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銀行內控考核機制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縱觀以往研究的歷史脈絡,我國學者對銀行內部控制的研究大都以定性分析研究為主,而且學者們對于內控風險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論方面,而實證研究則相對較少,同時在內控評估體系方面的研究也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學者們多是采用的信用風險的工具和方法,研究的方法較為單一。因此,本文試圖從總結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實踐經驗,借助因子分析和SEM結構方程的科學分析方法,以產品開發的內部控制為例,探尋銀行內部控制評估系統的影響制約因子,以完善銀行內部控制系統評估機制。
1研究方法
(1)基本方法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提升銀行內部控制評估體系的策略因素,借助問卷調查的獲得的基礎數據,進一步運用SPSS13.0進行因子分析和AMOS7.0進行SEM模型分析。研究設計了17道自變量題項和一個因變量題項,被調查對象需要完成一份包括18道五級評分題項的調查問卷。這樣形成的18道題項被作為提升銀行內部控制評估體系的可能預測變量。為了避免被調查者過多的選擇中間項,本文使用五級量調查表,每道題項也使用五級量表進行測量,分別是“完全不同意”、“有點不同意”、“同意”、“比較同意”和“完全同意”,越高的分數代表越高的同意程度。因變量“內控評估體系”:一道被用作標準變量的題項都與提升內控評估體系需要考慮的因素有關,它是:“影響銀行內控體評估體系提升的因素”。這個陳述顯示了被調查者對待內控評估體系的認識態度,這道題項的相關性在0.01的水平下是顯著的。
(2)樣本選取本次調查研究對象主要面向高校財務專業專家、銀行部門主管,采取Email和訪談項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發放及回收時間為2010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通過Email和面談的形式共發放80份問卷,回收69份,回收率為86.25%;其中有效問卷61份,占回收問卷數量的76.25%。無效問卷是因為問卷沒有完全填完造成數據不完整,或者部份問卷答題某一量表答題結果全部選擇同一答案造成無效。
2分析結果
首先,對自變量進行KMO檢驗和因子分析。第一次對全部17道自變量題項進行因子分析,分析結果后刪去不恰當的題項,然后繼續對余下的自變量進行二次因子分析,同時根據分析結果計算因子得分。其次,我們根據因子分析結果對因變量進行SEM結構方程分析,從而發現提升銀行內控評估體系和方向的現實及潛在因素。(1)因子分析分析結果首先,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樣本數據作因子分析;采用巴特利特球形檢驗與KMO檢驗考查變量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相關系數矩陣提取特征值大于1者構建因子變量,并用方差極大法(VariMax)進行因子矩陣旋轉。KMO檢驗和Bartlett球度檢驗結果表明:KMO值為0.803,表示各變量間的相關程度無太大差異,可認為適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值為1567.12,相伴概率小于0.02,表示相關系數矩陣不是一個單位矩陣,故認為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然后,本文選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因子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法旋轉矩陣(見表1),以特征值大于等于1作為選取因子的標準,崖底碎石圖顯示四個因子累計提供了對數據方差86.1%的合理解釋。由于題項4“產品開發是否做到分工合作、職責明確”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因子的載荷小于0.18,因此題項4也被刪除。題項14“是否建立了產品開發的內部控制目標”在四個因子上的載荷都非常平均,沒有較好的代表性,因此考慮刪除這道題項,最后總體歸結為四個因子。同時對四個因子和因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總體來說被調查者們是持比較中間態度的,四個因子的得分標準差都介于0.8和1之間。特征值大于1的四個因子累計解釋81.2%方差,并對這四個因子的命名及分析如下:因素一由第1,3,8項組成,是產品開發過程中風險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控制開發過程風險程度的重要標準,我們將其命名為控制體系。