論是高等院校、企業,還是政府機關,都應切實搞好職業培訓工作。高等院校可通過設立職業訓練課及就業指導課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就業現狀,調整就業方向,從整體上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政府可通過構建職業發展中心等方式,集合處于迷茫中的畢業生,對其進行職業培訓。企業可通過崗前培訓等方式,提高畢業生的工作技能,增強工作能力。
四、結論
總而言之,以社會保障內容為基點,由此引起的各種勞動問題及就業問題,只有從各個角度進行探究,從中找出阻礙就業的各種原因,從深度、廣度上予以分析,通過各種調控優化方式,將不利作用降至最低,提高勞動就業率,才能實現就業形勢的改善,確保社會保障服務的人性化,使勞動和就業在不斷的互補促進中保持良性發展狀態,實現發展的長久化、穩定化。
作者:袁安濤單位:大慶市大同區林源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