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風險防范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科技、移動浪潮的推動下,我國信用卡市場持續快速發展,信用卡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介紹了信用卡風險的類別,并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展開闡述,最后提出了加強信用卡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加快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樹立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強化風險防控體系、完善風險管理機制、應用大數據技術加強風險預警,加大風險監測力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卡;風險
1我國商業銀行信用業務發展現狀
信用卡具備集消費、支付、信貸為一體的產品特性,是支付領域應用最廣泛的介質之一,可支持多種支付模式,例如一次性支付、分期支付、積分加現金支付等,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自2002年3月26日中國銀聯成立以來,我國信用卡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截至2018年底,我國信用卡累計發卡6.86億張,人均持有信用卡0.49張,比上年增長16.11%。銀行卡授信總額為15.4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40%;銀行卡應償信貸余額為6.8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33%。銀行卡卡均授信額度2.24萬元,授信使用率844.51%。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788.61億元,較2017年底增加125.5億,比上年增長18.93%(如圖1所示),從財報披露不良率的10家銀行來看(如圖2所示),7家信用卡不良率同比有所上升,6家不良率超過1.5%,平均不良率由2017年的1.46%,上升至2018年的1.51%,信用卡大行的資產質量整體有所下降,違約風險上升,信用卡風險問題不容忽視。
2信用卡業務風險類別
信用卡業務風險是指發卡銀行在發行信用卡、受理網點及特約商戶在受理信用卡、持卡人在信用卡等環節上出現的非正常情況而造成的經濟損失。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類。
2.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分為個人信用風險和商戶信用風險。個人信用風險是指信用卡持卡人違約或者不能履行其合約而導致發卡銀行出現經濟損失的風險,主要表現為惡意透支等。商戶信用風險是指商戶違反銀行卡組織有關賬戶信息安全標準或商品品牌保護要求等相關規定,或由于經營不善引起發卡行拒付或分期付款的產品和服務無法提供持卡人,造成持卡人拒絕歸還銀行款項,導致商業銀行損失的情況。信用風險是信用卡業務面臨的最重要的風險種類。
2.2欺詐風險
欺詐風險指不法分子偽造、變造、騙領、冒用信用卡以及特約商戶詐騙給銀行或持卡人造成經濟損失而形成的風險,主要包括申請欺詐(使用虛假身份、偽造證明文件或冒用他人身份騙領信用卡等)、交易欺詐(偽卡交易、商戶套現、遺失被盜、未達卡盜用、賬戶盜用等)。其中商戶欺詐風險指商戶受理交易過程中發生欺詐交易或商戶自身或與不法分子勾結,利用其經營場所和經營設施進行欺詐交易。目前外部經濟環境處在下行期,商戶或者客戶為解決財務資源緊張、資金周轉困難等狀況,單獨或合伙采取欺詐方式套取分期資金,將會給商業銀行造成資金損失和不良影響,應予以高度重視。
2.3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是指因部作業流程上的操作不當而產生的風險,主要表現為發卡機構內部員工違規操作、政策及流程漏洞、相關配套的軟硬件設備安全性低等方面。操作風險是比較容易控制并降到最低程度的一種風險類型,關鍵在于如何在重要環節設置恰當的風險管控措施,合理有效地規避風險。
2.4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由于利率、匯率、股票、商品等價格變化導致發卡銀行損失的風險。
3我國信用卡業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3.1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目前沒有統一信用卡監管法律,信用卡的相關法律規制僅見諸于民法、刑法、金融法律法規中零星的條款,現行的主要法規是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2011年銀監會的《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和人行、銀保監會等監管機構相繼出臺的數十份規范性文件,隨著信用卡業務飛速發展,上述法規已無法滿足信用卡業務發展和監管要求。
3.2客戶征信體系不完善
截至2019年1月,我國人行征信中心有信貸記錄人數5.3億,與13.95億的總人口相比征信覆蓋率僅為38%和美國高達95%的個人征信滲透率有較大的差距。我國征信體系建設起步較晚,征信市場基礎相對薄弱,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尚未形成,現階段“信息孤島”現象嚴重、數據更新不及時、信用文化不足、失信懲戒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制約著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
