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DEA模型的上市公司經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設計
(一)變量選取dea分析法是一種效率評價模型,以決策單元的投入產出資料為衡量要素。對于企業層面而言,投入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勞動力投入、資本服務要素投入以及中間投入,經過產品銷售或服務提供過程,企業的要素投入形成的產出以收入的形式回流企業。因此,如表(1)所示,本文以企業的收入作為產出指標,以勞動力投入、資本服務投入和中間投入作為對投入要素的劃分,另外由于光伏產業的產品具有高科技的因素,結合光伏上市公司的高成長性、高技術含量等特點融入創新能力投入指標。(1)勞動力投入指標。由于企業內職工所在部門與工作性質的不同,不同員工對企業的貢獻能力也存在差異,選取員工人數或者工作時間就會忽視了勞動力投入結構的差異。在市場條件下,貢獻能力的差異可以通過員工薪酬合理反映出來,員工所得報酬包括支付給職工的工資以及各種獎金、補貼等,因此本文選取現金流量表中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一項作為勞動力投入指標。(2)資本服務投入指標。本文采用永續盤存法估計資本服務投入數據,其公式為:Ct=Ct-1•(1-δ)+It。其中Ct與Ct-1分別表示時期t和t-1期的資本存量,δ為企業的折舊率,It為t時期新增資本。由于缺乏相應資本存量數據,本文以固定資產原值作為資本存量數據,以固定資產原值兩年之差作為新增資本數據,以財務報表披露的t-1期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額表示Ct-1•δ值。(3)中間投入指標。可以通過生產法和收入法對企業的中間投入要素進行衡量,實際操作過程中兩種方法可能會存在結果偏差,為避免隨意性選擇誤差,本文根據袁堂軍(2006)提出的取兩者平均數的方法進行衡量。
(二)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本文選取滬深兩市中從2010年之前實現光伏相關產品或服務營業收入的上市公司,剔除數據不全企業,采用了2010年至2012年滬深兩市涉及太陽能光伏領域的28家企業數據,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和巨潮資訊。
二、實證檢驗分析
(一)綜合效率分析綜合效率由兩方面構成:從產出角度看,是指現有的生產技術、設備及人員既定的情況下,光伏企業可以增加營業收入的潛能;從投入角度來看,是指以當前的技術條件和產出水平,廠商可以節約資源消耗的能力。綜合效率可以綜合的反映出光伏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由表(2)可知,3年均為投入產出效率DEA有效狀態的為序號為1、2、6、8、14、18、23、27等8家公司,占決策單元總數的28.6%,即這些公司經營投入產出比例合理,效率達到了相對最優,其余為非DEA有效。從這8家公司的經營狀況可以看出,其共同特點表現為3個方面:進入光伏行業較早,對行業特點認識深入;生產具有規模,其主要產品在市場中占有較大份額;創新能力強,掌握一定的核心技術。以特變電工為例,該公司是我國最大的從事新能源開發和利用的企業之一,太陽能核心控制部件研發和生產基地,能生產5-150kw的模塊式大功率太陽能光伏電站系統、太陽能揚水照明綜合應用系統、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硅片等核心技術產品,建成了全國目前容量最大的150kw獨立式光伏電站。總體而言,28個決策單元3年綜合效率的平均值為0.914,表示在這28個光伏企業中,就經營績效而言,有8.6%的投入要素未產生任何貢獻而形成浪費,即在技術水平不變下,所投入的資源未達到有效運用的程度。
(二)技術效率分析為了進一步分析技術效率,把其分解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反映的是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從純技術效率來看,2010年至2012年平均水平為0.94,最大的為1,最小的是航天機電2012年值0.528,這意味著我國光伏企業技術水平與設備的先進程度處于較高的水平。航天機電的純技術效率值相對低下是其技術效率差的主要原因,可以考慮增加科研投入或引進先進生產設備、提高技術和日常管理水平來提高其績效。宏發股份2010與2011兩年純技術效率為1,而其規模效率卻小于1,屬于非DEA有效,與純技術效率相比,規模效率對其影響更大。從其規模效益來看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即產出量的增長比例大于投入量的增長比例,說明宏發股份應當根據公司實際情況,適當增加科研、資金、生產要素的投入,縮減單位固定成本,獲得規模效益。從規模效率角度來看,規模效率都超過了0.8,3年平均值為0.97,說明我國光伏企業經營投入產出總體上是規模有效的。