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銀行信貸風險防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金融市場上,貨幣資金需求方所占有的市場信息遠大于貨幣資金供給方所擁有的信息。這種資金供求雙方對信息占有的不對稱性質導致了兩種結果:其一為交易發生前的逆向選擇;其二為交易發生后的道德風險。
我國現在的金融體系相當脆弱,銀行中不良資產數量很大,已成為社會穩定的隱患。造成信貸資金不良率過高的原因有很多。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以及信貸市場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逆向選擇問題極為嚴重,其直接結果是導致企業債券市場萎縮甚至瀕臨消亡,信貸市場出現所謂“惜貸”現象。與此同時,由于企業在獲得貸款后往往從事風險較大的投資和合同之外的經營活動,它極大地降低了債券購買者的資金的安全性,從而更進一步的促使“惜貸”現象的發生。
一、我國銀企金融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商業銀行的產生是企業交換發展的結果。換言之,企業資金運動是銀行信用活動的基礎。反過來,銀行信用是企業資金運動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
1、從企業行為與銀行行為的角度來看。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在需要借款時,總是千方百計套取銀行資金,對各種不利消息,想方設法地隱藏起來;到了還本付息的時候,又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措施躲避銀行債務。銀行要得到被隱藏的不利信息,成本非常昂貴,甚至根本沒有獲得這些信息的渠道。借款人一般會通過表內和表外兩種手段來粉飾會計報表,美化企業形象,銀行依然面臨對企業償債能力判斷失誤的風險。
對于銀行而言,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產權主體結構一元化,銀行產權主體的虛置和產權約束不力是長期以來經營管理效率低下的內在根源,而且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還承擔許多社會責任,行政干預問題嚴重,極大地阻礙國有商業銀行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一方面經營者缺乏利益驅動機制,收入分配和勞動用工制度僵化,難以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當經理人利益與其所有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內部經理人的利益總是優先得到保護,破壞了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根本原則,也提高了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2、國有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用關系、信貸關系。我國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貸市場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市場。在我國最想取得商業銀行貸款的企業往往是最有可能導致商業銀行信貸損失的企業,二者之間重復博弈的結果導致銀行出現“惜貸”。這也就是信貸交易發生前的商業銀行“逆向選擇”行為在信貸交易發生以后,由于信息不對稱,我國商業銀行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缺乏強有力的控制手段,難以督促企業按交易約定的內容行事,企業有可能從事商業銀行所不愿看到而有損商業銀行利益的活動,如企業用信貸資金炒股、進行高風險的房地產投資、借改制之機懸空銀行債權等,這就是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市場上面臨的企業“道德風險”。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在信貸運作過程中存在著“權利與責任不對稱、收益與風險不對稱”的問題,即信貸人員在信貸決策中沒有多少決策權但卻要承擔信貸損失的責任;信貸人員的個人收益與其他業務人員沒有多大的差別,卻要承擔信貸資產損失的巨額風險,一旦出現資產損失就要扣減個人收入。這種情況加劇了我國信貸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其負外部性是:社會信用秩序混亂,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增大,從而有可能引發商業銀行的支付危機、出現擠兌行為,從而損害廣大存款人利益,并因擠兌的傳染性而殃及其他健康銀行,最終有可能導致商業銀行退出金融市場。