3.3風險防范意思薄弱、風險管理技術相對落后
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風險防范意識薄弱、風險管理技術相對落后,主要表現在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存在“重發展、輕管理”、業務審查不嚴、急于搶占市場、盲目發展的現象,忽視了對風險的防范,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的風險管理手段、工具和方法使用上還比較單一,基礎數據缺乏或者失準影響了風險防范與管理的效能。
4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風險防范對策
4.1加強信用卡法律法規制度建設
近年來,由于信用卡業務不斷推陳出新,法規、規章等行政立法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建議借鑒國外立法經驗,整合零星分散的相關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制定一部集中規范信用卡業務的專項法律或法規,形成完善的信用卡法律體系,以此規范發卡機構、持卡人、收單機構、特約商戶、清算機構、擔保機構、外包機構等各方主體義務,使信用卡業務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2加快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
一是加強社會信用文化建設,倡導社會信用觀念;二是構建失信懲戒機制,健全征信行業法律法規和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機制;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普及信用知識,拓寬征信報告內容,提高征信滲透率;四是加快推進全社會征信系統建設,推進信用信息交換和共享,完善行業信用記錄,提高征信報告的更新速度,使商業銀行可更準確、及時地根據客戶信用信息調整授信額度,從而更好地控制信用卡業務風險。
4.3樹立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強化風險防控體系
樹立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從主動管理風險入手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平衡,不斷完善風險管控體系,優化逾期客戶管理機制,強化工作力度,切實落實全流程風險管理;細化風險管理措施,落實風險源頭管理,提高不良資產監控及處置水平;持續完善風險防控體系,不斷優化防范機制,及時偵測、堵截欺詐、偽冒交易,提高欺詐風險防范能力;加強催收管理,提高回收效果,加快不良資產處置,優化資產結構,保障客戶用卡安全。
4.4完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機制
建立和完善覆蓋營銷受理、征信審批、貸后管理、風險預警、資產保全等環節的風險管理機制。一是加強內外部風險聯動和新型風險研究,強化互聯網金融等新型風險防控力度,降低欺詐損失。二是將風險指標納入商業銀行KPI考核,切實落實資產質量管控責任,將風險管理考核指標分解至前臺營銷部門,引導各環節提高風險管控認識。三是優化經營策略及作業流程,梳理業務風險點及薄弱環節,及時落實整改。四是嚴格執行授信審批政策,重點加強高風險行業、區域與客群的風險把控,嚴控私營業主等高風險客戶占比,嚴防多頭授信及過度授信風險。
4.5應用大數據技術加強風險預警,加大風險監測力度
應用大數據技術,開展數據挖掘和風險量化分析,優化信用風險和欺詐風險策略,完善風險計量模型,提高風險早期預警與排查防控能力;不斷深化風險計量手段應用,優化申請評分卡策略,提升自動審批率及客戶初始授信滿意度。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精準的風險定位,進行全流程多維度風險防控,將風險防控落實在每個環節,實現信用卡業務風險“早甄別、早預警、早處置”。
參考文獻
[4]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Z].2011-02.
[5]銀芳.信用卡發行及適用中的民事法律關系解析[J].中國信用卡,2009(11).
[6]人民銀行.中國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EB/OL].
[7]中國銀行業協會銀行卡專業委員會.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8)[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
[8]季成.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發展態勢——基于2015年上市商業銀行年報的研究[J].中國信用卡,2009(11).
[9]高芙蓉.基于ANT理論的信用卡風險管理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6(1).
[10]徐麗鶴,呂佳瑋,何青.信用卡、風險應對與城鎮家庭股市參與[J].金融研究,2019(3).
作者:梁挺勤 單位: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