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銀行業發展的銀行改革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印度銀行改革過程概述
(一)成立資產重組管理公司,并由印度國家銀行和印度工業發展銀行掌握該公司49%的股份。同時出臺了附有詳細指導方針的公司債務重組計劃等一系列措施。資產重組管理公司通過將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向社會發行可公開買賣的有價憑證,一旦投資人認可了這些不良貸款的價值,銀行就可以把這些憑證當作可兌現的資產。
(二)加強公司治理,減員增效。針對國有或者國有股份制銀行25%~50%的冗員,印度政府1999年提出老年社會與收入保障報告,提出建立個人退休金賬戶與養老體系。并于當年年11月開始推行自愿退休計劃。根據此計劃,上述銀行中屆滿45歲的員工,可以申請自愿退休。屆時銀行、政府將會根據退休者工作時間長短予以補償,并允諾逐步將其納入即將建立的社會養老體系。據估計,約有5.7萬名員工在一定補償下離開了工作崗位,占12家國有化銀行員工總數的19%。此外,根據銀行業改革委員會的提議,還成立了“迅速糾錯行動機構”,對存在問題的銀行進行早期干預與指導。
二、印度銀行改革對我國的啟示
(一)印度銀行改革的經驗
1.深化銀行體制改革,鼓勵發展私有制、外資銀行,以增強競爭性。我國的銀行體系仍然是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在此條件下談銀行的體制改革,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首當其沖。長期以來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命題一直被披上了某些意識形態的色彩。因此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體制改革步伐經常步履維艱,甚至曾出現進一退二的情況。這種情況一直到2001年左右才有了比較明顯的轉變。其標志是2001年11月,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向龍宣稱,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將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按每年2-3%的速度減少,并且為了避免出現道德風險問題,也不再將不良資產轉移給資產管理公司。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是在國有經濟的羽翼下生長的,是建立在國有企業的基礎上的。因此與國有企業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前我國銀行改革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國有企業的改革進程。如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國有企業效益普遍下滑,這不僅導致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資產質量的迅速下滑,而且由于國有企業占據了超過75%的銀行貸款,所以還使非國有企業難以獲得貸款,從而阻礙非國有企業的投資和產量增長。與中國情況不同的是,印度有關國有企業的問題不是那么突出,這使得印度政府在進行銀行改革的時候相對容易些。印度的國有銀行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逐漸的私有化了。其體制改革的主要特點就是配合解決國有商業銀行存在的主要問,分步分階段實施的。對于國有銀行體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過改革對理順銀行內部產權關系、明確責任義務,對銀行經營管理層造成壓力,從而改善銀行效率。關于所有制與銀行效率的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研究表明,印度國有、私營銀行的平均效率得分低于印度外資銀行的平均效率得分,研究報告建議印度銀行應繼續實施減少不良資產,人員和分支機構合理化等現有的政策,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銀行效率。以及RajeshChakrabarti也運用DEA方法對改革以來(1992~2002)印度銀行的相對效率做了考察,其結果發現從價值角度來看,外資銀行的效率最高,其次是私人銀行;而從數量上看,私人銀行效率最高,而外資銀行效率最差。這表明外資銀行更愿意介入那些營利性更好的精華性業務,而不愿意為廣大普通消費者提供最普通但盈利性稍差的普通型金融服務。這些研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印證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從各個方面都遠遜于外資和私人銀行,效率排名均為最后。對于我國以上研究的成果也一樣適用,要想有效的提高本國銀行的效率,降低銀行準入門檻,鼓勵發展私有制、外資銀行已經勢在必行。印度自1993以來允許私營銀行進入銀行業,同時允許外資銀行在印開辦分支機構。這些改革措施使得銀行市場形成了良性競爭的格局,打破了國家壟斷的銀行局面。隨著改革的深入,印度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競爭格局,活躍了市場,提搞了效率。截止到2006年底印度的銀行體系中有27家國有銀行(含國有控股)、25家私人銀行、46家外資銀行。2005年標準普爾公司的全球銀行系統評級報告中指出,印度銀行系統比中國銀行系統更加穩健。
