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維視角下現代社會保障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現代社會保障概念新界定
社會保障制度概念,是隨著時展而不斷變化,綜合國內外對社會保障概念的界定,筆者認為現代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面向全體國民依法實施,以規避生存風險,防范社會風險,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社會生活保障系統,包含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內容。
國內學者對社會保障本質研究,是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單一學科或單一視角展開。本文嘗試從影響因素、公平理念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等多維視角來研究社會保障本質。
1.從社會保障影響因素看社會保障本質。(1)政治方面:社會保障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社會政策。從政治視角看,社會保障實質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社會政策,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在西方政黨政治中,社會保障政策往往作為一個政黨爭得選民支持,贏得選票的砝碼。我國政府將社會保障制度視為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安排,經歷了漫長認識過程。1986年~1993年,社會保障制度僅僅被看成國企改革配套措施;1993年~1997年,把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五大支柱之一;1998年社會保障上升為國家一項基本制度安排。中國共產黨逐漸認識到社會保障制度重要性,2003年以來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和2009年以來中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快速推進也證明了這一點。黨的十八大提出構建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保障與改善民生,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堅強意志。(2)經濟方面:社會保障是國民收入再分配制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國家財力持續增加。但由于分配制度不合理,貧富差距持續拉大,人們在關心做大財富蛋糕的同時,更關心蛋糕如何分享問題。政府必須通過社會保障再分配機制等手段調節收入分配,厲以寧(1995)談到“經濟意義上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性與社會意義上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性不完全一致,而政府在主持第二次分配時,不僅要從經濟上考慮,更要從社會上考慮”。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通過再分配手段調節收入差距方面作用不斷增強。(3)社會方面:社會保障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的維系機制。社會和諧是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2005年2月,指出構建和諧社會理論,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社會保障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必要途徑。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改變,但是現階段社會矛盾凸顯,增加了社會風險。社會保障制度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鄭功成(2005)說,社會保障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基礎與必要條件。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滿足社會成員生活與發展需要,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4)文化方面:社會保障是促進文化發展的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與文化相互促進關系。一方面,文化因素對社會保障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特點總能體現民族文化影子。因此,文化因素影響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模式;一方面,社會保障制度也打上了一國文化烙印。在日本,女性養老金與丈夫同一賬戶,這與日本受儒家思想傳統影響,重視家庭責任的文化傳統有很大關系。德國社會保險的產生使社會保險提供者和享受者處于平等地位,體現社會保障理念和人類思想的巨大轉變,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5)國際因素:社會保障是促進人類融合的制度。世界各國都建立了適合本國實際的社會保障制度,但隨著國際交流日益廣泛,一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國家社保思想影響。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在某些方面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如德國勞資分責社會保險模式、英國福利國家模式、新加坡公積金模式等,為我國結合國情創新社會保障模式,促進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發展提供了借鑒。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在相互借鑒中逐漸趨向融合,這種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逆轉趨勢,使得全球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正義價值得以體現。
2.從遵循“公平正義”理念看社會保障本質。(1)社會公平理論。馬克思指出,社會公平衡量標準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要實現公平,必須要大力發展生產力,這對實現社會公平起決定性作用;實現社會公平,首先要實現社會制度的公平;社會公平的實現是一個漸進過程。中國共產黨把實現社會公平作為長期奮斗目標。認為: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公平觀;強調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十八大報告提出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從而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減少群體和地區差別,維護社會公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與發展體現公平理念。現代社會保障產生體現公平理念。“公平原則是社會保障的本質和核心”社會保障制度從建立之日起,就遵循“互助共濟”原則。德國社會保險制度作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改變了濟貧時代救助的臨時性、不確定性、地域差異性,確立了政府責任和風險共擔機制,不再以犧牲救助者人格尊嚴為代價來使受助者獲得救助,救助成為國民權利和國家應盡義務,因此,現代社會保障產生充分地體現了公平理念。現代社會保障發展追求公平。鄭功成(2010)對社會保障公平問題有精辟論述,他認為“公平是現代社會保障的核心價值訴求,社會保障中的公平是指平等地對待每一國民并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普遍性地增進國民福利,不因身份、性別、民族、地域等差異而歧視或排斥任何人”。現代社會保障創造公平、維護公平、促進公平,它的發展體現了維護和實現公平的理念。1883年德國社會保險作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提出勞資分責與風險分擔原則;1935年美國通過《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化解社會弱勢群體風險,朝向綜合性方向發展;“二戰”后英國愛德禮首相宣布建成了福利國家,1942年《貝弗里奇報告》標志著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向普惠、公平邁進。