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困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銀行理財產品在經歷互聯網產品井噴發展背景下,其業務規?;颈3滞蜃儎?,總量余額在穩步提升的同時也引發業內和學術界對理財產品的諸多問題的擔憂。銀行間理財產品呈現剛性兌付的困境,出現風險事件易演變為群體事件,在不損害客戶利益及銀行聲譽的前提下,逐步將理財風險變為投資人承擔是銀行急需解決的。
關鍵詞: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投資
2017年03月末,銀行理財規模增速下滑,18家全國性銀行理財余額為23.49萬億,較16年09月增加1.15萬億。伴隨互聯網理財產品的井噴,步入人人理財的年代。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在債券市場及股票市場成為重要參與者,但理財產品在發展中,其信息披露不完善、風險提醒不到位、收益剛性兌付等問題已被公眾所關注,更成為業內、學術界和監管機構討論的熱點。從2016年起一系列的監管政策也表明:銀行理財產品要回歸去杠桿、去通道、破剛兌、防套利的模式,切實轉化“理財非存款,投資需謹慎”的資管理念,同時相關政策下的引導必然導致銀行理財產品從“固定”收益率向真凈值型產品過渡,完成投資風險由客戶轉移承擔的形式。
一、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狀況
2016年末,商業銀行新發理財產品8000余款,資金募集總規模達到29萬億元人民幣,從產品數量和募集規模環比來看都有所提升,但除個別銀行保持較高增速外,其他增速均維持在個位數。對比2015年理財業務規模增幅50%,2016年理財業務規模增幅將近24%,銀行理財產品呈現增速下降,告別高增速、式的發展時機。從理財客群來看,理財產品對公與對私規模占比大致為4:6的狀況,其中一般個人客戶理財規模約為40%,高資產凈值客戶規模約8%,私人銀行專屬理財客戶占比8.5%左右。具體來看各家銀行機構類產品與零售產品略有輕重,但零售產品的提升趨勢日漸顯現。從產品凈值化程度來看,據2017年G06報表數據,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至3月底凈值型產品規模不達3萬億元,占比僅為一成左右。盡管16年相關政策推行,提倡銀行機構回歸資管計劃的本質,提升凈值型產品占比,但基于諸多主客觀原因導致推進效果不佳。
二、銀行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成因
銀行理財產品快速發展已然出現阻力,進而暴出較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其中剛性兌付尤為突出,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屬于商業行為,為獲取“利率差”賺取收益。在整個理財產品的運作過程中,受到政策、市場多方面的約束,現階段融資成本不斷上升,“利率差”空間進一步壓縮,剛性兌付顯然難以一直維系。打破剛性兌付并穩步推行相關政策則須分析剛性兌付的成因,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一)公眾主流意識因素
銀行理財產品依托于銀行機構發行,自改革開放到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發展進程中,從一定意義上,金融機構的改革仍處于穩步推進的過程中。主流公眾意識會認為錢存到銀行獲得收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管是定期存單或是其他理財產品,只要進入銀行的錢必須保本保息。面對個別機構發行高息產品又容易忽視潛在風險,盲目相信銷售人員的承諾。
(二)金融機構準入因素
金融機構的發展從國有銀行獨大到群雄爭霸,甚至村鎮銀行群立的年代,金融機構數量規模過于龐大。地方性銀行在發展過程中營銷能力有限,只有通過發行高收益產品吸引客戶,無形中推高整個市場的融資成本,各金融機構介于市場競爭壓力被動提高收益水平,甚至在營銷過程乃至兌付時默認剛性兌付的結果。
(三)監管力度因素
目前金融機構在發行理財產品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營銷誤導的傾向,主要通過暗示或以歷史業績為基準告知客戶所售產品無風險,此類銷售手段對于客戶選擇理財產品形成嚴重的誤導,一旦發生風險事件則銀行存在過失,但從監管層面看,相關政策落地及后續的監管跟進不到位,導致此歪風在金融市場肆虐,擾亂正常金融機構的有序運營,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四)宏觀經濟環境因素
現階段全球經濟低迷,復蘇跡象并不顯著。中國經濟難獨善其身,且適逢大步邁進中國“智”造,傳統經濟影響面較大。不論是金融機構或是普通公眾,投資渠道受限,甚至被以往傳統經濟投資拖累,業績表現不佳成為常態。此時大力推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浮動較大甚至虧損,零售市場反應不夠積極是意料之中。因此,金融機構只能靜觀其變,繼續發行剛性兌付產品。
三、銀行理財產品走出剛性兌付的怪圈
介于銀行理財業務發展中遭遇的種種異象,打破現有格局走出不合規、不合理、不合法的怪圈必將依托國家、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和社會大眾集體的力量,將銀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市場邁向有序、健康的道路,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
(一)提振經濟市場,完善金融投資體系
從國家層面繼續發揮主導作用,以切實可行的方略走出經濟低迷現狀,以務實求真的態度發展經濟,打造完善的金融投資體系。讓金融機構有大概率的投資方向、讓民眾有可信賴的投資產品、讓社會資本有序的流動起來。經濟市場的有序開展,也將良性帶動凈值型產品的社會認可。
(二)加大監管力度,凈化金融投資環境
從監管角度,要拿出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的態度。在落實監管政策的方面,務必做真、做細、不做戲,以嚴苛的監管力度督促金融機構切實執行出臺的監管政策,掃除金融市場的歪風邪氣。以不忘初心的精神持續跟進金融機構實施情況,做好監管職責。從根本上杜絕以高息誤導大眾購買理財產品,杜絕金融機構以自有資產托底兌付。
(三)提高準入門檻,打造金融投資品牌
適度提高金融機構準入門檻,將有實力的金融機構放在市場當中,嚴厲管控市場攪局者,從而提升市場整體投資環境,避免出現“劣幣逐良幣”的現象。以品牌的力量為民眾打造良好的收益體驗,加深社會大眾對理財產品浮動收益的認知和風險存在的認可。
參考文獻:
[1]吳曉靈,打破剛性兌付讓資金流向實體[J],金融博覽,2014(07)
[2]鄒曉梅,剛性兌付不應持續[J],中國金融,2014(08)
[3]董濤,金融市場中的怪誕現象——剛性兌付[J],時代金融,2017(02)
作者:郭麗梅 單位:山東大學