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資管新規對商業銀行業務的影響與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是為了規范資產運作、確保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在增加銀行收入的同時,也豐富了客戶的投融資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投融資的增長,銀行資產管理的監管漏洞、違規操作問題凸顯,其中蘊含了極大的金融風險。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自之日起施行,堅持防范風險與有序規范相結合,確保金融市場穩定運行,這將從根本上糾正資產管理業務的違規操作問題,促使資產管理行業由以往的粗放式增長逐步轉向規范化的發展。
[關鍵詞]資管新規;剛性兌付;期限錯配;資產管理子公司
1我國資產管理規模大、問題多,資管新規應需求而生
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滿足了我國社會的投融資需求。為進一步優化與改善我國投融資結構,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標,要嚴控風險底線,防控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監管的改革。銀保監會公布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在金融機構中占比最高,分別達77.5%、77.6%,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銀行資管產品更是占有大部分比例,如此龐大的資產規模,一旦爆發金融風險,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當前商業銀行存在著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的漏洞,監管套利、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等問題凸顯。國家金融主管部門2018年4月27日了《資管新規》,7月20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又分別《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等細則,對資管新規做進一步說明,進一步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準,堵塞漏洞,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更好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2監管部門穩妥推進合規轉型,首次要求商業銀行設立子公司
《資管新規》主要內容概括為:統一監管標準,改變分業監管;消除多層嵌套、減少監管套利;加強投資者教育,健全資產管理業務的管理體系和監管制度;不得將資管資金直接投資于規定之外項目,實行凈值化管理;去除資金池運作、解決期限錯配、打破剛性兌付、遏制機制上的漏洞,減少流動性風險。配套細則也在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對具體的操作性問題進行了修正與明確,以促進資管新規平穩實施。這使得銀行資管業務回歸本源的轉型更具可操作性,體現了監管部門積極穩妥地推進銀行資管業務合規轉型的政策意圖。資管新規還要求“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強化法人風險隔離,暫不具備條件的可以設立專門的資產管理業務經營部門開展業務”。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一般理解指的是商業銀行。監管要求商業銀行設立子公司這還是第一次,資產管理子公司可以說是金融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我國商業銀行管理的資金規模大,是金融資管的主要部分。資管新規的實施對銀行資管業務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必然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不符合監管要求的產品和投資將會被擠出市場,產品結構和投資結構的轉型也會帶來行業的陣痛,對資管轉型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1)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性兌付主要依靠的還是產品的凈值化管理,做到“賣者盡責、買者自負”。銀行理財資產的增速很可能會隨之放緩,總體規模可能出現收縮。和銀行傳統的表內業務不同,資管由于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財”,風險和收益絕大部分都由客戶承擔,但是一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都標榜“收益穩、風險低、兼具一定流動性”,備受投資者的青睞,投資者早已習慣了非凈值化的資金運作模式。而在資管新規“打破剛兌、凈值化管理”等新要求下,銀行表內保本理財將不復存在,投資者接受理財產品的凈值波動還需要時間,部分客戶可能會重新選擇其它投資工具。
(2)為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管產品久期管理。一般情況下,如果資金端緊張,銀行可能會通過其他途徑解決資產端的問題,使得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使用長期化,以期限錯配的方式把資產接回來,一旦發新償舊中的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有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面對這一問題,新規要求資產管理產品要有真實的底層資金、足夠透明,不得開展或參與資金池業務,合理確定資管產品期限,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扼制期限錯配和違反規定運作。帶來直接影響的就是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周期要較以往變長,金融機構應加大技術投入、加強對資管產品的久期管理。
(3)受資產管理能力限制,小銀行理財不再有優勢。在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方面,小銀行往往相比大銀行有優勢。小銀行背后對接的一般為非標資產,且投資者也有剛兌的預期,風險因素未充分反映,投資者更傾向于購買收益率更高的小銀行理財產品。然而,在新規之下,銀行新發的理財產品中部分將轉型成凈值型產品,小銀行“高收益”的優勢未必會繼續存在。對于凈值型產品,沒有以投研為核心的資產管理能力,很難獲得高收益,顯然大機構在未來更具有優勢。
(4)銀行成立資產管理子公司,將資產管理業務與銀行傳統的表內存貸業務隔離。國外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早已有非常成功的先例,摩根大通的子公司摩根資產管理控股公司負責的整個資產管理板塊的業務管理模式有一定代表性,子公司可以和本行的其他各部門通力合作,高度重視各業務板塊間的聯動、交叉銷售,從現金管理到信托、不動產、按揭貸款、其他銀行服務等方面,發揮各業務部門綜合經營、互相帶動的優勢,滿足社會上各種金融消費需求,資金不斷地凈流入,年復合增長率約為5%。我國銀行的資產管理和國外銀行的資產管理子公司相比差距較大。資產管理子公司的成立,一方面有利于更精準地獨立核算,起到一定的風險隔離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銀行資管部門增加投研力量,在運營模式和激勵機制上更加市場化。目前在包含中行、建行兩家國有大行在內的16家銀行已經陸續宣布設立理財子公司,銀行很可能將在貨幣、債券等固定收益領域具備的傳統優勢移植到子公司去,加強權益投資層面的研發,提高風控能力。
(5)建立內部“防火墻”,避免以本行收益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資管新規指出“金融機構代銷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建立相應的內部審批和風險控制程序,確保代銷的產品符合規定并承擔相應責任。”為了避免唯利是圖,銀行資管部門在市場化競爭中,無論是向本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還向第三方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都要建立嚴格的審核流程,同時可以打造一個開放式平臺引入第三方產品,形成具有良性競爭環境的內部“防火墻”制度,消除監管套利和多層嵌套的空間,優化理財產品公平公正的平臺環境。
4結語
資管新規的出臺,標志著資產管理業務進入了規范性發展的新階段。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資管新規加強了宏觀審慎監管,也為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商業銀行要堅持做到豐富資管產品的類型,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加強資管業務的管理,加快資管子公司的建設,提高風控能力。只有強化和加快資管業務發展及產品轉型,才能更好地發揮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卜振興.資管新規的要點分析與影響前瞻[J].南方金融,2018(6).
[2]趙澤涵,李海燕,郭爽.資管新規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探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8(7).
作者:付蓉 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