進入成熟階段以后,社會保障成為維護社會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初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進入改革與發展時期,更多考慮制度傾向公平普惠及可持續發展。在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過程中,可以發現,社會保障對象在不斷擴大、社會保障項目日益豐富完善,保障水平也在逐漸提高、社會保障方式多樣化,供給主體多元化發展,從總體上實現由補缺型向普惠型轉變,不斷向實現公平、公正、共享方向邁進。(3)社會保障體系內容體現公平理念。社會救助制度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承擔著解除國民生存危機、維護底線公平的重任,體現政府對國民生存權的維護、尤其對弱勢群體利益提供保障,體現了社會政策的公平取向。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體的綜合性社會救助體系,在解除社會弱勢群體生存后顧之憂,維系社會公平與和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只要國民遭遇生存危機,就有平等享受社會救助的權利,這是社會救助制度在公平方面最直接體現。社會保險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核心,它能預防職工生、老、病、死、傷所帶來的風險,維護職工養老、醫療等基本權益,提高公民穩定的安全預期。社會保險制度本質要求解除職工后顧之憂,讓每位職工平等享有參保權、其保障水平和保險待遇不因地域、身份、性別差別而存在不同。我國《社會保險法》基本精神要求公民社會保險待遇的一致性,以體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社會保險法》明確提出,國家建立社會保險制度,“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首先,實現應保盡保,將符合參保條件的員工,無論其工作性質如何,都應納入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其次,社會保險待遇標準統一,提高統籌層次,逐步減少城鄉差別;第三,實現制度可持續發展,強化社會保險基金籌集與管理。社會福利作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國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制度。社會福利的主要功能在于為社會成員提供生活保障和社會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保證人民獲得公平發展機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并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因此,社會福利制度是體現公平的重要制度。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新型社會福利體系,以促進社會公平、社會和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理論與現實課題。綜上所述,社會保障無論從產生,發展和內容來看,都體現著公平理念。
3.從人的全面發展視角看社會保障本質。(1)相關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理想是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地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理論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追求。“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做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實現國富到民富的轉變。(2)社會保障與人的全面發展關系。人的全面發展體現了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目標。社會保障制度就是要為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提供安全保障,從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目標之一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過程體現了社會保障制度價值目標。人的全面發展主要體現在“人的社會化、高素質化與老齡化等主要方面,社會越是向前發展,社會化、現代化程度就愈高。人的發展就愈是離不開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依賴”社會保障制度解決了生活無保障者出現的生存危機,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社會保障對不幸者的救濟,消除他們的各種社會風險,調動其進行勞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需要。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人全面發展的條件。第一,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國民生存權。生存權是首要人權,個人在社會上生活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因此,國家社會有責任對其生存權進行保障。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的生存和發展權,維護人格尊嚴,使人們對生活有了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二,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的發展權利。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社會福利等制度設計提高國民素質,保障人的發展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保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制度能夠規避人的生存危機、防范社會風險、提高生活質量,給人以穩定安全預期,這種穩定的安全預期,能夠讓人身心健康,不斷地充實自己,實現自身素質提高;第三,社會保障制度促進了人的社會關系不斷發展。社會保障制度加速了人由“家庭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市場經濟發展導致各種社會風險不斷增加,個體風險集聚很可能會演變成社會風險,而個人抵抗各種風險的能力有限,社會不穩定因素因個人抵抗風險的不確定性而增加。社會保障制度通過規避生存危機、防范社會風險、提高生活質量,會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從而促進社會關系的不斷發展。
三、結論
社會保障制度是維系社會公平,確保國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基本制度,它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國際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從多學科視角來研究社會保障。筆者認為:社會保障的本質,是規避生存危機、防范社會風險、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再分配制度,以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文明為目標,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生活保障系統。社會保障是國家為維持社會成員基本生活,保障其基本權利而進行資源再分配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既有促進經濟增長的經濟價值,又有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價值,是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作者:劉曉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