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達和股份制的日益成熟,現代企業不再是一個單一結構的經濟組織,而是多個經濟單位的聯合體。最具時代特征的是以母子公司制為基本結構的企業集團組織形式。企業的這種復雜組織管理特點和生產經營關系使得銀行難以把握企業的財務狀況、現金流量和資金流向,客觀上造成了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由上可見,銀企借貸關系中銀行處于信息的劣勢地位,容易受不對稱信息的蒙蔽而發放貸款。由于借款企業真實的資產負債率、資產收益率、現金流量狀況并沒有像報表般的美好,就給銀行本息的安全回收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借款人和擔保人在報表上顯示的非凡實力當要履行還款責任時,卻發現經營困難、債務重重。關聯企業的之間的相互擔保,容易造成連鎖反應,由于風險未有效分散至關聯體外,一旦發生風險,銀行貸款擔保形同虛設。有的關聯企業從股權結構上很難判定其內在聯系,這就形成了債務防火墻,一旦發生債務糾紛,其他關聯企業不會受牽連,銀行就會“冤有頭,債無主”。企業強烈的擴張欲望也使集團公司多頭投資,其往往側重于投資收益率而較少考慮現金流量,一旦某一項目發生問題,其注入的資金無法及時抽回,將迅速導致整個集團的資金鏈崩裂,使其經營陷入癱瘓。正常的貸款陡然成了壞賬、爛賬。因此,國有商業銀行普遍加強了管理,上收了信貸管理權限,將有限的資金重點投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和優質客戶,這樣又出現了所謂“信貸集中”現象。大量資金用于少量貸款項目,造成信貸資金使用浪費,同時還會造成貸款企業的資產負債比過高,導致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大。另外,銀行會因此過于謹慎,不能找到足夠多的借款人的情況下,便會出現資金閑置,社會資源無法實現優化配置。
二、在信息不對稱下減少銀行貸款風險的措施
1、加強金融監管部門對債務人信息披露的監管,把打擊欺詐放到重要地位。政府金融監管部門應通過立法強制借款人向銀行披露真實的、全面的信息,政府應對借款人作為信息優勢方利用信息優勢對銀行隱瞞真實信息的行為進行足夠的處罰。加大對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可以增加信息不對稱環境中借款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成本,減少欺詐的期望收益,有利于緩和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提高銀行增加貸款的能力。
2、完善信貸制度安排。信息和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制度經濟學認為:信息功能是制度的兩大功能之一。完善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
3、依靠銀行自身信貸管理扭轉信息劣勢。首先,嚴格貸款“三查”制度。貸前調查評估人員負責貸前調查評估,承擔調查失誤和評估失準的責任;貸款審查人員負責貸款風險的審查,承擔審查失誤的責任;貸款發放人員負責貸款的檢查和清收,承擔檢查失誤、清收不力的責任。其次,積極推行貸款五級分類法。貸款五級分類法是根據貸款質量或貸款內在風險的高低依次將貸款劃分為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五大類,而這個分類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收集和處理借款企業信息的追蹤了解,強調借款人的財務狀況、償債能力和還款意愿,強調現金流量分析,有利于銀行加強貸后檢查與監督,避免銀行承擔較大的信貸風險。
4、通過銀企之間的借貸博弈謹慎接受客戶。銀行與企業發生信貸關系,并不是一次性的,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企業往往會偏重與追求長遠利益,既可以通過長期良好的合作爭取到銀行的信任,以建立長期的信貸關系,也可以通過長期真實信息披露來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級,在信貸市場上獲得良好的聲譽。
5、加強銀行間的合作,實現信息共享。首先,同業之間應建立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做到客戶信用等級共享。其次,積極推廣銀團貸款模式。因此,必須加強同業間的合作,按照風險分散化的謹慎性原則采用銀團貸款模式。最后,必須改善監測與控制的技術手段。盡快著手全面構造商業銀行統一的“管理信息系統、風險控制系統和決算支持系統”;建立涵蓋銀行各項業務前、后臺全過程的計算機輔助操作;建立業務調查、執行和資金劃撥的聯動制約關系和權限控制;將風險控制從“事后”監測轉為“實時”監控。
三、總結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關鍵調整時期。作為國民經濟血液的金融業,其改革的順利與否將關系到未來我國經濟是否能健康運行。對于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我們應當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入手,盡量保證金融市場的公正、公平、公開;國有銀行也應從多方面入手,加速公司化進程,提高抗風險能力;企業也應遵守市場競爭規則,在實質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只有通過全方位的努力才能緩解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