2.以市場導向為原則,兼顧政策調節,完善銀行公司治理,提高銀行的運營效率。銀行完善公司治理,建立起高效的運營機制,不僅對于銀行是一種效率,對于社會經濟來講也是一種效率。我國銀行體系中,按照銀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可以將銀行分為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兩種。但由于政策性銀行的特殊性,本文暫不涉及,以下僅從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方面談起。我國商業銀行現存的主要問題有:表現在國有商業銀行的商業化轉軌進展緩慢,公司治理機制尚未真正的建立起來。由此導致的不良貸款率偏高,有些貸款沒有按照市場規律辦事。由于政銀關系、銀企關系沒有理順,商業銀行往往很難僅通過市場來決定自己的經營取向,還要承擔部分政策性職能。在特殊時期商業銀行必然拋棄商業利益取向轉而支持政府指定、導向、扶植的產業。在這種情況下容易使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惡化、不良資產比率不斷上升以及經濟效益持續下降,最終增加了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可以說沒有國有銀行的市場化、商以及國有商業銀行不盡快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銀行的改革就不能停歇。通過對比我們發現中國與印度兩國銀行業的問題的癥結之所在都集中到“對于銀行的調節究竟是市場好還是政策好”的問題上。這是因為中印歷史的相似性,又都屬于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來支援。因此,兩國在發展的前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政策調節”這個法寶。根據印度的經驗,我國的銀行改革也應逐漸減少政府對于銀行業的干預,引入市場機制來調節銀行的發展。減少行政干預,增加商業銀行獨立性。商業銀行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經營管理理念和發展戰略,進行金融創新;同時,進一步改善運行效率、提高競爭實力,打破所有制偏見,在資金投放上做到國有民營一視同仁。
3.規范銀行監管制度,保障金融安全。印度自1991年開始的銀行改革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其中之一規范了金融制度,有效保障了本國金融安全。根據標準普爾公司公布的評級報告,至少在目前印度銀行業比中國銀行業更加穩健。自印度金融改革以來,實行了一系列的針對銀行的監管措施。如資本充足率、資產分類、會計準則、信息披露等要求。而我國銀行在此方面尚顯不足。如關于會計準則方面,印度早在1994年以前就建立了相對完備的符合國際規范的會計準則,而我國直到1998年才開始引進國際會計標準。在銀行風險評級方面,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印度已經建立了一整套包涵現場檢查、非現場監管和銀行內部監控在內的銀行風險評級制度,以實施對銀行的有效監管。而我國尚無此制度。
(二)印度銀行改革的教訓
1.信貸技術還不完善、待提高空間較大。落后的信貸技術常常為人所抱怨,其最為常見于發展中國家,印度與中國也都同時存在。在本次的印度金融改革中,對此卻未有涉及,不失為一種遺憾。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世界商業環境調查數據(WBES)顯示:銀行手續、在抵押品要求、高利率三個方面,印度銀行表現差強人意。其中被調查企業認為對抵押品要求是其融資的主要障礙的占50.5%,抱怨銀行手續費的占50.5%,抱怨借款利息過高的占81.2%。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了印度銀行信貸技術尚不完善。上述問題我國也存在,其影響了我國銀行也得整體形象,這也將是我們改進的方向。
2.政府對銀行的干預亟待規范在減少政府對銀行干預的條件下,對現有政府對于銀行的干預措施進行必要的規范。這也是印度銀行所未涉及的領域。
三、結論
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即改革的重點已經由生產性領域向金融等服務性領域轉移。而我國的金融業正處于由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度的轉型期。可以說金融轉型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我國改革開放能否順利的進行下去。筆者只是以印度銀行改革作為參考樣本,分析其成敗得失,從而希望能為我國銀行業改革獻計獻策。
作者:張堅吳蕾單位: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海口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