因素二由第2,5,13,15項組成,主要反映了決策層和執行層對在風險控制方面的思想意識,我們將其命名為內控文化。因素三由第7,17,6,16項組成,反映的是產品開發的內部控制過程中監督約束機制和參與人員的激勵機制,我們將其命名為監督激勵。因素四由第11,9,10,12項組成,體現出銀行系統對包含產品開發在內的其他業務流程的適時修正和改進的意愿,從而更有效的完善風險控制,我們將其命名為自我評估。根據以上數據可以得出測量模型的各個測量指標收斂于相應因子,測量模型具有一定程度的收斂效度。根據For-nall和Larcker的研究,若因子本身的平均萃取變異量大于其與其它因子的相關系數平方值,則表示測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區別效度。進一步根據因子分析結果構建SEM模型進行分析,通過數據擬合發現情感價值對品牌利益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在對整個模型進行擬合評價時要通過上述所提及的多種擬合指標來衡量。本文通過AMOS7.0軟件實現,使用最大似然法對其參數進行估計。圖1為銀行內部控制評估體系提升機制的SEM解釋模型,此圖給出了模型中潛在變量和觀測變量之間的關系,并描述了模型路徑系數、指標在因子上的負荷結果。根據標準化路徑系數和T檢驗值對模型進行了結果檢驗,主要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基于因子分析和SEM模型分析得出的控制體系、內控文化、監督激勵和自我評估這四個因子是進行商業銀行產品開發的內控評估提升機制研究所必須關注的基本制約因素,其與內控體系提升都呈現出正向的因果影響關系。首先,控制體系的影響最為顯著(γ1=0.905),在美國會計總署的CO-SO報告中也指出,控制己不再是管理的一部分,揉和了管理與控制的界限,管理和控制的職能與界限已經模糊。控制環境是其他各個組成部分的基礎,在控制活動中必須對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有細致地了解與評估,而風險評估和控制活動必須借助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進行有效的溝通,通過實施有效的監督來保證企業內部控制的質量。內控文化(γ2=0.705),內部控制機制是一個需要高級管理層和各級工作人員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過程,每一個銀行成員都應積極參與內控文化的建設。因此,加強對員工內控文化的灌輸,使得銀行所有的工作人員都了解內部控制和風險控制的重要性,熟悉崗位工作的職責要求,理解和掌握內控要點,努力發現問題和風險,而不是掩飾問題、遮蓋風險,積極參加內部控制,形成良好的內部控制文化。其次是監督激勵(γ3=0.804),這也是本文著重強調的重要影響制約因素,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和激勵約束機制,就要把銀行員工的收益、崗位、產生的效益和承擔的風險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變隱性收益為顯性收益,變行政激勵為經濟激勵,研究探索合同收益和期權獎勵、限制性股票獎勵等長期激勵收相結合等方式,把高層管理人員的收益增長目標同銀行的經營目標結合起來,讓他們更加努力去實現銀行目標。同時要不斷加強內審強度,完善稽核工作操作規程,促進稽核工作的標準化,將產品開發的風險降低至最小程度。此外,自我評估(γ4=0.626)也是重要的顯著的正向影響內控體系提升系統的制約風險因子,為了有效控制風險,商業銀行要高度重視新產品開發的自我評估工作,高級管理層應及時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和條件做出反應,適時修改風險評估系統,讓風險評估涵蓋所有的新業務領域和新業務品種,以解決新出現的風險或以前未能控制的風險問題,以便達到改進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提升的效率和效果。
3結論
一個強有力的內部控制將有利于銀行實現業績目標、信譽目標、合規性目標,即有效的內部控制將幫助銀行達到長期盈利,保證財務報表與管理報告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并確保銀行遵守相關的法律、管理條例、計劃以及內部管理制度及程序等,從而降低風險的發生。本文通過因子分析和結構方程對銀行產品開發的內控評估機制提升的研究表明,其影響制約因素可以歸結為控制體系、內控文化、監督激勵和自我評估這四個個維度,其都呈現出正向影響內控體系提升的相關性特性。因此,在商業銀行產品開發的內控評估體系提升方面應以此出發點,為科學有效的進行評估考量,將風險威脅轉化為發展契機以確保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