其中2010年處于規模報酬遞增的有8家,規模報酬遞減的有4家公司;到2012年時有46%的公司處于規模最優狀態,而經營投入產出規模效率遞減的比例較大,達到39%,處于該階段的企業如果繼續擴大規模會降低現有的投資回報率,說明應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現有的生產要素資源,提高投資回報率。從以上分析看出,我國光伏企業規模效率水平0.97優于純技術效率水平0.94,純技術效率不佳是造成我國光伏上市公司技術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說明光伏企業應當在引進技術的同時,加大科研投入增強技術創新程度,爭取獲得核心先進技術,另外管理水平偏低可能是由于多數企業在原有主營業務的基礎上逐漸涉及光伏業務,伴隨著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管理制度、現有管理理念、方法可能不能適應其規模水平。
(三)投影分析投入方面研發費用投入冗余較大,均值為20.38%,各企業之間差距較大,最大值為有研硅股的90.17%,最小值為安泰科技的3.57%;技術人員投入數量的平均冗余度為14.46%;勞動力投入指標冗余度為8.57%。投入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費用偏高,同比例費用的增加超過其所能帶來的收益,成本沒有得以有效控制;二是科研技術人員的質量亟需優化和提高利用率、;三是企業經營過程中所投入的研發費用存在重投入輕吸收的現象,從而影響技術創新能力提高、新產品的研發、核心技術的研究進程,進而影響企業營業收入。產出方面,航天機電營業收入的增長潛力為28個樣本中的最大值,產出不足率為28.72%,可能是其產品競爭力不足,市場占有率偏低的問題,出現產品過剩,其所生產的產品不能銷售出去轉化為營業收入,固定資產、人員、資金未能的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利用。
三、結論和建議
本文得出如下結論:我國光伏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的積累和創新,幾乎每家企業都在進行各類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盡管如此,還需要看到的是,大多數企業純技術效率未達到最優化,主要由于光伏產業本身的特點以及我國光伏企業切入點以制造為主,在基礎研發和先進技術研發方面,仍然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光伏企業生產存在一定的規模非效率,有46%的企業生產規模不在最優位置,使得企業經營效率還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從2010年至2012年發展過程可以看出,產業內部總體呈現出一種規模報酬遞減的趨勢,光伏屬于投入資本高,回收期限長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前期投入的固定資產占壓了企業的大部分資金。我國經濟處于上升階段,傳統能源過度消耗,對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需求持續增加,因此近些年光伏企業競相采取擴張戰略。但是,從本文DEA模型分析結果來看,有些企業擴張不科學,產品同質化明顯,規模的擴張與相應的市場需求不匹配,已經到了規模報酬遞減階段,產出的增加小于同比例的投入增加,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收益水平。同時可以看到,大多數光伏企業經營范圍在上游光伏組件和電池制造商領域,光伏電站開發和運營等尚未形成規模化的生產能力,而光伏產業的利潤正逐漸向下游的電站轉移,因此光伏制造商、開發商可以考慮向下游擴張來獲取規模報酬遞增利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1)企業要重視技術創新,基礎研發,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目前光伏產品的價格已經處于底部,供應商的盈利能力處在較低利潤空間區域,光伏企業面臨著產品價格下降帶來的壓力,企業要實現獲利,需要充分意識到技術進步和創新對降低生產成本的作用。(2)創新思維,調整“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擴大內需。目前光伏產業發展所需材料、關鍵設備和技術主要依賴從國外市場引進,產品也主要是向歐美市場出口,發展受制于歐美市場等的變動,不能掌握主動權,面臨產能不能轉化為收益的風險。一方面可以縮減產品同質化嚴重的規模部分,或者調整為向光伏產業鏈中下游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進中引入新型技術,如光伏屋頂、太陽能建筑、新型儲能技術等,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空間帶來嶄新的面貌,同時擴大了內部需求。
作者:劉雪琴王建明陳紅喜袁瑜單位: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